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生課堂,努力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而有質(zhì)量的教育?;谝陨鸀楸镜睦砟?,學校修訂完成了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評價表——“察學表”。從“教學評價表”到“察學表”,課堂評價的歸宿由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轉向改善學生學習、助推教師成長。從“觀教”到“察學”,聽評課活動的方式從基于印象的點評走向基于學情的合作研究。
【關鍵詞】察學;大生課堂;課堂評價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50-0066-02
【作者簡介】歐美玲,江蘇省南通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江蘇南通,226000)教師,一級教師。
大生課堂,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蓬勃生長的課堂。大生課堂重視師生的角色定位,強調(diào)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合作者。江蘇省南通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以下簡稱“高師附小”)從提出大生課堂的建設目標到不斷引向深入,實現(xiàn)了從師本課堂到學本課堂再到自本課堂的質(zhì)變,伴隨升級換代的還有大生課堂評價體系。
一、評價內(nèi)容:從“教學評價表”到“察學表”
課堂評價的指標引領著課堂教學的發(fā)展方向。大生課堂建設伊始,學校結合南通市“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的12字課改方針和大生課堂的豐富內(nèi)涵制定了“高師附小課堂教學評價表”,旨在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這里的維度為學生表現(xiàn)和教師表現(xiàn);這里的指標包括“學習狀態(tài)、自主先學、小組合作、展示分享、質(zhì)疑提升、學習水平、自然的生態(tài)、自由的生動、自己的生活、自如的生成、自覺的生長”等11個方面,并延伸出“全體參與”等21個觀察要點。研究發(fā)現(xiàn),在推廣使用的過程中,教師的聽評課多停留在主觀印象和質(zhì)性描述層面。深入分析,我們意識到:一方面,“教學評價表”的指標存在結構不清晰、觀察要點不直觀的癥狀。另一方面,使用“教學評價表”的目的更多的是評價一堂課的優(yōu)劣,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偏離了指向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這一歸宿。鑒于此,我們修訂完成了“高師附小大生課堂察學表”(以下簡稱“察學表”,如表1所示)。
表1 高師附小低年級大生課堂察學表
察學老師_______
“察學表”的維度由學生表現(xiàn)和教師表現(xiàn)組成。學生表現(xiàn)指標由自主先學、合作展示、綜合提升三個視角組成,延展出12個觀察點。教師表現(xiàn)指標由板塊活動、限時講授兩個視角組成,每個視角各舉出兩個觀察點。
1.“察學表”以學習為中心進行課堂評價。
了解兒童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教師需要直面觀察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安鞂W表”明確標示了各級指標所占比例,其中學生表現(xiàn)占比高達80%。評價的重點不再指向教師水平的高低,而是指向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質(zhì)量。
2.“察學表”對學習經(jīng)歷的過程做出評價。
傳統(tǒng)的評價是以結果為導向的評價,主要考查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大生課堂評價更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深度學習來實現(xiàn),其中深度學習指的是在一種問題情境下,學習者全身心投入經(jīng)歷思維探索過程獲得深度體驗的個性化生長的學習,強調(diào)學習的過程性、挑戰(zhàn)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指向人的課堂評價應當改變目前以結果性評價為主的現(xiàn)狀,關注思維的品質(zhì)、考查思維的過程。根據(jù)大生課堂“自主先學—合作展示—綜合提升”的學習活動環(huán)節(jié),我們制訂了指標和觀察要點,并貫穿整個學習過程的始終。
3.“察學表”是對關鍵學習品質(zhì)的評價。
隨著課堂轉型的深入,大生課堂的基本結構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在學習目標方面,我們更加關注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的學習品質(zhì)和態(tài)度。學習品質(zhì)是學生行為習慣中的一個部分,是學習主體對學習行為自然駕馭能力的表現(xiàn),是學生個體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和個性傾向性在學習活動中的反映,也是學習者主體活動的結果。
二、實施路徑:從“觀教”到“察學”
1.課前說課,明晰任務。
課前說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情觀察員與上課教師相互交流。首先,上課教師向學情觀察員通報本節(jié)課的設計理念、學習目標、互動流程、擬采用方法、效果預測,尤其是要介紹學情及小組合作學習狀態(tài),并向學情觀察員發(fā)放“學力提升單”。其次,學情觀察員基于上課教師的說課,根據(jù)上課教師的要求就教研組的研學主題或自己感興趣的方面與上課教師進行簡短的交流,經(jīng)過商議,確定觀察重點。再次,學情觀察員要在準確把握上課教師意圖的基礎上,提前到課堂,了解所在小組的分工,與學生進行簡單溝通。
2.課中觀察,記錄學情。
根據(jù)教研組長的安排,學情觀察員深入各小組,迅速進入觀察狀態(tài),通過筆錄等方式,將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結合,如實記錄教師發(fā)出指令的有效性、組員的學習狀態(tài)及行為等。學情觀察員以助教的身份協(xié)助、指導、督察學生學習,使其學習效益最大化,并及時將學情以暗號、手勢等形式反饋給上課教師。上課教師利用學情觀察員的資源,及時借助反饋信息處置、調(diào)整、完善自己的預設,提升捕捉處理生成資源的能力,讓課堂因動態(tài)生成而精彩。
3.課后分享,診斷提升。
課后分享主要完成三個任務:一是上課教師從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主要教學行為的有效性、預設與生成三個方面進行課后反思。二是學情觀察員如實匯報觀察記錄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三是形成結論并針對行為提出改進的具體建議。在對共性問題進行專業(yè)引領的基礎上,所有人員圍繞“找出自己教學痛點、描述自己痛點、找到痛點解決方法”寫出反思。
我們以提升小組學習效能為察學主題開展聽評課活動。學情觀察員圍繞“自主先學、互動探究、思維攀升”三個點深入小組觀察。一方面,及時將課堂觀察匯總記錄反饋給上課教師,幫助他改進、完善、優(yōu)化小組合作的策略,有針對地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基于“察學表”的學情分析,提煉出各班小組合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并尋找解決的方法,精準提升了小組學習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