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云,靳小水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 湖南 益陽 413000)
這里所說的物,本是自然科學的范疇,指的并非眼睛看到的物象,而是自然界的物體經(jīng)過光的反射而映射到我們眼球視網(wǎng)膜上所呈現(xiàn)的影象,實屬物理現(xiàn)象。因此自然之物是自然界實實在在存在的客觀之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乃自然造就的,具有形狀,顏色、氣味、聲音,是具體可感可觸的。它有自己的結構構造,外在形體特征,是與主觀觀看的人相對立的自然生理形態(tài)。
而在藝術學范疇里,物象是畫者描繪自然萬物的客觀基礎,畫者將其視為畫面組成元素,通過對其描繪來言其志、抒其情、達其意。自古以來關于自然之物的言說屢見不鮮,在西方早期的藝術史編纂中瓦薩里就提到了:“自然物體、動物、布匹、工具、花瓶、風景、草木。”這些列舉的實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南齊的謝赫在其《畫品》中提出了六法論,成為中國古代品評繪畫作品的標準和重要美學原則,其中第三點“應物象形”中的“物”便是自然之物,此意要表達的是所描繪的形象要跟自然界的物象形似。明代畫家王履,游歷渭水秦川之間,寫生華山,《華山寫生圖》世人皆知,有人問他師從與誰,他的回答是:“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币虼耍匀恢锸撬囆g的根源,不管是風景創(chuàng)作還是風景寫生,自然之物都是最重要的載體。
“外師造化”中的“造化”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礎,更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乃客觀存在的物象。外師造化是對客觀對象審美觀察的強調,這些都是通過觀察者的眼睛移于胸中??陀^物象通過物理反射進入人的眼睛所呈現(xiàn)的影像便是視覺之物,它是人眼的客觀反映。雖然也是客觀存在的,但不同與自然之物的是視覺之物并非客觀真實,他只不過是客觀存在的物理映射罷了,不能通過觸覺而感知。因此,視覺之物是人眼睛反射自然之物的客觀影像。
清代鄭板橋曾記錄他畫竹的心得體會:“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隨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這里說的江館、清秋,光、影、氣、疏枝、密葉都是客觀存在的,與畫家所說的“眼中之竹”是不一樣的?!把壑兄瘛北闶俏覀冋f的視覺之物,它是自然之竹通過清晨朦朧的煙光反射到鄭板橋的眼睛里所呈現(xiàn)的客觀影像,而非真實的疏枝密葉。
由自然之竹到胸中之竹,中間必然要經(jīng)過視覺去傳達,所以說,視覺之物,是自然之物到心中之物的橋梁,沒有這座橋梁,一切美感都無從說起。塞尚在給皮埃爾·博納爾的信中這樣寫道:“要取得進步,只有依靠自然,眼睛只有接觸自然,才能受到訓練。”
心中之物并非物理自然,更不是客觀存在,它是畫者主觀意識的最初體現(xiàn)。心中之物是觀者經(jīng)過眼睛將自然之物反應于內心所產(chǎn)生的形象,這里所反應的是自然印象,因此并非客觀。
由眼中之物到心中之物,涉入了觀者的主觀感受,這里的感受包括以往經(jīng)驗、審美愛好、以及個人修養(yǎng)等諸多因素。說到鄭板橋的“心中之竹”,如若鄭板橋沒有以前的觀竹之經(jīng)驗,又愛其疏枝密葉浮動于煙光日影中,怎生得畫竹之意。正是胸中有竹,所以才使得鄭氏竹頌躍然紙上。當然鄭板橋畫竹顯然在胸中已布局好了一切,所以所畫之竹一氣呵成,體貌疏朗、筆力瘦勁、自有鄭板橋超凡脫俗之氣。因此胸中之竹,乃是畫者根據(jù)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對自然之物主觀擇取后呈現(xiàn)的主觀物象。這里涉及到了主觀意識,就像塞尚說的那樣:“讓風景畫在我身上思考,我是它的意識?!?/p>
