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靜
[摘要] 目的 探析鼻內鏡下手術治療鼻息肉與慢性鼻竇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方便選取該院在2014年1月—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96例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48例和治療組48例,其中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治療組實施鼻內鏡下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結果 治療組臨床治療有效率95.8%明顯高于對照組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302,P<0.05);治療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4.2%顯著低于對照組20.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017,P<0.05)。結論 與傳統(tǒng)藥物治療相比,鼻內鏡下手術治療鼻息肉與慢性鼻竇炎的臨床效果顯著,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減少患者痛苦,幫助患者早日康復,臨床價值較高,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鼻內鏡下手術;鼻息肉與慢性鼻竇炎;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10(b)-007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ndoscopic surgery for nasal polyps and chronic sinusitis. Methods A total of 96 patients with chronic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May 2018 were convenient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n=48) and the treatment group(n=48).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The treatment group underwent endoscopic surgery and compare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iciency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5.8%,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66.7%).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9.302, P<0.05).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4.2%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of 20.8%,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7.017, 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drug therap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ndoscopic surgery for nasal polyps and chronic sinusitis is significant,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clinical treatment, reducing patient suffering, helping patients recover quickly, with high clinical value, which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Endoscopic surgery; Nasal polyps and chronic sinusitis; Clinical effect
慢性鼻竇炎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該病癥屬于鼻竇化膿型慢性炎癥,主要是由于患者產生鼻黏膜水腫,篩竇、上頜竇口、額竇等部位出現阻塞進而導致慢性鼻竇炎[1]。發(fā)病原因包括鼻息肉、鼻腔腫瘤、鼻甲肥大、急性鼻竇炎、致病菌、血塊感染、過敏原刺激等。臨床表現為嗅覺障礙、頭痛鼻塞、痰多膿涕、精神抑郁等[2]。如不采取及時有效治療手段,將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臨床治療手段主要是藥物治療、理療、手術治療等。其中保守治療效果差,病情反復發(fā)作,難以滿足臨床需要。相關文獻指出[3],鼻內鏡下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是當前該病癥治療首選方法,其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為進一步探析鼻內鏡下手術治療鼻息肉與慢性鼻竇炎的臨床效果,該文方便選取該院在2014年1月—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96例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96例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該研究經過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該次研究。隨即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8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齡18~77歲,平均(45.37±2.06)歲,病程2~12年,平均(6.31±1.15)年,臨床分期可分為:Ⅰ期患者12例,Ⅱ期患者25例,Ⅲ期患者11例;治療組: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齡19~80歲,平均(44.98±2.13)歲,病程1~11年,平均(7.02±1.09)年,臨床分期分為:Ⅰ期患者14例,Ⅱ期患者23例,Ⅲ期患者11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排除
納入標準:①患者經病史、鼻竇CT、鼻內鏡檢查確診為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或二者兼有。②患者均表現為程度不同的鼻塞頭痛、鼻下流膿涕、哮喘發(fā)作等癥狀。③患者多個鼻竇受累。④患者臨床資料完整[4]。
