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平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要了解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其中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學習并了解其語言。然而文化是一個及其廣泛的概念,正如有些學者將其比喻為“冰山”一樣,有海面之上的諸如服裝、語言、音樂、食品、活動、文學、建築等顯性的文化,還有海面下更大部分的諸如價值觀、交際模式、行為規(guī)范、社會關系、人生態(tài)度等潛在的文化。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顯性的文化比較容易理解,而潛在的文化往往很難把握。這也是造成我們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失敗和摩擦的主要原因。
中日兩國雖然是近鄰,但是在很多語言和行為方面卻有很大的差異,例如日本人在贈送禮物時,講究的是心意,盡量避免贈送過于貴重的東西,同時還反復強調“つまらないものですが…”;這和中國人送禮時比較注重面子,要拿得出手的做派顯然不同,同時中國人送禮時往往還會強調禮物的特殊以顯示自己的誠意。由于觀念支配行為,要了解贈答行為中中日這種差異的原因就有必要從分析這些言語行為背后的文化觀念入手。
禮貌原則是英國語言學家Leech(1983)繼Grice(1976)的會話交際中的“合作原則”之后提出的又一語用原則。同合作原則一樣,禮貌原則也有自己的準則和次準則。和禮貌相關的因素很多,其中(1)得體準則:盡量少讓別人吃虧,盡量多讓別人受益;(2)慷慨準則:盡量少使自己受益,盡量多使自己吃虧,這兩條有關利益和吃虧的原則應該是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禮貌原則。
所謂“配慮”,中文意為“體恤,照顧”,指的是人際交流時能體察對方的心情,考慮對方的立場,盡量注意滿足對方的意圖,以免失了禮節(jié)。無論在哪種文化中“配慮”都滲透在我們的言行之中。會話中的“配慮”是指根據交際場面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說些什么。不同文化中“配慮”的表現(xiàn)方式自然也不相同,跨文化交際時人們往往會因為這種差異而產生摩擦和誤解。因此了解中日語言中不同的“配慮”表現(xiàn)和“配慮”文化非常重要。
Leech的禮貌原則的中心內容“盡量少讓別人吃虧”、“盡量少使自己受益”從本質上來看應該適用于所有文化,是一種文化共性。然而它更多的是側重于人際交往中的行為層面,對于會話中的表現(xiàn)很多時候卻得不到很好的解釋,例如日語中并非所有的待遇表現(xiàn),都能夠套用如上禮貌原則。
(1)お荷物を持ってあげましょう(我?guī)湍隳眯欣畎桑?/p>
上例從行為來看是“通過幫對方拿行李而使對方收益”,應該說遵循了Leech的禮貌原則。然而卻因為使用了“あげる”這個授受動詞是這句話成了不禮貌的日語表現(xiàn),因為日語中“あげる”有施恩于人的意思,應盡量避免用來強調自己的行為。那么,日語會話中有著怎樣的禮貌原則呢?姬野(2003)認為,日本人在進行交流時在采取符合Leech禮貌原則的行為的同時,在待遇表現(xiàn)上還得遵循如下的另一套原則。
①提及對方時:必須陳述給對方帶來的負擔和增添的麻煩;避免提及對方得到的利益。
②提及自己時:必須陳述自己受到的利益;避免提及自己的負擔和麻煩。
換言之,日語中的禮貌,表現(xiàn)在行為上要遵循Leech的禮貌原則,在會話中則要強調對方負擔和自己的利益之大、對方利益和自己的負擔之小。強調對方負擔和自己的利益之大是為了明確自己受到的恩義,而強調對方利益和自己的負擔之小則是為了減輕對方的心里負擔。日本人就是通過這樣的會話表現(xiàn)完美地表達說話人的感恩心理,或者對對方心情的體恤和照顧,避免增加對方的心理負擔。這一點可以說是日本“配慮”文化的核心。
