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麗 湖南信息學院 湖南長沙 410151
馬克思的思想從來都是同人類的不幸相聯(lián)系的,他認識到人類的不幸完全是由于無知,這無知部分源于悲慘的物質狀況,部分源于那些掌權人對真理人為地壓制或歪曲。到底人們物質生活的貧困源出何處?世界的真相在哪里?自由、平等、天賦權利又是什么?馬克思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經歷了漫長的思想歷程。馬克思出發(fā)的地方已經被黑格爾龐大的唯心體系所占領,人們在黑格爾以后的漫長歲月里,沉湎于抽象的、空洞的自由意識。而當馬克思從黑格爾的城堡里第一次向外看時,漸漸發(fā)現(xiàn)了真理這座懸空并且倒置的城堡,在飛離地面越來越遠。于是他走出了第一步,去探索真正的自由。在他的《博士論文》里,如他自己所言:“帷幕降下來了,我最神圣的東西已經毀了,必須把新的神安置進去。我從理想主義轉向現(xiàn)實本身去尋求思想。如果說神以前是超越塵世的,那么現(xiàn)在它們已經成為塵世的中心?!雹?/p>
馬克思在論文的第一部分說明了哲學史上的一場紛爭,即人們關于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是否抄襲自德謨克利特而沒有任何獨創(chuàng)見地的爭論,然后澄清了人們對伊壁鳩魯哲學的一般誤解,論述了二者自然哲學的一般差別,即他們關于知識與科學的真理性和確定性方面存在差別。德謨克利特懷疑一切表象的真實性,但仍相信世界受必然性支配,而伊壁鳩魯認為所有客觀表象真實無妄,但又否認必然性,希望給自由意志保留地位??梢哉f,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是其倫理學的一部分,他不像一般所認為的那樣照抄了德謨克利特的思想。德謨克利特的自然觀呈現(xiàn)出機械必然性,沒有保留人的位置。而伊壁鳩魯則原創(chuàng)地把自由意志引入了原子的運動中,使得自然有了人的意志力量的,而不在是僵硬的必然。
論文的第二部分是關于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細節(jié)上的差別,核心在于分析了原子的偏斜運動學說。在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里,原子只有一種運動方式,就是由于重力而產生的直線下落運動,在這里,直線下落成為一種定在,一種必然。但是伊壁鳩魯認為,如果只有自上而下的墜落,那么一個原子將永遠無法碰擊到另一個原子,于是他提出了一種脫離直線的偏斜運動?!斑@樣,就有了自由?!雹诳梢哉f,德謨克利特把原料當做質料,而缺乏其自身的形式與能動性。他只看到了原子在虛空中的直線下落以及眾多原子之間的沖擊運動,并且把這些運動視為一種必然的,強制的運動,沒有能動的意志自由在其中。而伊壁鳩魯對此進行了重大的修正,他不僅承認了原子的上述兩種運動,而且還認為原子是有能動的脫離定在直線而偏斜的運動能力,這一過程中,體現(xiàn)了原子自身的否定因素,即否定自身相對定在的斥力,使偏斜成為可能。
1. 定在中的自由
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嶄新的理解在于,他不滿意于伊壁鳩魯僅僅把人看作抽象的個別性,一味的強調要把意志與精神從物質存在中擺脫出來,馬克思追求現(xiàn)實的關懷,理想的實現(xiàn),所以他提出了把人作為定在中的自由的觀點,從而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作出了與眾不同的解釋。以往的主客二分,使主體人與客體自然成為兩種絕對的分異,如今馬克思追求主體能動性在客體定在中的發(fā)揮,這也是對伊壁鳩魯主體性哲學的發(fā)展與延伸。
所謂的定在中的自由,我們應從不同的角度做兩種解釋。一個是從定在指向自由的角度,在這里,突出定在對自由的支配力和影響作用,自由不可脫離定在,故而必受到定在的限制,而關于這種限制,又不可作絕對講,這是一種相對必然的限制;另一方面是指從自由指向定在的角度,這里突出自由不應脫離現(xiàn)實,而是要積極的介入到現(xiàn)實中去,體現(xiàn)出自由的能動性、個體的積極意義。
將這種定在中的自由的觀點運用到社會現(xiàn)實中,定在便是人所處的社會現(xiàn)實。這個社會現(xiàn)實是有歷史的必然與客觀性的,對人有著制約力,而人在這種社會定在中又不是絕對無作為的,他有定在中的自由,他可以通過改變社會現(xiàn)實條件,參與社會變革等等方式來介入定在之中,發(fā)揮主體的能動性。
