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靜林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9.106
摘 要 在通識教育理念下,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方面對英國文學課程予以優(yōu)化,使其更好地熏陶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博雅情懷。
關鍵詞 通識教育;英國文學;人文修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19-0106-02
1 通識教育理念的發(fā)展與內涵
通識教育起源于亞里士多德的“自主教育”理念,20世紀在美國教育界經歷幾次變革,哈佛大學1945年發(fā)表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又稱哈佛“紅皮書”)集中闡釋了通識教育理念。在“紅皮書”的影響下,日本自1947年起開始了通識教育研究熱潮。2002年,在武漢大學舉行的“海峽兩岸大學通識教育暨大學校長治校理念與風格學術研討會”標志著國內通識教育發(fā)展的新起點。
國內外學者對通識教育理念各有闡釋。哈佛大學James Conant指出:“通識教育問題的核心是承襲自由與人道的傳統(tǒng)?!保═he Harvard Committee,1950:VIII)。我國臺灣清華大學前校長劉兆玄認為通識就是“五識”:知識、常識、見識、膽識及賞識。有學者提出,通識教育的靈魂就在于不瞄準任何具體的功利性和實用性目標,不局限于專業(yè)知識的獲取,而在于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健全人格、人文素養(yǎng)、善思博識、自由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也有學者提出,通識教育之通識就是超越專業(yè)局限而達到普遍知識,由普遍的知識達到人對自我存在之整全的認識。因此,通識教育更多在于對人性的教育,強調人的全面素質,培養(yǎng)完整的人。
2 外語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關聯(lián)
外語教育一直是通識教育的重要領域,民國時期的胡適、林玉堂、梁實秋等都是我國外語專業(yè)通識教育的成功范例,他們都能夠學貫中西,打通學科,是博雅之士的代表。2000年4月發(fā)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英語專業(yè)“培養(yǎng)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薄洞缶V》中對復合型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與通識教育相互吻合。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生在夯實語言的基礎上,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健全的人格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因此,在通識教育視野下,本科階段英語專業(yè)教學應在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和人文素質修養(yǎng)方面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寬厚的學科基礎和寬泛的適應性。這也符合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英語專業(yè)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并非是不同學科知識的簡單相加,也不可能同時融合所有學科知識,而是應該以培養(yǎng)人才的綜合素質為根本”的觀點。
3 英國文學課程中的通識價值
英國文學課程作為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的專業(yè)必修課程,是提高英語語言水平和文化素質的重要課程,內容包括文學史和文學選讀兩部分,涉及英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既包含文學與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宗教等關系的講解,也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方面的探索。英國文學課程廣博的教學內容決定了它在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良好德行、人文主義情懷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學生通過對英國文學史及重要作家、作品的學習,不但能夠了解英國文學發(fā)展的基本線索、文學流派的產生和演變,更能夠根據作家、作品產生的歷史、政治、經濟、社會背景,感受文學傳統(tǒng)的繼承、借鑒和創(chuàng)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對于代表西方文化作品的鑒賞,不但強化了學生對語言的感知,更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高了人文素養(yǎng),為培養(yǎng)博學善思的整全之人奠定基礎。
4 通識教育理念下英國文學教學模式改革
教學理念的更新 通識教育是以培養(yǎng)整全之人為目標,在通識教育理念下,英國文學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思考、感悟、構建自身的認知體系,提高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yǎng),構建文學思維模式。
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 傳統(tǒng)的英國文學課程是以時間為序,從中古時期講述到現當代時期,包括文學史與文學選讀兩部分。因為教學任務繁重,課時有限,在授課過程中,容易造成厚古薄今的現象。第一講的中古時期因其內容晦澀難懂,容易打擊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因此,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設置教學內容時可打破傳統(tǒng)的時間順序,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先易后難。
首先,在課程的初始階段,可以挑選學生耳熟能詳的作品引入課程,教會學生如何從文學的角度分析文本,如何把文本放置在歷史文化背景中體會、感知作者傳達的思想和精神;幫助學生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和文學思維。例如:以學生感同身受的“成長”為話題,講述如何賞析夏洛特·勃朗特的《簡·愛》和丹尼爾·狄福的《魯濱孫漂游記》;以永恒的“愛情”為話題,分析簡·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與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莉亞》;以“自然”為話題,介紹華茲華斯的《我好似一片孤獨的流云》。
其次,在學生逐漸建構自己的文學學習方法后,可按照小說、戲劇、詩歌、散文等不同題材來對教學內容重新歸類。詩歌細分為史詩、十四行詩、抒情詩等;戲劇細化為悲劇、戲劇、悲喜劇等;小說細化為傳統(tǒng)小說、后現代小說等類型。按照題材劃分的方法便于學生更加系統(tǒng)化地了解學習內容、構建學習框架。
教學方法的改變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內化文學知識,教學過程應以引導、啟發(fā)為主,從而達到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使用交互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多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如設置課堂討論小組,組織課堂演講、角色表演、詩歌朗誦等活動。在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基礎上督促學生課下自主學習,在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基礎上,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精神,提高演講能力,增加審美體驗、人文修養(yǎng)和綜合素養(yǎng)。
評價方式的革新 在通識教育視野下,文學課程開設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力,提升文化素質、人文修養(yǎng),從人格方面引導學生成為整全之人。在深入領會課程的過程中,學生在課下需要付出很多時間和努力。相比于某些知識點的考核,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所做所學所思所感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學習情況。因此,課程評價方式應綜合地體現整個學習過程,應將課堂表現、讀書報告、課堂表演、課下自主學習情況與期末考試一起納入課程評價中,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英文課程的非功利性、廣博性,從學習全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博雅情懷?!?/p>
參考文獻
[1]Williams H T, Smith P J, The Harvard Committee,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Report of the Harvard Committee
[M].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0.
[2]陳惠君,王淼,呂英娜.通識教育理念下應用技術型大學英美文學課程改革[J].武漢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4(3):95-98.
[3]陳尚坤,沈騎.通識教育視野下英美文學課程改革探討[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2):86-87.
[4]劉鐵芳.大學通識教育的意蘊及其可能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7):1-5.
[5]王魯男.外語專業(yè)通識教育:歷史、現狀與展望[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13(6):9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