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鵬
(河南省鄭州市第九人民醫(yī)院骨科,河南 鄭州 450000)
我院用針刀配合舒筋通絡方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90例,均為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中醫(yī)科門診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30~65歲,平均(44.27±6.15)歲;病程0.25~8年,平均(3.17±1.03)年。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31~65歲,平均(44.33±6.22)歲;病程0.25~8年,平均(3.11±1.0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參照《頸椎?。ǖ?版)》[1]。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頭痛、眩暈、頸椎后伸不適、視物不清、耳鳴耳聾等。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顯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中醫(yī)診斷: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012版)》[2]。眩暈,頸項疼痛,頭重如裹,胸脘痞悶,暈厥,舌苔白膩,脈濡滑。
納入標準:①年齡30~65歲。②病程3個月~8年。③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④符合針刀治療適應癥。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或合并癥。②已接其他方案治療或服用可能影響觀測指標。③存在交流溝通障礙或依從性很差無法順利配合完成研究。④孕婦或哺乳期。
對照組:電針配合推拿治療。常規(guī)消毒后取頸夾脊3組(壓痛區(qū)1組、夾脊穴上下相鄰部位各1組)、風池穴、大椎穴、百會穴,其中夾脊3組均以針尖內(nèi)傾15~20°刺入0.5寸、風池穴針尖向鼻尖方向刺入0.8寸、大椎穴針尖直刺0.5寸、百會穴針尖前傾刺入0.8寸,每次刺激20~30min,每日1次;取椎旁雙側(cè)豎脊推拿2min,印堂穴、攢竹穴、頭維穴、太陽穴、百會穴、四神聰、風池穴、風府穴揉按3min,雙側(cè)內(nèi)關(guān)穴、合谷穴手指點按1min,1日1次。
觀察組:針刀配合舒筋通絡方治療。局部消毒后用利多卡因聯(lián)合曲安奈德局麻,取風池穴、雙側(cè)夾脊4、6,頸中線阿是穴為主,進行針刀松解,每周治療1次(治愈者無需治療2次),共治療3次。另用舒筋通絡方(葛根30g,丹參10g,當歸15g,茯苓12g,伸筋草15g,川芎9g,雞血藤15g,白芍10g,赤芍10g,黃柏6g,桂枝10g,澤瀉6g,甘草6g),1日1劑,水煎至藥汁300mL,分早晚兩次溫服。
兩組均治療4周。
觀察中醫(yī)證候積分、血液流變學指標基底動脈(BA)、左側(cè)椎動脈(LVA)、右側(cè)椎動脈(RVA)平均血流速度、不良反應。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臨床治愈: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大于等于90%,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恢復正常。顯效: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75%~89%,超聲檢查明顯改善。有效: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60%~74%,超聲檢查有所改善。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及血液流變學指標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及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及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分組 例中醫(yī)證候積分(分) BA(cm/s) LVA(cm/s) RVA(cm/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5 17.62±2.35 5.44±0.71△* 40.64±5.33 49.33±6.21△* 33.26±4.65 41.61±4.89△* 32.97±4.28 41.50±4.91△*對照組 45 17.59±2.31 8.85±0.93△ 40.59±5.25 45.05±6.08△ 33.23±4.71 37.44±4.63△ 32.95±4.19 37.05±4.58△
觀察組發(fā)生皮下血腫4例(8.89%),對照組發(fā)生2例(4.44%),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中醫(yī)“眩暈”、“項強”范疇。主要病機為氣血和肝腎虧虛,痰瘀脈阻經(jīng)脈失養(yǎng)[4]。治療當活血散瘀、祛風養(yǎng)血為主。針刀能夠通過刺激穴位、松肌舒筋、疏通督脈,達到養(yǎng)血升陽、通經(jīng)止眩目的[5]。針刀能夠松解痙攣肌肉組織、剝離粘連、糾正椎動力平衡、改善神經(jīng)和椎動脈壓迫[6]。舒筋通絡方中葛根解肌退熱、升陽透疹,丹參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當歸補血活血、通經(jīng)止痛,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伸筋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川芎行氣開郁、法風燥濕、活血止痛,雞血藤活血補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舒筋活絡,白芍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斂陰止汗、柔肝止痛,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黃柏清熱燥濕,桂枝通陽化氣、散寒止痛,澤瀉利水滲濕,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配伍,共奏活血化瘀、舒筋通絡之效。
針刀聯(lián)合舒筋通絡方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且效果較好,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