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莉 王省民
【摘 要】荀慧生是我國著名的戲曲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一。他所創(chuàng)造的荀派,已成為京劇花旦表演藝術中一個主要的流派。本文翻開塵封的民國報刊,梳理荀慧生的材料,從京劇的“唱、念、做、打”分析史料,還原荀慧生的表演藝術,使我們對荀慧生的藝術成就有更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荀慧生;民國報刊;史料;表演藝術
中圖分類號:J8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2-0009-02
荀慧生,又名白牡丹,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原習梆子,后改學皮黃。然荀慧生在京不容于同業(yè),奔赴上海以求開拓。在滬期間,荀慧生的表演深受上海觀眾的喜愛,民國報刊對其演出進行了廣泛的報道,并對其表演藝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本文以民國報刊為基礎,探尋民國觀眾對荀慧生表演藝術的評價,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荀慧生不斷精進的表演水平及其社會影響。
一、荀慧生“柔糯清婉”的唱腔藝術
“慧生是梆子出身,所以做工特別好,嗓子就不免減色,”[1]“唱西皮高得有限,唱四平調,南子梆更矮。”[2]荀慧生天賦上不如梅程尚。天賦上的劣勢并沒有使荀慧生在唱功上偷懶,而是更加努力練習,提高自己的演唱功力。
1923年8月9日《申報》刊登了《刮目相看之白牡丹》:白牡丹自去歲返京,專心學藝,所學新戲昆亂計有二十余出,每日黎明至郊外喊嗓,嗓音日見進步,平居大約能唱工半調,比之去歲之嗓音,非但覺得堅實,更覺剛健之中兼含婀娜,今旦角能用中和之音,剛柔兼擅者,德霖以后,牡丹實為第一人。近日在吉祥園演唱,臺下觀客幾疑另一牡丹,士別三日,刮目相看,誠屬至言。[3]荀慧生每天黎明至郊外喊嗓,嗓音有更大的進步,在臺上一經露演,即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皠偨≈屑嬗墟鼓取?,荀慧生順應時代改革唱腔,適應大眾聽覺審美需求的多樣化,但這距離荀慧生形成自己的風格還需要一番磨礪。
1926年2月16日《申報》上刊登了蘐的《荀慧生演劇記》:荀慧生,即前次在滬頗負盛名之白牡丹,前夏回京,去年臘底應大新舞臺之聘南來改用真名慧生,年內大新開鑼計演三劇,一青衣《彩樓配》,二花旦《花田錯》,三刀馬《紅柳村》均各極其妙,嗓音甜潤,其用剛音密細之處為前所無,足見回京之后用功進益殊非淺鮮,其寬低處亦不浮泛無力,是能善為調劑。[4]荀慧生再次滬上演出,技藝精進,嗓音圓潤甜美,剛健中加入細密的音質,這種演唱方式是荀慧生唱腔新的嘗試。他經過不斷地多方借鑒,廣泛吸收,融會貫通并適當突破,至1928年左右,基本形成了低回婉轉、節(jié)奏對比明顯、巧用虛字的個人演唱風格,在自身唱腔技法上劃出了新時期。
1939年7月15日《申報》上刊登了《荀慧生即將南來說》:慧生之唱,柔和如女子,無梅(蘭芳)尚(小云)之剛勁,而純以柔取勝,聞潤委婉,亢墜自如,絲毫不現枯澀。[5]荀慧生已經擅長“柔糯見長,以柔取勝”的演唱風格,他用婉轉纏綿、以情代聲、聲情并茂的特點表現出人物內心感情的千變萬化。
二、荀慧生“柔媚清脆”的念白藝術
荀慧生的念白有獨特的風格,柔和圓潤,富于韻律美。
