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多
【摘 要】以“美”的分析為出發(fā)點,主要從音樂美學的角度分析了古典主義時期偉大鋼琴家貝多芬于1798年所作的第五首鋼琴奏鳴曲。首先從研究此作品的音樂審美價值和意義展開,再由構成音樂美學的三大要素:行為、形態(tài)、意識三個方面著手分析作品的“美”。通過對作品的了解,能夠更深入地學習,以便對彈奏此首奏鳴曲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議和幫助。
【關鍵詞】貝多芬;c小調鋼琴奏鳴曲;“美”的分析;音樂美學;三要素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2-0050-02
選擇貝多芬的這部作品的第一樂章進行分析,并不是簡單因為它優(yōu)美動聽,而是因其在奏鳴曲發(fā)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對于后來奏鳴曲的發(fā)展有著新的探索。也不僅僅因為貝多芬作為古典音樂發(fā)展時期的杰出人物,其作品有一定的代表性,筆者認為深入了解這部作品是有音樂審美的價值和意義的。為什么這樣說呢?
一、研究此首作品的審美價值
(一)從作品本身談起
研究作品,作品處于首位,第五首鋼琴奏鳴曲的作者——貝多芬,他所創(chuàng)作的鋼琴作品尤其是奏鳴曲對于今人研究古典樂派的鍵盤音樂有著重要的意義。西方鋼琴家把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分別奉為鋼琴音樂的“新約圣經”。我們了解在貝多芬生長的法國的文化土壤,在信奉基督教的國家當中,圣經具有著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把他的作品奉為新約圣經,可見其重要性。這是研究作品原因之一,作品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從作者談起
作品離不開他的作者:在傅雷先生譯著的《貝多芬傳》序文中,他對于貝多芬評價道:“堅忍、奮斗、大勇主義?!彼赋鲈谧⒅劁撉偌夹g的時代,貝多芬做到了把音樂表達的精神傳達給人們,音樂是種無形的語言,在表達的過程中,音樂是有感染力的,貝多芬不僅帶我們進入了他的音樂王國,更帶給了我們人生的啟示,不僅僅簡單地表現在行為上,在情感上,更在內心里。
二、音樂美學分析作品的價值意義
分析一部作品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例如:旋律學,曲式學、和聲學、節(jié)奏、力度、音樂表情等。所以需要找到方法幫助我們全面地分析作品——那就是音樂美學。從音樂美學講,不可不提的是構成它的最基本的三個要素:行為、形態(tài)、意識。想要分析一個作品的“美”,筆者認為美學是一個窗口,學習音樂要有聰明的耳朵,學習藝術更需要發(fā)現美的能力。
三、“美”的分析
前文已經提出了分析方法,我將從三個角度多個方面來闡述我所認為的此作品第一樂章的“美”——三方面即美學的:行為、形態(tài)、意識。
(一)行為
行為要素的定義與分類,即我們參與音樂實踐的過程,分為文化參與行為、操作行為。文化參與行為主要指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經歷等對音樂作品產生影響的文化因素;操作行為則主要指我們在實踐、演奏的過程。這兩方面共同構成了行為要素。
1.作品的文化厚蘊之美。前文筆者已提到了貝多芬已把他的大勇、英雄精神通過作品來表達,則就是作品所承載的厚蘊之美。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解讀》一書中,第五首奏鳴曲寫于1798年,這部作品是貝多芬在追求用最簡練的音樂語言,來表現一些富有個性色彩的貝多芬式音調。它既符合了古典音樂時代下氣勢宏偉,結構嚴謹的特點,卻又不失特色,簡單、明確。這部奏鳴曲在當時出現后,受到了當時音樂評論家的猛烈攻擊,由于是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第一首三個樂章的鋼琴奏鳴曲,而之前大型奏鳴曲為四個樂章的曲式,這對于當時的嚴謹,寫實,注重科學的西方音樂評論家們來說,這就成為了他們攻擊這部作品的重要的因素,以此來指責作曲家思想雜亂,含糊不清。但是這種結構的革新,給了奏鳴曲新的發(fā)展,貝多芬走在了音樂時代的前列,這部作品不僅承載了簡練的語言,富有戲劇性的內容,承載了所表達的心靈感受,更蘊含著它獨特的文化厚蘊之美,在大的文化背景下,符合氣勢宏偉等同時代的音樂風格的特點,不失特色,敢于創(chuàng)新。
2.力度強弱變化演繹之美。在音樂表現的方法中,力度強弱的改變,形成對比和變化,營造出它的情緒性,增強音樂的表現力。縱觀古典主義時期另外兩位代表人物海頓、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我們不難發(fā)現,他們的作品很少有出現fortissimo(ff)很強;pianissimo(pp)很弱等力度記號。通過貝多芬作品的風格特征上,我們也能明白,他的音樂所表達的感情強有力的力度變化,強弱變化來支撐,此曲中的ff、pp、sf、sp的運用較多,可以說很強,很弱,這些的力度變化,是貝多芬賦予了這些力度符號音樂表現的生命力,豐富了整部作品。例如在主題后的段落,是很優(yōu)美的分層次的多聲部音樂的呈現,但作者在第一個音給予了fp的力度,后邊慢慢舒緩,好似從現實轉到了內心,在慢慢堅定自己內心,傳遞給自己勇敢,不屈地面對世界的力量。力度的強弱對比,也可以看成是作者行為和內心的對比,自此之后的作曲家大量運用,極強極弱等多種的力度記號,來豐富表現傳達的情感,增強音樂的表現力。所以在我們演奏這首作品時,更應注意力度記號,表達清楚句句間的強弱關系。
