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秀媛
(大同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山西 大同 037008)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急性腦卒中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該病患者可發(fā)生神經(jīng)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其健康,降低其生活質(zhì)量[1]。對該病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無法有效地恢復其神經(jīng)功能。急性腦卒中患者發(fā)病后的3個月內(nèi)是恢復其神經(jīng)功能的最佳時期。在該時期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地恢復其神經(jīng)功能,改善其預后[2]。為探討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對其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4年2月至2017年8月期間大同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經(jīng)由頭顱MRI檢查或CT檢查被確認患有急性腦卒中。這些患者均未患有精神疾病、血液疾病及重要器官功能性疾病。將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期間收治的6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5年6月至2017年8月期間收治的6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其年齡為42~74歲,平均年齡為(58.1±5.5)歲;其中有34例急性腦梗死患有,有26例急性腦血栓患者。在觀察組患者中,文化程度為大專及大專以上的患者有7例,為初中至高中的患者有37例,為小學及小學以下的患者有16例。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其年齡為41~75歲,平均年齡為(56.9±5.7)歲;其中有3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有28例急性腦血栓患者。在對照組患者中,文化程度為大專及大專以上的患者有5例,為初中至高中的患者有38例,為小學及小學以下的患者有1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降壓、擴容及改善循環(huán)等常規(guī)治療。同時督促患者定時定量用藥,控制其膽固醇及鹽的攝入量,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具體的方法是:1)急性期(治療開始第1天至治療第2周)康復訓練。⑴對患者進行患肢功能訓練。每2~3 h協(xié)助患者翻身1次。適當在患者的肢體下墊軟枕,避免其發(fā)生關節(jié)水腫、攣縮及足下垂的情況。由健側(cè)至患側(cè)依次被動活動患者的關節(jié)。先活動大關節(jié),再活動小關節(jié)。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調(diào)整運動的幅度,以其患側(cè)肢體肌肉未出現(xiàn)酸痛等不適感為宜。若患者可進行主動運動,則讓患者主動活動關節(jié)。每次持續(xù)活動10~15 min,每日活動關節(jié)3~5次。⑵指導患者進行臥位訓練、站立訓練及步行訓練。在患者進行臥位訓練時,將床頭抬起15~30°,讓患者保持此半臥位10 min,然后讓其恢復到平臥位。每天訓練4~6次。每2~3 d將床頭抬高的幅度增加15°,并逐漸延長訓練的時間,直到患者可坐起30 min且未發(fā)生頭暈等不適。在患者完成臥位訓練后,讓其進行站位訓練。在患者進行站立訓練時,先讓患者在床邊坐10 min,確認其未發(fā)生頭暈等不適后,讓其站立5~10 min。然后讓患者在床邊坐10 min,確認其未發(fā)生頭暈等不適后,讓其恢復到平臥位或半臥位。每天進行2~3次站立訓練,并適當縮短其在床邊取坐位的時間、延長其站立的時間。在患者可以比較順利地完成坐起—站立的動作時,對其進行步行訓練。在患者進行步行訓練時,先讓其嘗試從床上轉(zhuǎn)移到椅子上。在患者可順利地從床上轉(zhuǎn)移到椅子上后,讓其在護理人員或其家屬的攙扶下步行5~10 min。每天步行2~3次。在對患者進行急性期康復訓練的同時,每天為其按摩患肢,避免其發(fā)生肌肉攣縮,影響其運動功能。2)恢復期(治療開始第15天至第12周)康復訓練。⑴對患者進行語言訓練。讓患者觀看發(fā)音的視頻教程,指導其以正確的口型發(fā)音。護理人員指出患者身邊的某種物品,讓其說出物品的名稱。護理人員出示識字卡片,讓患者讀出卡片上的字。讓患者數(shù)數(shù),鼓勵其張口說話。⑵對患者進行自理能力訓練。鼓勵患者自己穿衣服、自己去廁所排便。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讓其進行上下樓梯等運動。兩組患者均治療12 w。
治療前后分別使用Barthel指數(shù)計分法評估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颊叩脑u分越高,表示其日常生活能力越強。治療前后分別使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估量表(FMA)評價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運動功能越好。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shù)評分和FMA評分相比,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shù)評分和FM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shù)評分和FMA評分(分,±s )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shù)評分和FMA評分(分,±s )
組別 例數(shù) Barthel指數(shù)評分 FMA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37.2±10.5 72.5±13.7 19.2±7.6 70.2±15.8對照組 60 36.7±11.2 55.8±12.9 18.6±8.1 58.7±16.3 t值 0.252 6.874 0.418 3.924 P值 0.401 0.000 0.338 0.000
近年來,隨著人們醫(yī)學觀念的轉(zhuǎn)變,康復治療在臨床上得到了重視。早期康復訓練是指在患者發(fā)病的早期對其進行有目的性、有針對性的訓練,從而恢復其機體功能的一種康復治療方法。相關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可對其肌體造成良性刺激,有效地增加其腦部的血流量,糾正其腦細胞缺血、缺氧的狀態(tài),建立腦側(cè)支循環(huán),改善其腦部的功能[3]。楊志宏等[4]研究的結(jié)果證實,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能預防其發(fā)生肌肉萎縮,改善其預后。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將早期康復訓練分為急性期康復訓練和恢復期康復訓練兩個部分。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急性期康復訓練可刺激其腦部功能重組,修復其受損的神經(jīng)。
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證實,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可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