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婷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正在潛移默化地滲透到社會中的各個領域,藝術設計類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的目前現狀不佳,而信息化教學已成為目前教學改革研究的重點方向。文章通過展示《APP界面動效設計》教學單元實例,從教學分析、教學設計、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四個方面對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信息化資源共享與信息化教學手段在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yè)的課程中如何深度應用展開探析,為同類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參考案例與建議。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yè) 信息化教學 APP界面動效設計
一、藝術設計類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的現狀與困境
傳統說教式的教學模式早已經不再適應現代藝術設計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了。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時代契機確立了藝術設計類專業(yè)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及教學手段。早期的信息化教學,已經凸顯出困境,如數字化資源建設缺乏教學針對性,與課程教學實效難以匹配;課程改革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牽強附會,有“炫技”之嫌,無“應用”之實;教師的信息化培訓過于籠統,信息化比賽中的優(yōu)秀個案參考性、借鑒性不強等。藝術設計類專業(yè)深度信息化教學改革必須結合授課對象的學情情況、課程內容與信息化結合點、教師的信息化思維與理念同步等方面著手,提出更具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對于95后的學生而言,普通存在學習被動不自覺性。小班制教學人數隨著近年來辦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為課程的信息化開展增加了難度;對于教師而言,部分教師的觀念陳舊,特別是部分院校的教學內容中仍包含較多的手繪技能,教師思維仍停留在傳統教學階段,信息化教學改革難以推進;對于課程而言,藝術設計類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實踐技能為中心。課程體系的構建邏輯以階段遞進式展開,理論與實踐分開授課,造成學生理解偏差,知識難以遷移等,這些都限制了利用信息化手段嘗試解決課內教學容量與學生能力提升發(fā)展之間的矛盾。
二、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yè)特征與信息化教學的原則
當下我們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數字化時代。作為人和科技之間的媒介橋梁,數字媒體設計持續(xù)塑造著人與自身、與他人、與世界互動的方式。自2009年中國普及移動互聯網科技以來。無所不在的移動互聯網,飛速推進了數字化技術的全方面應用:從手機、智能穿戴設備到智能建筑、智能家居等,數字化正在改變人們創(chuàng)造、表達與溝通的方式。正是數字化背后無數的設計細節(jié),成就了今天的數字化生活體驗。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yè)正是數字化信息時代不斷高速發(fā)展的產物,它融合了藝術、技術與人文,運用新技術、開發(fā)新系統、生產新產品的設計觀與設計方法。
信息化教學是將數字化信息技術引入到教學過程中,以信息技術支持教學輔助,這樣的教學形式是符合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專業(yè)特征。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同,信息化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調用符合學生認知的技術手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信息化教學過程設計中,采取互聯網思維的“教”與“學”的課程設計思路,培養(yǎng)符合現代設計人才的培養(yǎng)需求,主要有以下五點原則Ⅻ:
第一、充分調用各類信息化教學資源來支撐課堂,包括硬件搭建采購與數字化資源軟件配套;
第二、改變教學結構,以“問題導向”與“任務驅動”為教學主線,改變線性邏輯設置,以單元與模塊化重新布局課程安排,在特定的情景中確認教學策略;
第三、強調“團隊協作”學習。學生小組共同合作解決問題到帶著問題到課堂與老師研究問題;
第四、強調互動性教學,給予學習過程性評價;
第五、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學情分析、教學技術手段的有效性與技能培養(yǎng)的運用。
三、《APP界面動效設計》單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
