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燕 鄭州工業(yè)應用技術學院
1、概念
關于公益訴訟的定義,國內有學者將公益訴訟定義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可以根據(jù)法律授權,就侵犯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提起訴訟,向法院起訴,由法院追究違法者法律責任的活動”。在實際的司法情形中,公益訴訟是指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專門司法程序,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對個人或組織根據(jù)法律授權以自己名義提起的違法侵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等公共秩序的行為的訴訟進行審理和判決,從而依法處理違法的司法活動。
2、公益訴訟的特征
(1)當事人的特殊性
一般民事、刑事、行政訴訟中的原告,必須與案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在公益訴訟中,公益訴訟案件的原告可以是與侵害后果無直接利害關系的,為維護國家、社會利益的任何組織或個人。在公益訴訟中,只要有關主體的行為侵害了國家或不特定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了損害或具有損害的潛在可能,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權起訴。公益訴訟的起訴主體可以是特定的國家機關,也可以是相關的組織或個人。原告和案件是否具有直接利害關系,不是訴的構成要件。無任何直接利害關系的組織和個人有權起訴違法侵犯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的行為。
(2)公益訴訟具有預防性
以前絕大多數(shù)傳統(tǒng)型的訴訟都屬于損害賠償之類的訴訟,隨著公益訴訟案件的日趨增多,與之相應的預防性訴訟也呈現(xiàn)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公益訴訟成立的前提既可以是侵害行為己經(jīng)對現(xiàn)實造成了實質性的損害,也可以是存在損害公共利益的危險性,即尚未造成現(xiàn)實的損害,但有損害發(fā)生的潛在可能。所以公益訴訟成立的前提是有關主體對公共利益有侵害行為,不論這種行為是否己經(jīng)給國家、組織或個人造成了損害,這樣就可以把侵害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之中,使利益的損失降至最小點,以便更有效、及時地保護社會公共利益。
(3)公益訴訟判決效力的擴張性
在私益訴訟中,除“形成判決”外,民事判決一般不具有“對世效力”,即其效力僅及于訴訟當事人。公益訴訟則不同,在公益訴訟中,公益訴訟的生效判決除對直接參加訴訟的當事人產(chǎn)生法律效力以外,還對不特定的人產(chǎn)生法律效力,這里所說的不特定的人是指其權益受到損害,但未參加訴訟的人。
(4)生效判決結果影響的廣泛性
公益訴訟所產(chǎn)生的生效判決結果,對公共政策的調整及其今后的發(fā)展方向等都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從維護公共利益角度來看,它對公共政策具有判斷是非曲直的功能。此外,公益訴訟的生效判決結果還具有廣泛的法律效力。私益訴訟的訴訟結果只調整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主要解決的是雙方當事人的利益紛爭,影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公益訴訟爭議的利益通常具有公共性,代表著國家和社會公眾的利益,訴訟結果往往是國家、公用事業(yè)、公益性服務機構的重大決策調整或改變,甚至是修改某項法律法規(guī),這種訴訟效果已經(jīng)有指向未來的意義。
1、公益訴訟制度完善了我國現(xiàn)有的程序法
無救濟即無權利,盡管現(xiàn)行法律賦予了公民諸多權利,但這些權利卻存在大量不可訴的情形,如《合同法》和《民法通則》中都規(guī)定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是無效的,但都沒有規(guī)定相關救濟程序,更沒有涉及到上述主體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權利,這使得實體法的存在形同虛設。建立公益訴訟制度可以彌補這些規(guī)定的不足,在公益訴訟制度中,只要任何普通公民認為不法行為侵害了公共利益,均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被侵害的利益,維護公共權利。程序法相對于實體法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隨著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散見于憲法、民法和行政法等法律中的公益實體權利將有實現(xiàn)的可能性。反過來程序法的發(fā)展和完善又會促進實體權利法立法的發(fā)展。
2、有助于樹立司法權威,體現(xiàn)司法能動性
公益訴訟制度的實質是用司法手段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秩序,規(guī)范一切組織和個人的行為,防止違法行為逃避法律的制裁。從司法角度來說,公益訴訟制度是對違法行為的一種司法彈幼。公益訴訟能夠發(fā)揮人民法院的司法審查職能,實現(xiàn)司法權對經(jīng)營權和行政權的制約。建立公益訴訟制度,是司法機關積極行使審判權,維護公共利益的要求。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司法權的行使是在創(chuàng)制著法律制度,己不僅僅局限于執(zhí)行法律。
3、有利于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喚起社會公眾的維權意識