這樣的思路延續(xù)下去,最后形成于馬克思后來的唯物史觀。唯物史觀認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程度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層建筑樹立其上并有一定社會意識與之相適應的現(xiàn)實基礎,這樣的現(xiàn)實基礎就是前文所說的定在,他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又決定影響著人的意識。人在此定在中的自由在于社會意識與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能動的反作用。社會發(fā)展的動力系統(tǒng)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使得社會產生變革,推動社會發(fā)展。由此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形成了不同的歷史形態(tài),即從原始社會最終發(fā)展到至今的資本主義社會,即而以此為基礎,推斷出一個無剝削、無對抗的未來社會。
不僅生產力,經濟基礎是定在必然的,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是定在必然的,人在這定在中發(fā)揮自己的能動性,探索最適合自身的發(fā)展模式,打破固有體制,促進社會變革,這便也是其定在中的自由??梢?,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埋下的線索,一直貫穿了他的整個哲學體系,最終建立起他的唯物史觀。人類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探索世界的真實,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發(fā)現(xiàn)新的王國。在這個新王國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成為其他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這是一個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沒有支配和統(tǒng)治,沒有不幸的人生。
2. 關于自由的質疑
思路來自于西塞羅對偏斜運動的質疑。他說:“假如一切原子都有偏斜運動,那么就沒有什么原子會結合起來,或者一些原子會做偏斜運動,而另一些則作直線運動,我們于是無法指明哪些原子是偏斜的,哪些是直線的了。伊壁鳩魯為解決這一矛盾,將偏斜解釋為并不在一定地方,也不在一定時間,而是發(fā)生在盡可能小的空間里的運動?!雹?/p>
我們認為西塞羅還遺漏了另一個偏斜運動的缺陷,即假如一切原子都有偏斜運動,那么這種偏斜運動不也如同之前的直線下落運動一樣成為一種定在、必然了嗎?如此一來直線的必然與偏斜的必然并沒有改變任何東西,馬克思所稱道的自由也許是場理想的誤會。但實際上,這里自由的偏斜成為了另一種形式的定在。原子必然產生排斥,必然產生偏斜,即使他的偏斜角度是不同的,但這個方向也不是由他自己決定,而是由其他原子的排斥合力而決定,如同經典物理當中所講的那樣。原子之間沒有任何約定,被動的接受了偏斜的運動結果,這時的定在顯得那么絕對,原子所呈現(xiàn)的紛繁不同的偏斜狀態(tài)也只是自由的假象,事實上與原子自身無關,他仍舊被揚棄為一個點,只是軌跡多樣而已。
概括的說,馬克思關于定在與自由的探討與伊壁鳩魯自然哲學本身的缺陷無關。他從中提取伊壁鳩魯哲學中積極意義,即對物質定在中個體自由的保留與突出,并加以自己獨特的闡發(fā)而成,是有其獨立的合理性與意義,定在中的自由對馬克思設定世界的路途設置了起點,埋下了線索。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也著重探討了哲學與現(xiàn)實的關系,在這一方面,仍舊遵循了他的定在中的自由的觀點。人應當積極的介入到現(xiàn)實中去,哲學作為人的最高智慧,不應該只是一個純粹主觀的精神存在,而是應當轉化為行動,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為一個整體。
在哲學與現(xiàn)實的關系上,馬克思反對伊壁鳩魯式的抽象的自由,追求逃避現(xiàn)實返歸內心的精神自由以及內心里無聲的消極反抗,馬克思不愿做角落里的隱士,而是做偷火救世的普羅米修斯,主張定在中的自由,反對脫離現(xiàn)實定在的自由。人的自由只有在社會現(xiàn)實中才能實現(xiàn),這種現(xiàn)實定在,發(fā)展到唯物史觀,就是指人類生活的整個歷史,人類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這是自由。但是他們并不是在隨心所欲的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從直接碰到的、現(xiàn)實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這便是定在中的自由在唯物史觀中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