《戲劇月刊》刊登怡翁《荀慧生之面面觀》:慧生于擅長做工外,兼工念白。做與白均為花旦所必需。其白口一如其人,柔媚清脆。無小云之剛健而得其簡勁,無艷秋之凄婉而得其嫵媚。大體似蘭芳,而氣口過之(蘭芳不能念大段白)。如《得意樓》、《鴻鸞禧》、《十三妹》等舊劇,《柳如是》、《魚藻宮》、《釵頭鳳》等新劇,俱有大段念白?;凵芤粴夂浅?,悠揚低抑,婉轉頓挫處,絲毫不茍。[6]荀慧生為花旦之才,做與白皆為擅長。荀嗓稍低,念白卻清脆悅耳。念白大體像梅蘭芳,但梅蘭芳又無荀慧生的氣息,因此在《得意樓》、《鴻鸞禧》等劇中,荀慧生一氣呵成,且氣息平穩(wěn),不亂絲毫。“荀之念白能與做工相互為用,其面部表情之為喜嗔哀樂,而說白之高低抑揚,亦即隨之而轉婉,是能體會“言為心聲,心有所感,則發(fā)于言,而現于面”之旨者?!盵7]荀慧生念白與做工合用,情感上的喜怒哀樂,表現在表情上,吐露在聲音中。隨著情感的變化,面部表情喜怒哀樂,說白亦隨之高低抑揚,頗能體會人物的心理性情。
1941年2月13日、14日《申報》刊登了靜英的《荀慧生之我見》:荀之長處是內心有戲,一字一腔,皆寓戲情,一舉一動,胥具意思。嗓雖不如梅程尚,但功夫過之,故四的大名旦灌《五花洞》,荀之嗓音唱腔能不弱于梅而又勝尚程也。白口以柔糯勝,其腔委婉,別具韻味。一夕曾以梅荀二伶之《穆柯寨》唱片,各開二遍,細細聆來,覺梅之白口,富于音樂,荀之白口,極具戲情;梅得天獨厚,荀功夫卓絕;閉目聽荀白,儼然是一小姑娘聲調口氣,此則為梅所不及者。梅具富麗大方,尚以豪邁勝人;程之冷艷為他伶所難學,荀之嬌媚,妖艷,悲切,詼諧,非梅尚程所長也。[8]這篇文章對荀慧生四十年代的唱腔、念白和表演作了深入的研究,四大名旦各有所長,而荀慧生的白口以柔糯取勝,顯得委婉纏綿,別具韻味。荀慧生的念白大多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從中體現人物的喜怒哀樂,細膩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性格。
三、荀慧生“細膩熨帖”的做表藝術
《梨云影》對荀慧生的做工、扮相、色藝給予極高的評價,將荀慧生評為“淑品”:“傾城傾國,遺世絕塵。彼其之子,鮮妍媚春。香脂膩粉,色相紛陳。歌喉清脆,姿首豐神?!盵9]荀慧生由于嗓音欠佳,除致力于唱腔之創(chuàng)新外,對做表方面,更狠下功夫。尤其是“花旦戲”,除在身段上突破舊形式,作了接近生活的改革外,在面部表情上,他運用眉眼口以及面部肌肉的動作,將少女的舉止動態(tài),一顰一笑的神情刻畫得惟妙惟肖,細膩入微。他所創(chuàng)造的眼神,眉宇之間和嘴唇各種表情,以及垂頭、晃肩、弄手、投足以致挺胸等等姿態(tài)動作,都是前所未有的,故號稱“表情圣手”。[10]
《戲劇旬刊》刊登念辛樓主《荀慧生之我觀》:四大名旦之做工表情,其能達百分數者,厥推慧生。蓋能從劇中人之設身處著想,非若刻板文章,一絲不拘,其扮演大家閨秀,小家碧玉,均能將兒女心事,體貼入微,傳神阿堵,雖一凝眸,一剔齒之小動作,亦皆描摩盡致,眼角眉梢,盡都是戲,尤難在不越情理,不涉輕佻,而卻恰如其分,是皆由于平日之簡練揣摩,能得“內心表演”之要訣,故能臻乎化境,妙到毫巔,而令觀者如嚼諫果,回味盎然。[11]可以說“荀慧生的一流波,一投眸,一凝盼,一曼睞,一側睇,一瞇視,靡不用情?!盵12]荀慧生把女性的嫵媚閃現于喜、怒、哀、樂、言談舉止之中,同時身段動作變化多姿,講究眼神的做戲傳神,強調眼為心之苗,角色一舉一動、一指一看都節(jié)奏鮮明,演員一出場即光彩照人,滿臺生輝。
《戲劇月刊》刊登怡翁的《荀慧生之面面觀》高度評價了荀慧生的做表技藝:慧生演劇,專工描摹。演悲情則聲淚俱下;演喜劇則駘蕩春風;演驚逃則柔絲風嬝,演忿恨則玉厲珠稜……他若描摹處女,則儼然春水;描摹少婦,則絕肖東風;描摹歌妓,則曲狀流螢;描摹寡女,則如對曉月。一人有一人之身份,一劇有一劇之特征。凡此種種,茍無絕妙臻化之作派,庸能以一人身,化百人身;綜百人情,寄一人情耶?”[13]荀慧生把握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變化,對劇情和劇中人的思想感情體會深刻,細致入微,表演上能一人身化百人相,把劇中人的內心世界演出來給觀眾看,與觀眾形成共鳴。