3.踏板演繹之美。在操作的過程中,即演奏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如果貝多芬的作品不運用踏板,音樂聽起來非常干澀的。貝多芬所處的古典主義音樂時代,鋼琴的發(fā)展,已經出現了踏板,相比現代化鋼琴只是材料和工藝具有差別,所以我們需要考慮演奏時踏板的應用。在這部作品中,尤其要注意和弦演奏時,踏板的運用,收聲應干凈明亮,具有連線成句的段落可以連貫起來的樂句,可不運用踏板,避免音響渾濁。筆者的鋼琴老師曾經把踏板的運用,比作烹飪時的調味劑,增加點綴,它并不能掩藏你技術上的瑕疵,只起到裝飾的作用。西方人注重寫實,講求科學精神在音樂上更有體現,所以踏板的應用,也是寫實的,確定哪些地方需要踩踏板,哪些不需要,踏板運用要節(jié)約,所以在練習時,建議做好使用標記,不要過于隨心的使用。
(二)形態(tài)
1.節(jié)奏律動之美。節(jié)奏律動之美屬于音響形態(tài)的體現,此首作品的第一樂章是四三拍子的節(jié)奏,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切分節(jié)奏型附點音符組,并伴有休止符,三連音的修飾一同出現。由大和弦開始,接著進行附點音符組的分解和弦上行進行節(jié)奏密集,后接休止符,再三連音銜接,節(jié)奏的密集程度越來越小,有停頓,并且停頓后力度減弱,形成“輕輕地感嘆?!惫?jié)奏的密集程度大小的轉變,形成的嘆息,其實是在蓄力,等著真正情感的爆發(fā),在曲子的最開端,例如作品的前六個小節(jié),作為主題的節(jié)奏型出現,這樣類型的節(jié)奏反復重現了4次,這部作品的節(jié)奏突出了貝多芬奏鳴曲的與命運斗爭抗爭,不服輸的英雄主義的思想和大勇,大無畏的精神。在彈奏時,連續(xù)的切分節(jié)奏型,一定不能失去它的節(jié)拍重音和律動感,追求精準的節(jié)奏。
2.音響形態(tài)之美。作曲家通過作品來講述,抒發(fā)他們自己的故事和感情,通過何處表達呢?那就是音符的體現,一個個音符的組成,歌曲的作法,和聲的運用,曲式結構的連接,模仿,重復,再現,成就了一部部作品。這首c小調的鋼琴奏鳴曲,無疑也蘊含著音響展現的豐富的美。此曲注重于低音的運用,例如13~16小節(jié)左手低音的下行級進,低音展現了鋼琴音響的氣勢雄壯,第32小節(jié),以左手重音從現實轉向內心的思考,主題由c小調展開,強切分的節(jié)奏型展示了用簡練的音樂組成要素,傳達著緊張的斗爭的氣氛,展開部轉入明朗的大調,又開始主題相照應,模仿主題的動機,表達他從現實轉入內心的掙扎,再到內心慢慢堅定,準備接受現實的殘酷挑戰(zhàn)。從曲式、和聲的角度去分析,有助于我們理解作曲家的意圖,也可以幫助我們識記譜子,更好地彈奏。
(三)意識
1.音樂觀念之美。學習音樂美學,通過對音樂的感知和認識,每個人建立起來的音樂審美的能力和態(tài)度都各不相同。這首c小調的鋼琴奏鳴曲也有著它的觀念之美,首先影響它最深的就是作者貝多芬,他的觀念之美,恰恰也是貝多芬的音樂審美意識的體現,這和他的人生經歷是完全分不開的,也正是生活不幸,雙耳失聰等經歷,讓他懷著不拋棄,不放棄的人生信條去面對生活,是他堅強意志的體現,在他的音樂中,就通過一個個音符揮灑在譜間。
這部c小調作品首次采用三個樂章的結構,短小簡練,成為了標志的貝多芬的大勇英雄主義風格的創(chuàng)立,此外貝多芬還具有著c小調情結,這也是他音樂作品中審美意識的情結之美,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c小調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五交響曲》——(命運)表現了極大的斗爭性,抗爭性,這也是貝多芬的c小調情結的根源所在,c小調的作品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成為了與命運斗爭,表達抒發(fā)自己強烈感情的首選調號。
一部作品的“美”有很多方面,離不開組成它的、影響它的、參與它的、實踐它的。行為美:有助于發(fā)現我們彈奏中遇到的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有助于我們深入地理解作品;形態(tài)美:有助于我們養(yǎng)成“聰明的耳朵”增強審美判斷。意識美:他的審美標準也影響著我們在音樂道路上的前行。當然,還有更多的觀點與看法,例如不少人研究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中豐富的內容和戲劇性特征,相信會得到更多的啟示和啟發(fā)。
通過這首奏鳴曲的第一樂章,我們更靠近貝多芬,也更能理解傅雷先生所說的:“療治我青年世紀病的是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戰(zhàn)斗意志的是貝多芬,在我靈智成長中給我最大影響的是貝多芬……”①愿我們的音樂學習路上與他的音樂為伴,為它感動,與它同行。
注釋:
①羅曼·羅蘭著.貝多芬傳[M].傅雷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46.
參考文獻:
[1][蘇]克里姆遼夫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解讀[M].丁逢辰譯.上海音樂出版社,1986.
[2]張敏娟.貝多芬第五奏鳴曲第一樂章作曲技法分析[J].音樂大觀,2012.
[3]趙金晶.由貝多芬三部音樂作品探微其c小調情結[J].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4.03.20.
[4]武君.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演奏研究[J].青島大學,2005.03.01.
[5]修海林,羅小平著.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6]鄭毅峰.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演奏研究[J].音樂大觀,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