《UI界面設計》課程是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yè)的主干課程,文本所引案例《APP界面效設計》屬于本課程中的一個教學單元。作為解決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數字化界面設計的問題課程設置,利用信息化手段強化學生用戶體驗的設計理念、提高學生對界面美觀與用戶行為的認知理解,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學習興趣,是非常必要的。以《APP界面效設計》單元為例,初探從教學分析、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四個方面闡述信息化教學的深度應用。
(一)教學分析
1.課程定位
《UI界面設計》課程一般在第4學期開設,56學時。它的前期課程是專業(yè)基礎課,如設計基礎、編排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后續(xù)課程為專業(yè)綜合課,相關課程包括網頁設計、信息動畫設計、畢業(yè)設計等。在過去的課程結構里,理論講授與操作實踐分開開課,這樣理論與實踐嚴重分離。學生學習理論枯燥無味,學習軟件操作沒有難度,按部就班。經過教學改革的實踐嘗試,現有的課程結構依托藝術與技術互滲互補的教學設計理念,藝術基礎、技術操作與創(chuàng)意思維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模塊化處理,由易到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果,符合市場需求(如圖1)所示。
2.學情分析
本課程的授課對象是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yè)二年級學生,通過一年級的課程學習,他們已經掌握了平面軟件的操作及相關理論,具有一定的動畫設計概念,但這種形式學習停留于軟件技能操作與基本樣式的層面。但是這門課程需要學生掌握從靜態(tài)圖形設計到圖形的動態(tài)效果展示,并且其界面動態(tài)效果要符合APP用戶的體驗習慣。95后的學生熟悉數字互聯網知識,喜歡自己動手操作,卻缺乏主動學習的能力,對于用戶體驗的設計理念方面意識比較薄弱,有待提高。因此,教師需要加強設計思維與設計理念的引導,帶領學生以結果為導向,團隊協作解決問題。
3.課程目標與難點
《UI界面設計》課程一共6個模塊,《APP界面動效設計》屬于本門課程第3個模塊中的一個教學單元,講授4學時,實踐6學時。依據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UI界面設計》課程標準,結合作者教材《UI設計——創(chuàng)意表達與實踐》。本單元的知識目標是領悟APP界面動效設計的概念、原則與常用表現技法;能力目標是理解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界面設計原則,掌握APP動效策劃、圖形設計與動效展示;素質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會創(chuàng)意、能溝通、強邏輯、善合作、勤思考、重執(zhí)行的能力。因此,本單元的學習重點為理解APP界面動效設計的原則,難點為學生把握“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APP界面動效設計表現技法并應用。
(二)教學設計
1.教學理念
本單元的教學設計理念是基于問題式教學(PBL)的翻轉課堂學習方式。1969年,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提出,該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主線,教師起到一個引導作用,協助學生解決復雜的、實際的或真實的問題,建構寬廣而靈活的知識基礎。翻轉課堂是相對于傳統課堂上講授知識、課下完成作業(yè)的教學方式而言,利用現在多元化的信息資源,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指導者,學生帶著自主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上課,師生探究合作進行學習互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的—種教學形態(tài)?;趩栴}式的翻轉課堂教學,能滿足學生好奇心,符合他們的認知構建,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以結果為導向,在解決問題中教學做。
2.教學策略
《APP界面動效設計》單元的教學結果是完成“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APP界面動效設計。以這個結果為導向倒退,學生前期已掌握UI界面元素的繪制與動畫設計的基技法。那么靜態(tài)的APP界面元素可以有多樣可能性的動效演示方案,由此提出該單元的核心問題——如何設計符合用戶體驗的APP界面動效?通過問題展開學習。學生首先開始“思考”——APP界面中包含哪些界面圖形元素?APP界面設計的規(guī)范是什么?其次完成“討論”與“方案”,完成APP界面中的元素從策劃——視覺設計——動效設計解決方案的可行性分析與規(guī)劃。
最后根據項目需求,掌握設計技巧,“實施”方案。
因此“問題”——“思考”——“討論”——“方案”——“實施”是本單元的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由問題驅動。通過小組討論、頭腦風暴、課堂講授、獨立思考等教學方法完成教學全過程。通過超星網絡教學平臺進行教學互動,實施監(jiān)控;智慧職教資源庫共享教學所需的各類資源;視頻案例、微課、演示動畫等信息化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達成知識在引導應用中內化,技能在解決問題中提升的教學目標(如圖2)所示。
(三)教學過程實施
1.課前準備
