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燕生
摘 要:你貴姓?你從哪里來?這是人們在交往中問到的最多的問題。我們中國人講究尋根問底、追根溯源,“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些簡單的文字背后附著的文化內涵,就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最好的載體。本學期,國際部繼續(xù)推進“全學科主題式活動課程”的研究及實施,在“我們身處什么時空”這樣一個探究主題下,從“探究我們在時空中的方位及個人歷史”的角度,確立了“通過姓氏研究立德樹人,幫助人們加強對文化理解和個人身份的認同”這一中心思想,從縱、橫兩個維度,帶領孩子們展開一次不同尋常的尋根之旅。
關鍵詞:姓名;尋根問底;立德樹人
遵循孩子的認知規(guī)律及認知需求,將探究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將學習與生活緊密相連,這些一直是我校開放性課程實施的原則。四年級的孩子們自上學期開始,在學習過程中已經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圍繞相同主題在各學科間建立聯系進行全學科的探究學習。本學期,恰逢我們搬入新校區(qū),因此,圍繞“我們身處什么時空”這個主題展開的探究學習就這樣開始了……
“孩子們,你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時空嗎?”
隨著拋出的這一顆石子,千層的浪花便紛至涌出:
“老師,我知道,我們身處在宇宙之中!”一個孩子肯定地說。
“老師,我們身處在地球上,而地球在太陽系里!”另一個孩子補充說。
“老師,我知道,我們身處的這個時空很大很大,而我們每一個人和它比起來,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庇忠粋€孩子說。
“老師,我們身處的這個時空里不光有我們人類,還有動物、植物、微生物及人類至今雖未知卻真實存在的部分?!辈焕⑹亲x書大王,素有“小百科全書”的程×也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
“老師,……”
就這樣,我們一路暢談,一路探究,從宇宙到了太陽系,又從太陽系到了地球,最終,我們回歸到了自己的教室,回歸到了我們每個人自己身上。從這一路的暢談中,我們逐漸清晰了一個概念:我們身處的時空無限廣闊,我只是這個時空里與其他萬物并存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的祖先曾在這個時空里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文明及歷史。同時我們也產生了新的疑惑:作為時空里的一分子,我從何而來?我是怎么來到這個時空里的?我為什么要叫這個名字?我的姓氏又是從何而來?于是,以“姓氏”為主題的學習探究也隨之拉開了帷幕。
我們先是以“姓氏”為主題進行頭腦風暴,共同梳理出了接下來的探究線索,然后圍繞探究線索正式展開探究。
了解《百家姓》歷史,探究自己姓氏的來源及歷史,與音樂牽手誦讀《百家姓》,或吟或唱,變換不同的形式和節(jié)拍,孩子們不僅輕而易舉地就熟練吟唱下整篇《百家姓》,而且還掌握了基本的吟誦規(guī)律,甚至還能用不同的節(jié)奏進行《百家姓》吟誦曲譜的創(chuàng)編,真是美哉樂哉!與美術牽手,研究自己姓氏的字體演變過程,探尋自己姓氏的圖騰,繪制姓氏圖騰標志,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僅是在完成一件美術作品,更是一場對自己姓氏歷史及文化的研究之旅。英語課上,孩子們研究中外姓氏的異同,社會課上,孩子研究我國姓氏的分布,就在這一過程中,“山西洪洞大槐樹”典故植入了孩子們的心田。
還有的孩子在探究的過程中不斷涌現出奇思妙想:既然有宋版《百家姓》,有新版百家姓,為何我不做一個《國際部版百家姓》?于是,一場孩子們自發(fā)組織的、全民參與的國際部姓氏大調查活動由此展開,從策劃、組織、分工、統計到最后完成一份完整的《國際部姓氏調查及排名》調查報告,孩子們在這一過程中收獲的已經無法僅用“知識”二字來呈現了。
教育戲劇這個概念可以說是近兩年來剛剛進入中小學教師視野里的一個新新詞匯。但是一旦與之結緣,便令人激動不已,因為這是一種讓孩子用整個身心來學習的學習方式。于是,在探究姓氏來源后,孩子們便以姓氏來源為主題,進行了姓氏情景劇創(chuàng)編。別說,孩子們編寫的劇本還真是令人刮目相看呢!當然,通過這樣的探究、創(chuàng)作及體驗,孩子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表達力、理解力、表現力等更是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和鍛煉。
就在這一系列圍繞姓氏進行的探究中,孩子們對自己的姓氏的自豪感,對自己家族的認同感油然而生,恰逢元旦假期,孩子們便開始自行組織自己家族里的大聚會,并自己嘗試完成了五世九族的家譜。正如孩子們在交流中說的那樣:“因為是我親手把這些名字一個個寫上去的,因為是在聚會時親眼見到了我的這些親人們,所以,此刻我看到這些名字是那么親切!”此刻,在孩子們的筆下,“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已經不再是一句兒歌了,一定是在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正是有了這樣一個別樣的探究主題,孩子們的閑暇也一下子更豐富了起來:閱讀查看各類姓氏書籍,觀看以姓氏文化為主題的節(jié)目《中華百家姓》,聽錢文忠教授講百家姓,從電腦上查閱各種與姓氏有關的資料……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
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任何學習須經學生自身來完成才是有效的,因此現在的教學必須是基于學生、通過學生和為了學生的。任何不從學生的切身體驗出發(fā),一味地包辦代替、過度灌輸,最終是無法開啟學生靈智、潤澤學生生命的。尤其是培養(yǎng)學生個性、注重學生體驗、強調學生參與的活動課程,更需要將自主、合作、探究落到實處和細處。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要清楚,我們的手中,是許許多多正在成長中的生命,每一個都如此不同,每一個都如此重要,全部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夢想。他們都依賴我們的指引、塑造及培育,才能成為最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凌玲.德育管理工作途徑的多樣化分析[J].新課程,2016.
[2]黃桂梅.淺議在識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部編教材《姓氏歌》教學談[J].課程教育研究,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