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臻
摘要:從“立足兒童、同構(gòu)課堂”“對話傾聽、共享智慧”“關(guān)注差異、親歷過程”“聚焦言語、共同品味”這四個方面,引領(lǐng)每一個學生走進語文課堂的中央,師生同構(gòu)語文課堂“學習共同體”,讓學習在課堂中央真的發(fā)生。
關(guān)鍵詞:師生同構(gòu) ;學習共同體;對話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7A-0110-04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應當引領(lǐng)每一個學生走進課堂的中央,師生同構(gòu)“學習共同體”,讓學習在課堂中央真的發(fā)生。在這樣一個學習共同體的課堂中,學生既是擁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學習組織,在平等和諧豐富的教學情境中獲得共同的挑戰(zhàn)性發(fā)展[1]。
一、立足兒童 同構(gòu)課堂
每一個學生都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在課堂上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構(gòu)建學習共同體的課堂,就是要保障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權(quán),引領(lǐng)他們自主學習。
現(xiàn)實中,教師們常常努力在課堂上給學生設(shè)計多個問題,努力創(chuàng)設(shè)著讀的空間、想的空間、說的空間。但是仔細推敲,這種空間似乎更像是站在教師這個角度給學生挖的陷阱。學生的學習過程看似自主,可是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更像是一種“被”自主。
以蘇教版二年級語文《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一課為例,最初,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的小組合作設(shè)計了這樣一張四色合作單(如圖1)。
這張學習單提出了三個問題,要求小組共同選擇詩歌中的一部分內(nèi)容說感受,讀句子,提問題。然而在課堂上,很多小組內(nèi)發(fā)生爭論,學生互不相讓,都想說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或者干脆無話可說。本來設(shè)想中,應該節(jié)奏緊湊高效的小組合作環(huán)節(jié),被這些“意外之音”打亂了。匯報時,學生回答的內(nèi)容也比較單一,并沒有迸發(fā)什么思維的火花。
可見,課堂上教師亦步亦趨地牽著學生,用各種問題“套牢”的小組合作并沒有辦法真正促進學生的思考、對話。在課堂這個場域里有學生和教師,大家有著共同的學習愿景,彼此間應當是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guān)系。作為教師,在備課之時就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哪兒?學生的學習會遇到哪些困難?
在“立足兒童 師生同構(gòu)”的理念下,整個教學設(shè)計被做了改動。課堂伊始,教師讓學生自讀小詩,然后提出自己頭腦里的小問題。整節(jié)課圍繞學生提問來進行學習。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都非常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疑惑。課堂上教師就圍繞這些問題,引領(lǐng)學生用“四色學習單”交流共學。
首先學生聚焦的第一個話題是“變什么?為什么變?”根據(jù)這個問題,教師設(shè)計了“四色交流單”(如圖2)。
相較于第一次的學習單,這張學習單沒有了句式的規(guī)定,沒有了小組統(tǒng)一口徑的設(shè)計,學生在小組交流時有更多精彩的想象迸發(fā)了出來。 反觀兩次設(shè)計,第一次設(shè)計從教師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繁復,想要面面俱到,結(jié)果學生反應平平;第二次設(shè)計立足學生,從學生的疑惑出發(fā),問題簡單卻開放,學生反響甚佳。由于從兒童的角度來考慮、設(shè)計,整個課堂更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沒有了過多的牽引,學生學得更加主動了。
二、對話傾聽 共享智慧
在語文課堂上構(gòu)建“學習共同體”,必定需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與傾聽。在課堂上,學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共享智慧的果實。然而現(xiàn)實中,學生往往更傾向于“說”而忽略了“聽”。課堂中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教室里小手如林,可從學生的回答來看,他們只是說了自己第一反應下想說的內(nèi)容,卻沒有關(guān)注其他同學的發(fā)言。這樣的交流是平面的、淺表的,缺乏思維交融與碰撞,學生的收獲也是單一的。學生課堂學習中需要傾聽與對話,這就要求教師作為陪伴者、指引者,不僅關(guān)注“學”,更關(guān)注“怎樣學”。而不是教師懷揣著教案,等待著學生的“正確答案”。
以蘇教版二年級語文新教材中《火紅的楓葉》一課為例,在課文的重點段落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教師就設(shè)計了這樣一張“四色交流單”(如圖3),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問題。紅黃藍綠對應小組里的四名成員,他們在組內(nèi)依次進行交流,互相補充。
在匯報環(huán)節(jié),我們聽到了這樣的對話:
師:同學們,“我”是怎樣找到楓葉的呢?哪個小組想來說一說?
其他小組的同學可要仔細聽哦,待會兒你們還可以給他們補充呢!
生1:我是紅色,我先說?!拔摇痹跅鳂淞掷镒吡撕芫煤芫貌耪业揭黄瑮魅~的。
生2:我是黃色,我為紅色補充。“我”在楓樹林里走了很久很久,在楓樹林里到處找來找去,這才找到了最紅的楓葉。
生3:我是藍色,我也說一說。“我”先找到一片楓葉,以為是最紅的,后來又找到了一片更紅的。
生4:我是綠色組長,我們小組成員都覺得,“我”在楓樹林里走了非常非常長的時間,找得很累,才找到了一片火紅火紅的楓葉!
師:真不錯,你還給做了總結(jié)發(fā)言!看來這個小組的同學都關(guān)注到了“我”在楓樹林里找了很長的時間。有沒有其他同學想補充呀?