而縱觀自然萬物,自然景象萬千不同,正是這萬千景象構成我們創(chuàng)作的畫面。但是,對于我們作畫者來說,這些萬千元素并非全部引入畫中。為了使畫面和諧,或賦予美感,或主題突出,作畫者勢必要對描繪物象進行主觀的取舍,保留那些對畫面表達有用的,舍棄那些沒有意義的因素。作畫不是模仿自然,不是把眼中盡收之物一個不差的再現(xiàn)于畫面,而是要挖掘自然形態(tài)之下那些生發(fā)畫者感受的元素。
這些年,筆者走過一些地方寫生,也參加過一些寫生活動,有幸跟國內一些風景大師一起畫畫聊天。記得一次任傳文老師在談及風景畫時曾這樣敘述:“我這幾年有機會去很多地方畫一些風景寫生,這個過程中也有很多感悟。其實無論畫什么都要面臨著怎么畫的問題,因為人不可能像照相機那樣一下子把自然的風景復制下來,即便我們有那樣的能力畫出來的東西,也未必會有藝術感,因為我們知道靈魂和精神是藏在表象下面的,任何一種表面相似都無法完全獲得精神和靈魂的相似,那么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上的似與不似之間即在藝術的創(chuàng)造中被稱為靈魂和精神的東西才有可能得以顯現(xiàn)……”任老師的這段話主要在闡述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怎樣擇取眼中之物服務于畫面,挖掘自然之物象表層下面暗藏的精神和靈魂,這便是對自然物象更深層次的理解。
所以風景畫絕不僅僅是在描繪和再現(xiàn)某一個地方的情景或某一地域的景色,而是對自然萬物用情感和視覺因素梳理之后的自覺的表現(xiàn),就像風景大師列維坦所畫的《弗拉基米爾卡》。這是列維坦在一次寫生中,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條廢棄的路,路邊殘留著遺棄的路標,經(jīng)過了解得知這條廢棄的路是沙皇時期通往西伯利亞流放地的古道。這條古老的通道瞬時吸引了列維坦的思緒,他搜集了很多素材,關于這條路上的元素,他無數(shù)次的刪減、擇取、重構,最終只保留了殘缺的路標,沉郁凄涼的墓碑、一望無際的荒原上的一條伸往遠方的路,視平線也被壓得很低,顯得畫面遼遠深邃,同時還將顏色弱化保持冷灰色的色調使畫面更是悲涼。這些被畫家擇取保留下來的元素儲之于胸,同時潛藏在畫面深處,那是畫者的精神和靈魂。因此油畫風景不僅要描繪出一個自然的情境,更重要的是它能表現(xiàn)出繪畫者的心靈的情境,體現(xiàn)繪畫者繪畫過程中的自我擇取。
馬蒂斯曾這樣說過:“面對物象的表現(xiàn),不拘泥于實際,而是反映它能在內心深處激起的某種情感。”他的觀點說明所要表達的對象應該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而這種高于自然的東西勢必要經(jīng)過觀者的主觀處理,應該是理性與感性、主觀與客觀、理想與現(xiàn)實融為一體的心中之物。
畫者將客觀物象經(jīng)過心性的處理,再通過技法表達躍然于畫面,最終完成繪畫創(chuàng)作。因此心中之物遠不同于客觀之物,因為人感受事物總是因情緒、觀察方式等認知條件和手段不同,而有不同的切入點,景物從眼入心,會有一個過濾——主觀擇取,或化繁為簡,或化簡為繁,或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所以每個人是不同的,與自然也是疏離的。因此心中之物是不同于客觀之物的主觀擇取,它是風景油畫寫生與創(chuàng)作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理性與感性,主觀與客觀,審美趨向與自然真實的高度統(tǒng)一。
注釋:
①遲軻.西方美術理論論文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75-76.
②武官政.試論中國當代油畫風景寫生中的自我意識[D].長春:吉林大學藝術學院,2015,34.
③來自網(wǎng)絡,百度百科,詞條:鄭板橋.
④呂澎.藝術家通信(塞尚 梵·高 高更通信錄)[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4.
⑤李文軍.借形達意 借物抒情---關于油畫風景寫生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J].美術觀察,2006,(1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