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然 李建華
【摘 要】艾瑞德國際學校是一所國際化、高品質的現(xiàn)代化學校。為體察中西方教育的異同,考察團對英國韋斯特伯恩小學、米爾希爾學校、圣瑪麗亞抹大拉學校、哈羅公學、牛津大學進行交流訪問。這些學校的體育氣質、學生立場、個性化教育、文化的傳承都體現(xiàn)了英國教育的特點。由此,考察團成員在不同中思考英國教育帶來的啟示,看見中國教育的自信與方向。
【關鍵詞】體育氣質;學生立場;個性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51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50-0079-02
【作者簡介】1.劉浩然,鄭州市高新區(qū)艾瑞德國際學校(鄭州,450000)教學處主任;2.李建華,鄭州市高新區(qū)艾瑞德國際學校(鄭州,450000)校長,高級教師。
2018年2月,艾瑞德國際學校一行6人應英國友好學校韋斯特伯恩小學的邀請,對英國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教育友好訪問。此次訪問讓筆者對英國教育留下些許認知與回味。
一、體育是一所學校的氣質
英國的二月與中國無異,羽絨服加身的時節(jié)并未因國度的不同而增溫。在韋斯特伯恩小學的門口,我們看到一早入學的男生上穿棉服,下配短褲、短襪加皮鞋;女生則是裙子、中筒襪與皮鞋。進入室內后,學生脫掉棉服,短袖、短褲成為活動常態(tài)著裝。學生在課間都必須參加戶外運動,戶外運動沒有教師組織,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愛好進行選擇。
英國學校的設計區(qū)域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標準進行劃分,就如校園與操場沒有明顯界限一樣,校園就是操場,操場就是校園。學生運動除了操場以外,還有數(shù)十種場館可選擇。哈羅公學擁有24個乒乓球場地,高爾夫球場、網(wǎng)球場、林地、花園等占地2400畝。體育和體育精神成了哈羅公學、伊頓公學等英國名校的支柱之一。體育是名校的“招牌”,在哈羅公學的墻壁上懸掛最多的是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照片,他們甚至創(chuàng)造了“哈羅足球”項目。英國學生崇拜“體霸”,在這里,體育成績比文化成績更值得驕傲。
二、學生是學校重要的存在
從設施服務上,可看出英國學校一切為學生服務的文化。他們的教室像是一個家庭,除了上課所需的一應物品,還會有水池、衣帽間、休閑區(qū)、讀書區(qū)、操作臺等。教室的物品分類擺放,極為精細。教室的四周張貼著學生近段時間的學習作品,從張貼的位置與布局來看,應該是學生自己動手完成。桌椅擺放以小組為單位,每個教室大概有二十幾套桌椅,教師的辦公桌在教室的一角,總體感覺實用溫馨。相對而言,教師辦公區(qū),乃至校長辦公室就局促得多,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會議室。
在對韋斯特伯恩小學的參訪時,我們正好趕上了他們關于中國新年主題的活動。在一個簡單的入場儀式上,一年級的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出場,沒有莊重的儀式感,每個學生都是主角。觀眾是其他年級的學生和一年級學生的家長,他們盤腳坐在一個小小的活動室里,安靜而有序。展示的環(huán)節(jié)大概有40分鐘左右,活動室里始終都很安靜,爸爸媽媽們用會心的微笑與鼓勵的眼神看著孩子,靜靜地欣賞。30個五六歲的學生進行展示,沒有一位教師站著指揮,只有一位教師坐在前面,拿拿話筒,發(fā)發(fā)道具。學生的自主性與不同性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三、個別化教育很有特點
在韋斯特伯恩小學的教室門口擺放著的一張圓形桌吸引了我們。桌子擺放不同,場景卻出奇地相似。教室里正常上課,教室外有單獨輔導,每一間教室都不例外。據(jù)介紹,每一所學校都會有一些志愿者,這些志愿者來自不同的行業(yè),都會在固定的時間輔導學生功課。他們認為,教育是一個國家的事情,職責并非僅在學校,各行各業(yè)都應該有所作為。由于每個學生的學情不同、思維不同、認知不同,整齊劃一的教學,解決不了所有學生的問題。而個別輔導,看似解決的是一個學生的問題,長年累月,其實解決的卻是所有學生的問題。
個性化教育還體現(xiàn)在豐富的課程中。哈羅公學的課程非常豐富,第一年,通常是英語、法語、數(shù)學等10多門課程。第二年和第三年,主要是證書考試,可選擇的課程多達30門。米爾希爾學校也有70多門個性化課程供學生選擇。確實,多一門不同的課程,就會多一批不同的學生。
學校與家長的溝通體現(xiàn)了個性化。周五中午是哈羅公學學生放學的時間,家長來校接孩子,教師在學校餐廳一對一地反饋學生的常規(guī)情況,家長也可提出疑問,學生在一邊旁聽。這樣的方式得到了家長的認可。首先,餐廳的環(huán)境氛圍較為輕松,教師與家長在這樣的氛圍中交談,會多幾分親切感。其次,一對一的溝通,具有針對性,各方都會覺得備受尊重。再次,學生旁聽,信息互通,少了中轉環(huán)節(jié),這在某種意義上對學生也是一種真實反饋。
四、傳統(tǒng)與文化得到了應有的尊重
哈羅公學雖然創(chuàng)辦于1572年,但是一直沒有奢華的大門和門牌。學校的演講廳擁有300多年歷史,在里面我們只見到了沿用至今的一千多把不同年份的椅子,報告廳的大門使用的還是帶鑰匙的銅鎖。這個報告廳有一個傳統(tǒng),每周一上午校長都會在這里給學生開會,評價學生,總結上周工作,發(fā)布下周大事。演講廳墻壁四周懸掛的是世界各地畢業(yè)于哈羅公學的有地位、有貢獻的畢業(yè)生。學校因學生而貴。創(chuàng)辦時的教學樓、桌椅依舊存在,連教鞭都安放在那兒,橡木墻壁上密密麻麻地刻滿了歷屆學生的名字。學生的藍色禮服與草帽是一種傳承的象征,現(xiàn)在的哈羅公學的學生依然沿襲這樣的傳統(tǒng)裝束。校長的期末點名儀式,每周固定時間的祈禱等,也沒有因時間的流逝和校長的更迭而改變。
五、中國自信在這里被看見
我們的教育考察沒有多少刻意的安排,但是我們竟然發(fā)現(xiàn)了驚人的巧合。在考察的五所學校中有兩所學校在過中國文化節(jié)。
我們在訪問的第一站——韋斯特伯恩小學,就趕上了他們的中國文化節(jié)。這是這所學校近幾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中國。
在圣瑪麗亞抹大拉學校參訪中,女教師身著中國風旗袍,每個教職工身上都有紅色元素,學生能用中文說“你好,恭喜發(fā)財”。原來他們正在開展“中國的農歷新年”活動。迎接我們的校長助理Busty老師,她講著一口流利的漢語,手里拎著一個云錦小包,里面裝滿了紅包。凡是路過她身邊的每一個學生只要能用漢語說“新年快樂,恭喜發(fā)財”,就可以得到她的紅包。這所學校還專門開設了中文課程,設立孔子學院,并與北京、重慶的小學長期互派教師交流學習漢語。參觀過程中,不少學生能用“你好”和我們打招呼,他們的眼中傳遞著明顯的善意。
在行走中遇見,在不同中看見。教育的國際訪問,是讓我們在“吸收外來”的基礎上“不忘本來,面向未來”,是為了我們的教育能用自己的表達方式讓別人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