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紅
(江蘇省啟東市長江小學,江蘇啟東 226200)
審美化教育,也就是教育中的美育教育,即美感教育。它可以通過藝術美、自然美與社會美,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讓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美、感受美并創(chuàng)造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可以說是小學教育的主要學科,也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不過,在當前的教育教學中,很多教師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導致很多學生美丑不分,缺乏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選擇有效的教學方式,向學生滲透美育教育。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美是生活的主題,人們應該從人類社會本身去探究美、發(fā)現美。”他認為:世界上最可愛的事物,就是生活。在現實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美,只不過是缺少了發(fā)現美的眼睛。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教學內容以生活為方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把學生的喜怒哀樂、在生活中的感受及知識、學生心中美好的理想及愿望,真實完整地展現在學生們面前,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美。
例如,在教學《在公共汽車上》一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感受真實的乘車場景,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帶上了一輛模擬公共汽車,播放乘車情景,讓學生觀察在公共汽車上遇到的問題、需要遵循的規(guī)則等。學生看得很認真,公共汽車上有幾個模擬的場景:一會兒上來一位老奶奶,一會兒又有人在車上隨地吐痰,還有人在車上大聲聽音樂,等等。教師趁機進行提問:“如果你也在這輛公共汽車上,面對老奶奶,你會怎么做?隨地吐痰的現象好嗎?你會這樣做嗎?如果在車上聽音樂,音量應該調到什么程度?”這時學生開始積極討論,教室里真是熱火朝天。當教師讓學生發(fā)言的時候,學生們暢所欲言,說得都很有道理。這樣,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模擬,學生們懂得了在公共汽車上要遵守乘車秩序,要尊老愛幼,爭取做一個文明的小乘客。
社會生活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主要陣地,其中囊括了品德與行為、歷史與文化、地理與環(huán)境等教育知識,是學生進行學習的百寶箱。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盡量將學生的思維引到生活之中,讓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美。
在教育界,人人知道“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可見,興趣是學生進行各項學習活動的內驅動力,沒有興趣的課堂是乏味的課堂,上課學習則會變成學生應付了事。小學品德與社會也是如此,這門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也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師如果將講課變成千篇一律的知識說教,學生必定會覺得枯燥無聊,沒有絲毫的興趣。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獨特的教學手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展現學生自身的美[1]。
例如,在教學《我來做市長》一課的時候,教師就讓學生利用采訪的形式了解公務員這個行業(yè)的工作情況。在這個班級里,家長們從事著不同的行業(yè),教師首先讓學生介紹自己父母的職業(yè),然后肯定這些家長的職業(yè)都在為社會做著不同的貢獻。接著,教師又問哪些家長是公務員,并且請學生們對這些同學進行采訪,通過采訪活動了解公務員的工作性質。學生一聽說要采訪,頓時來了精神,一個當記者,一個當被采訪者,卷起課本當話筒,真是做得有模有樣。
可見,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教師需要在學習過程中調動學生的所有積極性,啟迪學生的智慧,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
學生優(yōu)秀品德的塑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離不開有效的課堂實踐活動。如果學生在課堂中,總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分析別人、觀察別人,即使學生明白了處理事物的方法,懂得了該有的處事態(tài)度,他/她所獲取的也只是理論性的知識,缺乏實踐中的真情實感,這種蒼白無力的理性認識往往是不持久的。因為生活并非靜止不動,而是瞬息變化的,教師應該讓學生親身去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道德與品質,塑造自身的人格與信仰,創(chuàng)造出別具一格的美。
例如,在教學《男生女生不一樣》一課的時候,需要讓學生科學地認識到男女生在各個方面存在的差異,這些差異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因為特點不同而已。之后,為了順應學生的身心差異和個性特點,教師一直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當女學生被男生用蟲子嚇到之后,教師沒有任其大嚷大叫或是變得“膽小如鼠”,而是采取安慰的方式:“別害怕,他是故意的,你一生氣或是害怕,他就高興了。你鎮(zhèn)定一點,閉上眼睛,不聽不看就好了?!本瓦@樣,教師無形中將女學生變成了小淑女,同時也指出男學生應該紳士一點,這樣的教育過程是一個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美的體驗。學生親自實踐,學習效果一定會好于教師的空洞說教,對道德觀念的認識與體會變得更加深刻。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信息技術教學尚未完善,很多教師因循守舊,缺乏創(chuàng)造性思維,導致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死氣沉沉,常常是教師講,學生聽,很多知識并未在學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深入人心,網上教學也變得更加常見。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沖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在熟悉課本的基礎上,通過電腦或是課外書籍,去尋找更加有價值的知識,從而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延伸和補充,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更多的美。
例如,在教學《不同地區(qū) 不同生活》一課的時候,需要學生通過學習,體驗祖國的壯美遼闊,了解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風俗和文化,進而感受各族不同的美。為了讓學生的視野更加廣闊,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教師在上課之前,要求學生利用網絡搜集我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們各自的特點。同時,還讓學生明白,我國地形地貌復雜,在不同的地區(qū)生活著不同的民族,讓學生利用網絡搜集少數民族的知識,從而對本課的學習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經過實施,教師發(fā)現,學生對這樣的教學方式很感興趣,在課下搜集中表現得非常積極,他們的收獲頗豐,從中感受到了不同的美。
總之,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塑造學生道德和培養(yǎng)學生美感的主要途徑。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每位教師都要勇于承擔美育的重擔,為學生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幫助學生走出課堂的束縛,去感受生活之美,社會之美,讓學生徜徉在美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