排除標準:①排除對該研究藥物過敏患者。②排除具有手術禁忌證患者。③排除拒絕配合或故意破壞研究過程患者[5]。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選用藥物治療。服用地塞米松片,口服,3次/d,第1周1~4片/次,之后1~2片/d;服用鼻淵片,3次/d,口服,6~8片/次,其中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同時服用兩種藥物,慢性鼻竇炎患者服用鼻竇片即可。
治療組采用鼻內鏡下手術治療。術前:患者行常規(guī)鼻內鏡、鼻竇CT檢查,了解患者實際病情,采用抗生素注射3~10 d,防止手術感染?;颊吒哐獕骸⒏哐堑葢〞r服藥,保持血壓正常。術前45 min注射促凝藥物,防止患者凝血功能障礙導致術中出血難以止住。術中:患者取仰臥位,根據患者個人實際情況全麻后,于鼻內鏡下清除范圍較廣的鼻息肉,患者鉤突前緣做一弧形切口,將鉤突內鏡下切除,同時開放患者蝶竇、篩竇、額竇,將上頜竇擴大?;颊咧斜羌紫⑷夥蚀?、變形時,切除息肉組織以及外側邊緣,中鼻甲正常應給予保留。給予患者抗感染、止血治療。術后:術后36 h取出患者醫(yī)用含碘海綿填塞物;選用1%麻黃堿收斂鼻粘膜,預防鼻粘連,2~3次/d;術后第2天清洗鼻腔分泌物,降低患者感染幾率;術后連續(xù)1周服用抗生素。
1.4 評價標準
臨床治療效果評價:患者頭痛鼻塞等癥狀完全消失,臨床鼻內鏡下檢查發(fā)現患者鼻腔無膿性物質分泌,鼻竇口開放性好,鼻腔粘膜上皮化,視為顯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鼻內鏡檢查發(fā)現鼻腔膿性分泌物較少,鼻腔粘膜出現小型肉芽組織和輕微水腫,視為有效;未達到以上標準,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鼻內鏡下檢查發(fā)現患者膿性分泌物較多,鼻竇口狹窄,鼻腔粘膜部分粘連,則視為無效。其中有效率=有效及以上例數/總例數×100.0%[6-8]。
1.5 觀察指標
治療后觀察分析患者臨床特征改善狀況,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其中并發(fā)癥主要包括眼眶軟組織淤血、上頜竇口狹窄、鼻腔粘連。
1.6 統(tǒng)計方法
應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
治療組48例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95.8%,對照組48例患者治療有效率66.7%,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20.8%明顯高于治療組4.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發(fā)病率不斷增加,相關數據顯示,該病癥發(fā)病人口占世界人口16%左右。慢性鼻竇炎常表現為多個鼻竇受累,多發(fā)于年幼、高齡、抵抗力弱人群。臨床可產生顱內并發(fā)癥、眼部并發(fā)癥。反復發(fā)作可能性高。鼻息肉屬于鼻腔贅生物,患者通常呈現鼻內分泌物增多、鼻塞嚴重、嗅覺衰退或消失、面部腫脹不適等。發(fā)病機制包括鼻變態(tài)反應、細菌病毒感染、遺傳因素等。鼻內鏡下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應用年限較長,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之一,患者傷口小,血流量低,且術后恢復快。傳統(tǒng)藥物治療復發(fā)可能性高,治療效果差。而傳統(tǒng)手術治療,由于醫(yī)師視野小、病灶位置特殊、操作難度較高等原因,治療有效率低,患者術中感染幾率較高。因此,采用鼻內鏡下手術治療方法,可一次性根除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減少患者身體創(chuàng)傷和心理壓力,避免盲目進行手術,導致患者不必要的感染或失血過度。同時,對病情嚴重的患者采用氣管插管可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防止患者窒息,避免意外情況發(fā)生。
該研究中對照組患者48例臨床治療有效率為66.7%,治療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5.8%,這與陳宗燕等人[9]的研究中,手術治療組臨床治療有效率95.9%明顯高于對照組66.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的研究結果一致;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20.8%,治療組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4.2%,這與徐允良等人[10]的研究中,鼻內鏡下手術治療組并發(fā)癥幾率4.7%顯著低于傳統(tǒng)藥物治療組21.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鼻內鏡下手術治療鼻息肉與慢性鼻竇炎的臨床效果顯著,減少患者創(chuàng)傷,降低術后并發(fā)癥幾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斌. 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22):100.
[2] 姚和謙. 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患者的臨床效果[J]. 中外醫(yī)學研究,2018,16(14):153-154.
[3] 車昌文,車德安,石寶玉. 鼻內鏡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療效分析及遠期復發(fā)率觀察[J].四川醫(yī)學,2017,38(11):1285-1288.
[4] 林四平,張志鋼. 鼻內鏡鼻竇開放術治療慢性鼻竇炎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7,7(22):239-241.
[5] 楊仲剛,張秀君. 鼻內鏡下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臨床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1):53-54.
[6] 陳朱井,王錦淳,陳奇志,等. 鼻內鏡手術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嗅功能的改善作用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7,9(36):37-39.
[7] 汪世浩.鼻內鏡手術與傳統(tǒng)開放性手術治療復發(fā)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效果分析[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8,3(4):78-79.
[8] 李巍,李培華,王洪江,等.功能性內鏡鼻竇手術對慢性鼻-鼻竇炎患者嗅覺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18,33(1):70-72,69.
[9] 陳宗燕,黃禮輝,胡韜. 鼻內窺鏡下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療效觀察[J]. 貴州醫(yī)藥,2017,41(10):1066-1067.
[10] 徐允良,儲宇霄. 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7,36(25):64-66.
(收稿日期:201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