生5:我為胡雨涵小組補充,我由“找到了”“又找到了”這些詞判斷這個小姑娘找楓葉找得很仔細,我猜她一定找遍了楓樹林的每一個角落。
可以看出,在四色學習單的引領(lǐng)下,學生在小組中都圍繞交流話題努力進行了閱讀與思考,表達著自己的閱讀體驗和看法,探究新的內(nèi)容,挑戰(zhàn)新的學習。在學習共同體中,不僅僅有學習的交融,更有情感的傳遞和共振。在學生之間只要不產(chǎn)生相互傾聽的關(guān)系,或許就不可能期望“合作學習”的成果[2]。相互傾聽、學會傾聽是構(gòu)筑合作學習的基礎(chǔ)。所以教師在小組交流與組際交流中特別關(guān)注了學生“怎樣學”。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發(fā)言,結(jié)合自己的觀點為他人補充。課堂上,我們欣喜地聽到了“我為××補充”“我們小組成員是這樣想的”“我為××小組補充”這樣的對話。小組成員間、組與組之間的對話使學生更好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三、關(guān)注差異 親歷過程
在學習中,學生一開始就將他們的信念、理解、文化實踐帶進學習中,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建構(gòu)自己的意義[3]。如何讓有差異的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共同體”的合作交流中,親歷學習的過程呢?給予學生選擇的權(quán)利是激發(fā)他們學習動機和引發(fā)他們學習興趣的重要方式。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廣玉蘭》一課的教學,教師是這樣設(shè)計的:
1.作者又是怎樣把廣玉蘭的開花具體寫出來的?
自主選擇一種形態(tài),說說是怎么寫得那么有趣的?
第一組“含羞待放”;第二組“剛剛綻放”;第三組“盛開著的”;第四組“雖已凋謝了,但卻孕育著新生命”。
2.自由組合小組,再交流。(學生自由下座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小組)
3.再次回到原小組,個人交流匯報剛才的學習成果。
本課例中,教師賦予每一個學生自主選擇的權(quán)利,學生根據(jù)所選話題重新分組。這四個按同質(zhì)原則組建的學習小組,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成員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因而能更深入地交流探討,更容易迸發(fā)智慧,達到更高的目標。而當同質(zhì)小組討論結(jié)束之后,教師并沒有就此停下腳步,讓學生再次回到原先的“異質(zhì)小組”中,匯報剛才學習的所得。差異間的交流,將個體的所得傳遞給了小組內(nèi)的每一個組員。無疑,這樣的交流討論是高效的。
四、聚焦言語 共同品味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引領(lǐng)學生走進課堂中央,還要走進語言本身。語文課最終落腳點是在言語品味,語言文字傳遞了運用的技巧、規(guī)律,學習語言運用,從“意會”走向“言傳”是語文生活的重要特質(zhì)。
以蘇教版語文第二冊的《世界多美啊》為例:這篇課文里出現(xiàn)了一連串“藍湛湛”“綠茵茵”“碧澄澄”這樣的詞語,通常教師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會讓學生勾畫表示顏色的詞語,拓展“紅彤彤”“白花花”“紫嘟嘟”等ABB式詞語。這樣教學只是機械地把詞匯“打包”送給學生,學生收獲的也僅僅是黑板上幾個孤零零的詞。中國的語言文字是有溫度的,就像人們讀到“荷塘”一詞,就會有接天蓮葉,映日荷花,一片旖旎風光的美感,讀到“秋風”便會有一種蕭索之感一樣。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也應當逐漸觸碰、感受言語的美感。為了讓學生能夠嘗試體會這種詞語給人的感覺,課堂上教師做了這樣的嘗試:
師(出示圖):瞧,誰來說說這天空是什么樣的?給你什么感覺?
生:天空很廣闊。天空藍藍的,真漂亮。
師:你們瞧,藍湛湛的“湛”是三點水旁,表示與水有關(guān),而這天空就像水洗過一樣干凈。
師(出示“綠茵茵”):“綠”都知道吧?那么什么叫“茵”呢?
師:請大家看看字形,它是“草字頭”,表示與草木有關(guān)。春天的時候,草木茂盛一大片一大片,鋪滿大地。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生:很漂亮,很有生命力。
師:是呀,綠茵茵的,到處都充滿生命力,到處生機勃勃。這就是這個詞語給我們的感覺。
師(出示圖):你覺得這水怎么樣?
生:透明、清澈,淡綠色的。
師:“碧”就是青綠色,青綠色就是“碧”的意思。透過這水,我們能看見什么?還能看見什么?
生:能看見石頭、岸邊的倒影、水中嬉戲的魚兒。
師:是呀,這么清、這么亮就叫“澄”,澄也是三點水旁。
師小結(jié)(指板書):同學們,剛才一下子理解了這三個詞,我們一起讀一讀。
師:藍,藍湛湛,我們對比著讀詞,你有什么不一樣的感覺?
…………
通過教師與學生的親切對話,通過圖片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通過隨文識字與詞語意義的勾連,教師嘗試在課堂上構(gòu)建了師生對話的“學習共同體”教學情境,讓這些文字在學生的思維深處生根發(fā)芽,變得更加立體可感,學生有了關(guān)于它們的獨有的感覺。在品味語言文字的同時,學生們的思維也在不斷延展,這樣課堂才更加扎實、靈動。
參考文獻:
[1]楊伊娜.論學習共同體的課堂教學情境的建構(gòu)[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 2012(5).
[2](日)佐藤學.學校的挑戰(zhàn):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M].鐘啟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27.
[3](美)約翰·D·布蘭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jīng)驗及學校[M].程可拉,孫亞玲,王旭卿,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119.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