王瑞娟
(江蘇省海門實驗學校附屬小學,江蘇海門 2261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語文教學要采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學習可以改變學生的定位,讓他們從課堂的旁觀者轉變成參與者。在合作學習的幫助下,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使他們的合作意識得到加強;不過學生不能全面地理解合作學習,教師要對他們進行合理的引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要善于對學生的課前預習活動進行優(yōu)化,從而為他們課堂上的合作學習奠定基礎。
通過預習能夠讓學生提前感知需要學習的知識。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預習時,一定要圍繞教材來對預習課題進行設計,保證預習課題具有趣味性;同時要讓學生學會通過合作來對資料進行搜集,并對資料進行篩選,從而發(fā)現(xiàn)對自己有用的資料[1]。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長城和運河》一課時,利用多個課題來讓學生進行合作預習,取得了良好的預習效果。長城與運河均是特別宏偉的工程,這里面凝聚了古人的智慧結晶,兩者都是“奇跡”。本課所涉及的內容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為了讓學生深入地進行了解,設計了不同的課題,并對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研究不同的課題,教師設計的課題包括:(1)古人修建長城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自行搜集和整理與長城有關的資料?(2)修建京杭大運河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對京杭大運河有關的資料進行搜集?(3)同學們有沒有興趣研究我國別的“奇跡”呢?將你感興趣的列出來,同時搜集與其相關的資料。在這樣的預習課題的引領下,學生充分利用了可以利用的資源,如互聯(lián)網(wǎng)、課外書籍等。通過合作分工,實現(xiàn)了非常好的預習效果。
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預習活動時,首先讓他們清晰地知道學習任務;然后再根據(jù)學習任務將問題提出來,并通過合作來對問題進行解決。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預習中來。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鞋匠的兒子》一課時,先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然后自行提出問題,并基于此進行合作預習。學生進行預習之前,要先閱讀和思考課文,在此基礎上將問題提出來,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和整合問題,進而營造出歡快輕松的氛圍。在預習的過程中,不同小組提出了不同的問題,教師讓他們互換問題,從而可以從多個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這樣,就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小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的語文思維水平也較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基于小學生的不同觀點來組織開展合作辯論,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可以讓他們的合作精神得到培養(yǎng),還可以讓他們逐漸形成競爭意識。
例如,《愛如茉莉》一文中,文章結尾有兩個“愛如茉莉”,這是它的語言獨特之處。一位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通過“文章此處出現(xiàn)重復語言,作者是不是寫作失誤”的導讀問題讓小學生深入分析文章。因為不同的學生觀點不同,所以,教師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探討。這樣,便讓學生將自己的觀點表達了出來,有的學生認為語言重復,最好去掉一個;有的學生認為這樣的寫作手法是為了點題需要,起到強調的作用,不能去掉。這樣,通過交流讓學生的看法得到了完善。
不同的思維發(fā)生碰撞可以出現(xiàn)創(chuàng)新的火花;同樣的道理,如果小學生的思維相互之間不發(fā)生碰撞,就無法得到很好的提升。所以,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要基于小學生的實際情況讓他們相互之間進行合作,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以《望月》一課的教學為例,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中前兩段的形象化描寫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首先讓學生將他們覺得好的句子標出來,再以小組為單位和同學展開溝通和交流。因為學生相互之間在理解方面是有差異的,所以,有的學生覺得“安詳”一詞最好,可以將月亮的寧靜和祥和展現(xiàn)出來;有的學生覺得“吐灑”一詞最好,認為它將月亮擬人化了,化靜為動讓文章充滿了濃厚的意境……這樣,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表達了出來,并和同學之間進行了交流,讓他們深入地理解和感悟了課文內容。
通過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活躍,使他們的知識面得到拓展,進而讓他們逐漸養(yǎng)成從不同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的習慣。通過思考和回答開放性問題,學生會結合自己的已有認知,給出獨具特色的答案。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在“合作單”中給出了問題:“人們稱詹天佑為中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以小組為單位來討論下這一問題。”有的小組首先閱讀課文,然后深入地思考了文章內容與中心思想,接著基于“愛國”和“杰出”兩個關鍵詞去文中相應的地方進行感悟;還有的小組基于具體細節(jié)進行思考,例如“詹天佑在建隧道時使用的方法”“詹天佑是如何想出‘人’形路線的”和“當時的修建背景”等。學生在文章里面找出和問題相關的語句,然后仔細地品讀和分析,對其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感受和體會。通過這一事例可以發(fā)現(xiàn),開放性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拓展思維,同時讓他們之間的差異性得到了尊重。
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可操作性;這就要求設計的問題能夠讓學生指導自己要做什么以及應該怎樣去做;同時要逐層地引導他們進行深入的思考。
以《九寨溝》第三節(jié)內容的教學為例,一位教師首先讓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接著,讓他們基于這幾個問題來進行合作學習:第一,描繪出文章里面所介紹的美景,然后和同學之間進行探討和溝通;第二,文章是怎樣對風景進行描述的?大家劃出相關的句子,然后與同學進行交流;第三,文章里面有多處對風景進行描繪的句子,哪些是大家最喜歡的?仔細地閱讀你們最喜歡的地方。這樣,便讓學生可以基于清晰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學生完成教師所給的任務之后,教師便讓他們總結歸納自己所使用的學習方法;然后讓他們基于總結歸納的方法來對第四節(jié)進行學習,并給出問題:進行閱讀時,將文章中所提到的動物用直線標出來,并對相關語句進行仔細的品讀,對動物的特點進行感受,基于個人理解描述自己所喜愛的動物。整體來講,教師所給出的問題都非常簡單,學生很容易便可以明白該怎樣完成,然后和同學在組內進行探討,完成共享的學習。
綜上所述,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要圍繞上面所介紹的三個方面來優(yōu)化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而讓合作學習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