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漳州財貿(mào)學校
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重大的教育資源,為學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幫助。道德行為規(guī)范運用于生活中的每個方面,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道德是立足的根本,道德行為規(guī)范是人在小時候便要主動接受并學習的,形成了良好的品格與道德才能夠成為一個成功的人,所以要關注學生的道德教育,讓道德教育滲透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增加道德教育的實效有用性。
道德行為規(guī)范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它在人際交往、社會關系、價值觀樹立等各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讓道德行為規(guī)范滲透到學生生活中去有利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善惡觀,為正確人生觀的建立提供基礎,培養(yǎng)出正直熱心的高素質人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改善交往關系;有利于學生更深層次的認識規(guī)范、規(guī)則、法律的重要作用。讓行為規(guī)范滲透到學生生活中去推動學生自身責任感的建立,因此讓道德行為規(guī)范滲透到學生生活中具有重大意義。
讓道德行為規(guī)范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從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堅持不懈,培養(yǎng)道德行為精神意識,做一個合格的、具有道德思想的現(xiàn)代學生。道德行為規(guī)范滲透進學生實際生活中的方法如下。
孩子從呱呱落地到長大成人,家庭在此過程中占有不可磨滅的地位。家庭也是孩子所認知的第一所學校,在這所學校中,父母是老師,孩子是學生,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質,維護孩子的健康成長,讓孩子的心靈保存著善良是此學校的目的。而如今的家庭,獨生子女占大多數(shù),以至于父母對孩子進行溺愛,而且由于父母忙碌,無法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孩子的品德修養(yǎng),因此形成孩子自私自利的性格,所以父母要注重對孩子品格道德的形成,在家庭中要注重自己的道德行為,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
比如當孩子在家里不好好寫作業(yè)時,父母不要生氣叫嚷,而是心平氣和的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事情,要為自己負責,尊重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尊重與信任,讓孩子形成尊重別人、信任別人的良好品德;父母敢于承認錯誤,放下家長的架子,讓孩子形成勇于認錯平等待人的良好道德。這樣家庭中的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讓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力求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合格的、有道德的人。
學生除了生活在家庭之外,最主要的就是生活在學校中,學校中教師教授學生知識,傳授學生道理,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道德教育不像其他學科有理論、有習題,只要努力學習便會取得好成績,它是需要老師付出愛心、用自己自身的道德行為去感染學生,讓良好道德滲透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因此老師需要做到以下主要兩點。
一是老師要平等的尊重對待學生,和平的與學生相處,讓學生感受到為人處事中尊重的重要性,讓他們學會要尊重別人的人格,使學生的人格健全。例如,學校中總有一些家庭情況不好的同學,從而申請貧困生使他們的家庭狀況好轉一些,但是有些同學總是以此事來嘲笑他們,讓他們本敏感自卑的心靈更加的敏感,這就是由于學生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沒有做好而造成的后果。二是教師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示范作用,讓其道德行為規(guī)范影響學生的生活并滲透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師應秉持著孔子對待學生的原則對待學生,自己辦不到的事情不要強加于學生身上。例如,當學生問到老師也不明白的問題時,老師不要感到不好意思而不對學生解答,甚至對學生不正經(jīng)學習而問刁鉆的問題生氣并說教,老師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遇事冷靜,不易沖動,將道德行為規(guī)范滲透在班級管理與日常生活之中,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
社會中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圍繞在學生的身邊,對滲透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人是喜歡模仿的,這就要求社會中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要呈現(xiàn)好的一面,以此來讓學生學習,社會是學生成長的一個大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中,學生要保持自己的純心,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讓社會美好的一面展現(xiàn)給自己。例如,在公交車上學生給老人孕婦讓座,扶老人或盲人過馬路,不亂扔垃圾,不撒謊等,這些社會日常生活中良好的道德行為都圍繞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明白形成良好道德行為的意義性,為社會做一些道德貢獻。
良好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不僅是學生自覺形成的,還可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入手,讓他們形成的道德行為圍繞在學生的所生活環(huán)境中,提高他們自身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營造良好的道德社會環(huán)境,影響更多的學生,使道德行為滲透到學生的實際生活,培養(yǎng)有道德、有素質的四有學生。
參考文獻:
[1]張曉峰.對傳統(tǒng)教育評價的變革——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教育評價[J].教育科學研究,2002(4):28~30.
[2]趙龍.在學習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