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之一,是教師教學的直接聽眾,因此也應是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參評者。學校應通過多種渠道聆聽學生的意見和反饋信息。首先,學校每學期都應組織學生對教師進行評價,學??梢灾贫▽W生評價量表,在每學期末進行這一工作。其次,學校應保證學生和教學管理機構之間的溝通渠道簡易暢通,在校園里和校園網(wǎng)站建立學生意見箱,保證學生隨時有意見隨時可以反饋給相關管理機構。
在制定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量表時,我們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視角。學生對于教師的評價,更多的是從知識的有效性,以及知識的實際接收效果方面進行考量。因此,我們在制定學生評價量表時,可以從相對實際,而非純理論化的角度出發(fā),將指標細化。既要考察學生對于教師師德和知識素養(yǎng)的評價,更要考察學生對于教師講授方式的評價。并且量表中應多使用一些便于學生理解的評價性詞語。量表中應至少包含以下幾個方面:教師上課態(tài)度是否認真,教態(tài)是否得體,是否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否符合學生對于該課程的期待和需求,教學材料的選擇是否合適,教學過程是否吸引學生,講解是否清晰準確,教學結果是否符合學生預期和需求等方面。好的大學教師,不僅能夠教授學生具體知識,更應培養(yǎng)出學生對于該門課程的興趣和求知欲,以及一定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課后還能繼續(xù)深入該方向的研究學習。
教學督導活動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常規(guī)性評價,二是診斷性評價。常規(guī)性評價是指督導員定期到所有教師的課堂輪流聽課,給出評價。診斷性評價是指,督導員對于之前發(fā)現(xiàn)的存在問題的課堂進行有針對性的診斷性聽課,試圖從中發(fā)現(xiàn)具體問題及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案。
督導員首先應宏觀把握教師教學的總體情況,包括教師的基本素質、知識水平、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在宏觀把握的基礎上,督導員應隨時記錄課堂上所發(fā)現(xiàn)的亮點和問題。課前或課后,督導員還應考察教師的教案,學生作業(yè)、考試的評閱記錄。聽課后,督導員還可以就關心的問題,與學生和老師進行溝通交流。督導員不僅要從專業(yè)的角度出發(fā),評判課程質量高低,也要考慮學生的意見,以及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程度等。
就督導員和相關管理人員,對于學生和之前的督導員意見反應較大、較集中的老師,進行再次聽課或跟蹤聽課,在聽課過程中,對于之前反應的問題和新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重點記錄,并通過與老師、學生的交流,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解決建議。這個過程,需要督導員、教師和相關管理部門的相互協(xié)作。我們的督導工作,不僅僅以發(fā)現(xiàn)問題為目的,更要以改進、提升教學質量為根本目標。因此,診斷性評價也是我們評價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給出診斷性評價結果和意見反饋后,我們還應進行跟蹤觀察,考察教師的改進情況,幫助教師不斷進步。
對教師課堂教學進行評價的另一個途徑是考察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實際提升效果。對于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考察有一定難度。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學生的水平提升狀況。我們可以通過學生參加各種類型考試的實際通過率進行考察,也可以通過實習單位的反饋意見進行考察。在學生畢業(yè)后,我們也可以對學生和其工作單位進行跟蹤調查。通過以上方式,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知識能力方面的長處和不足,并以此為基礎反思我們在相關課堂教學中表現(xiàn)。
總體而言,我們在評價課堂教學時,不能僅僅關注于課堂上的45分鐘,也不能僅僅從理論層面分析教學水平。教學管理部門在進行教學監(jiān)督時,也應充分考慮各個背景因素,傾聽學生、督導員、教學單位等各方反饋意見,對反饋信息進行整合處理,對教學活動進行綜合的、客觀的評價。
總之,我們在評價課堂教學時,應進行綜合系統(tǒng)的考量和評價,并充分利用反饋信息,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校整體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