四、荀慧生“穩(wěn)練美妙”的武工藝術
荀慧生的做表在四大名旦中當推首位,其武工也堪稱獨步。戲曲的做工與武工是相輔相成、相互融合又相互依托。
《戲劇月刊》刊登怡翁的《荀慧生之面面觀》:伶人之必有武工,不專在起打用也。一切臺容身段作派,皆賴武工之著實。以映美其姿式。通常若生凈無論矣!即如旦角,亦當具相當之武工,以鞏固其基本。如《戰(zhàn)宛城》鄒氏之跌撲,《御碑亭》王妻之滑步,《長板坡》糜夫人之跑箭,《貴妃醉酒》之臥魚,《小放?!分槐?,《審頭刺湯》之摔岔,其角色雖非列入武旦,而欲演到佳處,則非有充實之幼年武工,不易克臻厥美。四大名旦中,慧生小云皆出身科班,故武工僉有根底?;凵壹骢氲し?,其武工尤稱獨步。[14]“扎實的基本功,是演員的根本條件。武戲的工夫是基礎。學文而不學武,即使文戲唱的很好,扮相、嗓子不錯,如果因為沒有打好武工基礎,不僅身段不好看,而且好景不長,及早地退出了舞臺。[23]
荀慧生對蹺工更是下過苦功?!盎凵涔ψ杂准从懈?,又因曾習秦腔,對于蹺工,亦曾苦練,故其蹺工之美,現除于連泉(小翠花)外,無足與其倫匹者。如二本「虹霓關」東方氏之躥帳,「戰(zhàn)宛城」鄒氏之跌撲,其技術之穩(wěn)練美妙,足表示其武功非他人所能及者也。[15]旦角講究“站如松,坐如鐘”,花旦臺風的美與媚,與腿、腳關系密切?;ǖ┑难纫洠?,又要硬,要挺,也就是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安溶E可以使演員鍛煉得腳下有根,使演員身上好看,走起路來婀娜娉婷,”[16]對于女性人物的舞臺形象塑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結語
京劇是一門“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舞臺藝術,荀慧生將人物形象特征融入到旦角的唱、念、做、打中,終身刻苦努力,持續(xù)創(chuàng)新,塑造了眾多嬌柔嫵媚、活潑可愛、大義凜然、重情重義的女性形象,創(chuàng)造了開放灑脫、清新自然、青春朝氣的荀派藝術。荀大師雖然沒有留下影像資料,但翻開塵封的史料,他精彩卓絕的表演藝術躍然紙上,依舊栩栩如生。
參考文獻:
[1]梅花館主.白也無敵:閑話荀慧生[J].半月戲劇,1941,(3):5-8.
[2]滄玉.瑣談荀慧生[J].戲劇旬刊,1937,(36):11-12.
[3]刮目相看之白牡丹[N].申報,1923-8-9.
[4]荀慧生演劇記[N].申報,1926-2-16.
[5][15]愛萍室主.荀慧生即將南來說[N].申報,1939-7-15.
[6][14]怡翁.荀慧生之面面觀[J].戲劇旬刊,1931,(3):57-64
[7][11]念辛樓主.荀慧生之我觀[J].戲劇旬刊,1936,(29):16-17
[8]靜英.荀慧生之我見[N].申報,1941-2-13、14
[9]劍云.《京劇歷史文獻資料匯編》(專書)下[M].江蘇:鳳凰出版社,2011:494.
[10]黃蜚秋.論四大名旦[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5:181-182.
[12]梵王宮殿月[J].荀慧生專集,1941(3):1.
[13]永運.漫談荀慧生[J].立言畫刊,1939,(42):11-12
[16]荀慧生.荀慧生舞臺藝術[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