在公益訴訟中,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任何與案件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組織和個人都可以作為適格的原告進行起訴,這使得每個公民都能意識到自己有責任、有義務維護社會整體利益,鼓勵公民用法律武器來捍衛(wèi)個人及社會的合法權利。隨著人們法的價值觀的提高和改變,法律意識也與之相適應發(fā)生了變化,人們更注重對公益的維護,因為公益訴訟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說,也切實關切到每一個人的利益。公益訴訟為公民維護社會正常秩序或保護國家利益不受侵犯,個體出于對正義的追求和公益的維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媒介。
4、公益訴訟制度是依法治國的基礎
“法治應包含兩種意義:已經(jīng)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币婪ㄖ螄年P鍵在于依法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有助于實現(xiàn)以司法權力制約行政執(zhí)法權力,可以很好制衡行政權力,以人民主權制約國家權力。如果一個執(zhí)法機關掌控了某一部法律的執(zhí)法權,并利用其謀取利益,那么這部法律要么變成了某些執(zhí)法人員侵犯人們權益的工具,要么變成一紙空文。為了防止執(zhí)法機關濫用執(zhí)法權,必須建立以權力制約權力的機制。這就要求建立公益訴訟制度,通過人民提起的訴訟,由司法機關依法對違法行為作出裁決,維護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為改善我國公益訴訟目前的現(xiàn)狀,突破直接利害關系人的范圍,將公益訴訟的訴權真正賦予能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的民事主體。我國應借鑒國外公益訴訟成熟的立法經(jīng)驗,結合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主要從提起主體的范圍應該采用多元化方面完善我國公益訴訟制度。
1、檢察機關應成為公益訴訟的提起主體
從世界各國來看,大多數(shù)國家都規(guī)定檢察機關有權提起民事訴訟以維護公共利益,我國可以借鑒外國的立法例,依據(jù)我國《民事訴訟法》構建檢察機關參與民事公益訴訟的相關制度。檢察院通過提起民事公訴的方式可以彌補公共利益保護方面的缺失。在我國建立公益訴訟制度既有必要,又切實可行。從檢察制度產(chǎn)生以來,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jiān)督機關就以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出現(xiàn)。賦予檢察機關在公益訴訟中提起公訴權是符合國家法律監(jiān)督機關的職能特點的,也是公益訴訟國家干預原則中的最佳體現(xiàn)。
2、賦予社會團體公益訴訟原告的資格
社會團體應包括社會的公益性組織和法人團體。社會公益團體組織的主要功能是對政府活動的監(jiān)督和參與,對社會公益及成員利益的保護并維護與之相關的公共利益。西歐一些國家的“社會干預”理論,賦予與案件不具有實體利害關系的組織或人以原告資格,便于他們起訴,以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被侵害的公共利益。梁慧星認為:應暢通公民個人或其他社會組織為維護公共利益而提起公益訴訟的渠道。社會團體更有益于發(fā)揮社會力量去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因為他們的人力和物力往往比個人的力量更強大。為了更好地保護公共利益,應通過立法對原告作擴張性解釋,擺脫“無訴之利益便無訴權”理論的束縛。即以檢察機關為主導,同時賦予任何與案件無直接利害關系的社會團體或公民個人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利。
3、公民應有權利提起公益訴訟
在現(xiàn)行法律制度的規(guī)定中,有利害關系的公民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其有權通過法律途徑提起公益訴訟進行維護,應通過立法鼓勵律師提起或參與公益訴訟,具體措施是賦予公民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利,突破原告資格的直接利害關系標準。提起主體采用多元化形式,實際上有利于保護公共利益;只要有證據(jù)證明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可能或者已經(jīng)遭受到不法侵害,相關個人或者組織就可以以原告資格提起訴訟。無論何種性質違法行為,只要其損害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就應當允許提起公益訴訟。
公益訴訟的社會價值,無論從法律角度還是從實踐角度來說,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它所發(fā)揮的價值是其他訴訟和制度所不可替代的。然而,由于公益訴訟在我國存在的時間還比較短,在制度設計上存在著諸多漏洞,我們要完善公益訴訟制度,讓其社會價值真正的發(fā)揮出來,為此,對于傳統(tǒng)的訴訟理論要大膽予以修正,對于不合時宜的法律法規(guī)要大膽地予以修改或廢止,要積極主動地研究并借鑒國外先進的,并經(jīng)實踐證明為行之有效的經(jīng)驗,把公益訴訟制度盡快建立起來。在制度選擇和設計上,需要在實踐中探索發(fā)展,逐步完善,既要符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又要有前瞻性的眼光。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我國建立并完善公益訴訟制度不會太遙遠,在通過理性的制度構建后,公益訴訟制度將會在我國的法治進程中實現(xiàn)其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