日本人的贈答過程中有很多不為外文化所理解的言語行為,例如送禮講究的是心意,避免送太過貴重的物品。另外,不管送什么禮物,一定要強調“只是一點點心意”。這是因為,日本人在贈答時,當事人雙方會互相體察照顧對方,一方面,送禮人會顧慮給收禮人帶來的心理負擔;另一方面,收禮人也會考慮送禮人因此而付出的心意和精力以及經濟負擔。因此,送禮人應盡量避免自夸禮物,或者告訴對方自己為準備禮物而花費的心思、精力和經濟負擔,以免給收禮人帶來沉重的心理包袱,想著下次要還更貴重的禮物。很多中國人不理解贈答中日本人的這種微妙的心理,給日本人送禮時常常按照中文的思維習慣以至于會犯如下錯誤。
(2)A:これはとっても高くていいものですよ。ぜひお使いください(這個東西很貴很不錯,你用用看)。
B:そんな高いものをいただくわけにはいきませんよ(這么貴的東西我不能收)。
A:わざわざBさんのために買ったんですから、絶対受け取ってください(這可是我特意為你買的,你一定得收下)。
B:そんな、困りますよ(哎呀,這可使不得呀)。
……
A:町中探しましたが、なかなかなかったんです。Bさんはご趣味が難しいですね。本當に苦労しました(我滿大街找都沒找到,你的品位可真特別呀,讓我費了好大勁)。
會話中A不辭辛勞贈送B高級禮物,極為盛情,然而收到禮物的日本人B內心恐怕高興不起來吧,相反,很可能感到誠惶誠恐并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心里負擔。因為A顯然違反了日語會話中的禮貌原則,首先他說到禮物很貴重,相當于間接強調了對方得到的利益;其次他又強調了自己為買禮物而花費的心思和勞力,最后直接提及了自己的負擔和麻煩,完全忽視了對對方心情的體恤與照顧。因此,雖然是好意送對方禮物,但對方很可能并不領情,相反還會感到不快,因此可以說是一次失敗的跨文化交際。
但是,文化不同“配慮”體現(xiàn)的方式也不盡相同,甚至相差很大。上述會話如果發(fā)生在中國人之間就完全沒有問題。中國文化中不像日語通過使用授受動詞來表達恩惠,而是經常使用“我為你…”、“我?guī)湍恪?、“特地”等中國人喜歡的表達方式,目的是通過強調自己愿意為對方花費人力或物力來表示對方對于自己的特殊性及重要性。所以中國人送禮時才會反復強調自己準備禮物花的心思以及禮物的特殊性。如下面句子中原本在日語中被認為是失禮的表達翻譯為漢語反而是非常恰當?shù)谋憩F(xiàn)。
(3)おいしいお茶を買ってきました。わざわざ有名なお店で買いました。とっても高かったんです。入れてあげますから飲みに來てください(我買了很好喝的茶葉,我特地去一家名店買的,很貴的,你過來品嘗一下)。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語會話中無論是詞匯、句型的選擇也好、會話構成也罷,對他人的“配慮”無不滲透其中。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除了行為方面要遵循Leech的禮貌原則之外,會話中還要遵循諸多其他的禮貌原則。這些原則對于外國人來說往往是很難理解的。
當然無論哪種文化人際交流時都會遵循一定的禮貌原則,這是一種文化共性。然而,不同的文化中禮貌的表現(xiàn)形式也不一樣。一種文化中公認的禮貌原則并不一定適用于其他文化,同樣一種文化中被認為失禮的表達方式也可能是另一種語言中的禮貌表現(xiàn)。正如以上分析的中日贈答過程中的言語行為那樣,如果將自己語言文化中的東西原樣照搬到其他的語言文化中,很有可能給對方帶來不愉快,甚至可能產生誤解。因此,跨文化交際中對雙方語言文化的深入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1]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2]姫野伴子.配慮表現(xiàn)から見た日本語[J].『月刊日本語』,2003(4).
[3]守屋三千代.配慮表現(xiàn)から見た日本語[J].『月刊日本語』,2003(5).
[4]鍋倉健悅.異文化間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への招待[M].北樹出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