課前,教師利用超星網絡教學平臺布置學習任務單,備課并完成整個教學任務的全部部署。提出課前問題——如何制作APP界面動效設計?學生從網絡課程平臺中領取任務單,思考問題,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資料收集,并將調研情況、動效類型分析結果等課前作業(yè)上傳至網絡平臺。
2.課堂教學
本模塊的課堂教學共分為課前檢查——案例講解——學生提出方案—重難點講授——學生優(yōu)化方案五大環(huán)節(jié)。
首先,教師檢查學生課前的自學情況。通過手機點到檢查學生出勤情況,學生完成線上問卷,教師掌握課前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基礎。學生小組討論分享,將課前各自查找的資料分享心得與困惑,學生互評,教師點評討論結果。
教師案例講解,主要針對提升用戶體驗的APP界面設計要點與關鍵點。提出問題——學生課前的作業(yè)與課上講解的案例差別是什么?逐一展示案例,講解提升方法,讓學生了解到APP界面中主要動效提升用戶體驗的途徑與方法(如圖3)所示。
學生根據課上案例所講,結合課前作業(yè)收集的資料進行分類,研究討論,提出觀點,領悟動效設計的定義與內涵,并從技術上得出優(yōu)化動態(tài)效果方案的規(guī)律,提煉可行性原則。
教師點評學生觀點,提出錯幀動效的原理是什么?教師通過教學資源中的微課、軟件實操演示等信息化手段,將知識重點進行分解講解,得出技術操作過程中的關鍵要素,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將原理性的難點用動畫對比演示的方法,破解從思維上到技術上的難點(如圖4)所示。
學生突破技術重難點技巧,提出優(yōu)化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小組討論、獨立上網查找、實踐操作,線上預演等多媒介、多渠道尋找最佳解決方案。學生理解用戶行為與動效設計的關系,尋找設計邏輯與技術實現的切入點。通過用戶行為分解圖、平面軟件、三維軟件、特效軟件等結合使用,完成解決方案的執(zhí)行嘗試,掌握設計技巧。
3.課后拓展
教師布置課后學習任務,并提供設計要求與訓練素材。學生通過課上所學,完成符合用戶體驗的社交APP項目的動效設計模型。學生需要將設計方案的過程圖全部保留,對比最初稿與優(yōu)化稿的差異,領會設計技巧,吃透學習重點與難點。學生與教師在線上互動,提交作業(yè)與隨時交流,由傳統的交流型互動轉變?yōu)閵蕵沸蜕缃换印?/p>
4.課程評價
該課程的評價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學生互評、教師點評與企業(yè)參評。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以學生互評為主,學生在互動交流中理解知識、解決問題,培養(yǎng)團隊合作意識,強化執(zhí)行力。教師通過整個課程的線上輔導與線下教授結合教學,給予過程性的考核評價。課后,教師將學生的作業(yè)與練習通過線上方式發(fā)給企業(yè)專家,讓企業(yè)行業(yè)參與課程考核,并得到有價值的反饋意見,利用信息化手段幫助學生收獲符合市場需求的解決方案。
(四)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
1.教學效果
過去采用講授+實踐的傳統教學方案,教師注重教學流程的主導性,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jié),學生感到晦澀難懂,枯燥無趣。現在利用信息化手段,以學生為中心,問題驅動的方法,將信息化媒介、移動終端、學習內容模塊化整合創(chuàng)新。學生興趣度大大提高,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效率也得到提升。教學目標達到,教學重難點都已掌握,多元評價體系建立。通過運用信息化技術、搭建數字共享資源、完善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學生從課前學習、課堂實踐、在線測試、過程考核等環(huán)節(jié)都比傳統教學效果上明顯提高,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如圖5)所示。
2.特色與創(chuàng)新
縱觀整個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探索,形成兩個明顯的教學特色。第一,課程強調教學過程的設計,非教學流程的設計,問題驅動教學,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從課前學生討論問題,課中師生共同討論問題,到學生解決問題,實施完善方案,學生在探尋解決問題中成長。第二,運用信息化手段破解教學重點難點,解決數字媒體技術問題。讓APP界面設計元素動起來很容易,但是符合用戶體驗感受的動效設計確有動畫時間節(jié)奏把握上的難度,很難用語言說得清楚。將難懂的動畫原理用對比演示動畫的方式,并結合網絡教學平臺、微課、移動客戶端等信息化技術支持,給學生理解知識上提供幫助。
四、結語
《APP界面動效設計》課程單元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技術手段,發(fā)揮數字化共享資源,在信息化互動的教學環(huán)境中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策略、教學方法與教學流程。在信息化的教學設計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與技術執(zhí)行力,同時結合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學科共性與個性,生動參與的課堂體驗,有效打通課內外,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