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立
摘 要:IB即國際文憑組織IBO(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sation),成立于1968年,迄今為止遍布138個國家。與A-level、VCE等課程并稱全球四大高中課程體系。文化哲學教育作為該體系的可行性補充,對學生的培養(yǎng)具有較重要的意義。對實際教學實踐提出建設性意見,望更多學校予以采納。
關鍵詞:IB;文化哲學;通識教育;Liberal Arts;文理學院
近年來,出國留學的熱潮仍在繼續(xù)。IB教育歷時久、覆蓋廣、承認度高,已成為諸多家長與學生的不二選擇。從創(chuàng)辦的源頭來看,它主要是解決外交官、跨國公司員工等在國家間移動的問題,還有國際學生的就學問題,是被全球教育界認可、具有較高學業(yè)水準的教育項目。
IB課程廣泛吸收了當代許多發(fā)達國家主流課程體系的優(yōu)點,涵蓋了其主要的核心內(nèi)容。IB課程分配在六個基礎學科領域里,學生既要學習科學科目,又要學習人文科目。與普通高中不同的是,這種文理兼顧的課程設置富有挑戰(zhàn)性并享有較高承認度,學生獲得這個證書后就取得了直接進入英國大學及大多數(shù)其他國家大學學習的資格,還可積攢學分進入美國的大學。
IB課程的六大板塊分類分為:語言A1(漢語)、語言B(第二語言)、實驗科學、藝術、數(shù)學與計算機科學以及人文與社會學。個人與社會板塊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兩方面的知識組成。學生可選擇的課程主要有:歷史、經(jīng)濟、哲學、心理、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商務與管理等。
除了語言A1(漢語)部分,其他課程均以英美教材為主。例如,經(jīng)濟學的課程方向為西方經(jīng)濟學;哲學的課程方向為西方哲學;歷史課為世界歷史,對中國本土的哲學與文化幾乎不涵蓋。根據(jù)筆者觀察,鮮有IB國際學校在課程設置中著重培養(yǎng)學生哲學與文化層面的內(nèi)涵,而更多注重形式為主的主題活動。而這些以“點”為連接的主題活動很少能給學生貫穿性的知識架構,并以此基礎啟發(fā)學生思考。筆者曾問過北京名列前茅的國際學校(或者公立學校國際部)的學生中國歷史朝代更替表,居然無人能背誦如流。
一個中國人即使走出國門,也應了解自己民族與文化的基本常識。筆者所在北京市私立匯佳學校校訓為“做一個偉大的中國人”,努力培養(yǎng)學生中西文化的思維構建。學校以做創(chuàng)新型課程為導向,積極鼓勵任課老師成立形式多樣的工作室。而筆者創(chuàng)立的文化哲學工作室(culture and philosophy workshop)不分年級(高中部)、不分等級招收一切對文化哲學感興趣的同學,以課題研究與實踐為教學手段,搭建串聯(lián)宇宙觀、人類學、進化史、科學史、宗教概論、西方哲學與東方思想史的跨文化平臺,促進學生的思辨能力與素質(zhì)培養(yǎng),并取得了成效。
無論面臨高考的普通高中還是面臨IB大考的國際學校,都承載著培養(yǎng)祖國下一代的光榮任務。身為教育者,標準化考試是衡量一個學校教學標準的重要方式,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更加刻不容緩。值得一提的是,學校應更多搭建Liberal Arts“通才教育”(也稱作“通識教育”“博雅教育”)的平臺,在學生進入本科專業(yè)化教育之前,培養(yǎng)學生做有責任的社會人。而這一切,僅僅憑必考科目的課程是遠遠不夠的,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需要首先懂得如何做人。
培養(yǎng)學生對周邊的世界充滿好奇心以及愿意動腦筋深思問題,并會對自己的行動和原則不斷進行反思的課程才適應當代教壇發(fā)展。在諸多世界一流大學中,本科課程設置首先是在文理學院學習Liberal Arts(通識教育,通才教育)。這在歐美高等教育體系中仍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經(jīng)過最少兩年后,當學校認為學生具備基本的人文關懷后再開展專業(yè)教育。傳統(tǒng)的名校堅持無論學生學什么專業(yè),在專精之前先要寬廣,在成才之前先要成人,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真正對社會有益的人才。雖然在如今,改變國內(nèi)現(xiàn)有的大學課程設置很難實現(xiàn),但從高中課程設置加以補充以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文化教養(yǎng)和寬廣的知識面,效果仍舊值得期待。
參考文獻:
[1]陳向明.對通識教育有關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
[2]王義遒.大學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zhì)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4(3):2-8.
[3]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4]魯潔.通識教育與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4):16-19.
[5]潘懋元,高新發(fā).高等學校的素質(zhì)教育與通識教育[J]. 煤炭高等教育,2002(1):1-5.
[6]李曼麗,楊莉,孫海濤.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現(xiàn)狀調(diào)查分析:以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四所院校為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22(2):124-133.
[7]王義遒.推進通識教育,催生一種新的教師模式[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2(5):19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