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明顯增強,但是仍然存在著許多違背新課程理念的教學行為和教學問題有待解決。本文針對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如何進一步推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出現(xiàn)了很多可喜的變化,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明顯增強,口語表達和習作能力得到顯著提高。但是,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仍然存在著許多違背新課程理念的教學行為和教學問題有待改進和完善。
一、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雙基”教學輕視化
有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體現(xiàn)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有意或者無意地放松了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要求。特別是在有些公開課、觀摩課上,有的教師由于怕被扣上“穿上新鞋走老路”的帽子,刻意回避或者弱化知識與技能的教學,轉(zhuǎn)而想方設法在過程與方法上做文章,在情感與態(tài)度價值觀上出花樣,這樣的課堂其真實性和實效性早已不復存在。
(二)教學方式極端化
在新課改的某些語文課堂上出現(xiàn)了這樣一種怪現(xiàn)象:教師在課堂上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不敢深入分析講解,簡單地提幾個并不能抵達文本實質(zhì)的問題;或者是教師簡單地展示幾個課件,學生不痛不癢地發(fā)表幾句淺顯的個人見解,一堂課就算結(jié)束了。有些學校甚至做出了一節(jié)四十分鐘的課,教師只能講十到十五分鐘,其余時間必須留給學生自學探究、合作交流的硬性規(guī)定。這就不免太教條主義了。因為教無定法,必須根據(jù)特定的教學內(nèi)容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因為不管多么完美的教學模式,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必須考慮全盤照搬會不會水土不服。
(三)多媒體運用盲目化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和多媒體時代的來臨,部分學校規(guī)定教師上課必須使用多媒體,并且將其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以此證明教師是否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此,許多課堂不管教材實際,要么制作一些過于直觀的課件,要么動不動就用音響來代替語言的研究,把本該以語言學習為核心的深度探究變?yōu)樾蕾p畫面為重點的表層觸碰,這樣就削弱了漢語言文字本身的價值和魅力,尤其是一些經(jīng)典文學作品。
(四)小組討論形式化
有些問題本來并不具有討論的價值,或者比較簡單無須討論,學生獨立思考就能解決的,教師非要組織小組討論。這就失去了討論的意義,這樣的討論不是學生自發(fā)的和自覺的行為,只是教師課堂表演的一種形式。白白浪費了課堂時間。
(五)評價學生隨意化
現(xiàn)在的一些語文課堂上,一節(jié)課上教師的表揚全場不斷,掌聲此起彼伏。其實,過多外在的獎勵并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內(nèi)在的持久的語文學習興趣。這樣的鼓勵已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表揚和鼓勵固然必不可少,但應當是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的,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熱情的,有利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的。
二、對進一步推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語文雙基”教學
語文課堂教學要加強“雙基”教學,突出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
(二)課堂學習方式盡可能靈活多變
根據(jù)學情和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使課堂學習方式盡可能靈活多變。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自讀自悟、合作討論、交流展示”這些學習方式的運用都是有前提條件的。眾所周知,不同的班級和學生學情可謂是千差萬別,教師應該深入研究和掌握學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特點與具體的課堂教學情境,靈活選擇運用學習方式,而不是一說自學就要合作,一說合作就要討論。
(三)教學媒體的使用把握“寧精勿濫”的原則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的迅猛發(fā)展,教學媒體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對調(diào)節(jié)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習興趣、突破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是有很大幫助的,關(guān)鍵是怎么用,什么時候用,用在什么地方;使用多媒體必須把握使教師真正成為教學工具的主人,而不是教學工具的奴隸的原則。如果教師一味地依靠這些教學設備,那么教師的教化作用和人格影響就會大打折扣。教學媒體僅是我們教學的一個必要輔助工具,是為了幫助教師使教學工作更輕松些,而不是使教師的教學更煩瑣、更沉重。
(四)小組討論不宜流于形式
如何正確把握討論的度,是我們語文教師應該正視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量:一是有沒有值得討論的問題;二是到底需不需要討論;三是有沒有條件討論。我們都知道,討論是在獨立自主無法完成的前提下的交換意見,其目的是互相啟發(fā)、碰撞思維、共同有無、加深理解。但很多情況下,有的問題根本不值得大張旗鼓地討論,比如“魯迅出生于哪一年?他的代表作是哪些?”這樣的問題,學生自己查資料、閱讀就可以解決,根本不需要討論。
作者簡介:石存得,莊浪縣永寧鄉(xiāng)河灣小學校長。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