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利權
摘要:樂學法是“學為中心”“生本主義”教育思想在教學中的實踐策略——但在當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樂學法的應用存在著影響其效用發(fā)揮的問題。如,沒有情感支撐、脫離教育目標、缺少有效方法、輕視條件環(huán)境等。本文結合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就當下樂學法應用上的一些問題進行反思并提出優(yōu)化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樂學法;反思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學生應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活動應以為學生服務為本。要落實這樣的教育理念,就需要調動學生主動、自覺學習的情感及行為——以調動學生積極學習情感、提升思維活躍度的樂學法,因而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和積極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起到了相當積極的作用。
但我們也需要看到:由于一些教師對“樂學”理念和方法領會、把握不當,樂學法的預期效用并沒有得到充分呈現。這方面的原因和問題不止一個,需要教師進行系統(tǒng)反思。
下面,結合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就樂學法的應用進行幾方面的反思,并基于經驗提出一些建議。
一、樂。要有情感和溫度
樂學法與其他一些教法在驅動上有區(qū)別,就是“樂”是一種發(fā)自對象本身的情感、情緒,具有內源性。也就是說,“樂”的產生和發(fā)揮效用,需要由學生內心的真實存在,而不是教師在外部“撓癢癢”——合作法,可以通過組織分配小組來實現;情境法,可以通過教師構建來實現。而“樂”必須來自于學生自己。
特別是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他們有了相當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的情感需求——有些教師特別疑惑,“我明明在課上搞了一些游戲或講了笑話,但學生樂得勉強,或是根本不樂”,為什么呢?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教師在與學生交際的過程中缺少情感投入,沒有“溫度”。在課堂上,教師按照預設的“樂學”方案組織學生游戲、給學生講笑話、組織比賽……但下課后,完全不與學生交流,見到學生也是一副應付的表情。顯然,課堂上的樂學法,只不過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從內心來說,教師對學生沒有親近、喜愛、尊重的情感投入。
所謂親其師才信其道,高年級學生在課下或和教師的互動中能敏感地感知教師的“應付”——因而,在課上因缺少與教師的情感粘度而難以產生幽默共鳴或配合意愿。
所以,給教師的第一個建議是:在樂學理念下,教師必須真誠地與學生“共樂”,與學生建立情感通道,而不能僅將之視為一種課堂上的職業(yè)行為。
二、樂。要有目標和指向
有些教師深受學生們喜愛,與學生“打成一片”。其在課堂上應用樂學法,可以說是“笑果”很好。但,經過一段時間后,這些教師發(fā)現自己采用了這么“好”的教學策略,但自己所教的學生成績上、素養(yǎng)上似乎不如其他教師所教的學生好——難道是“樂學法”本身是存在問題的?其實不然。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教師組織“樂學”的重心沒有掌握好。所謂的“樂學”,“樂”是驅動條件,“學”是行為結果——但這些教師所收到的,其實只是“樂”而已。也就是,應用樂學法大多是為了樂而樂,根本就不能服務于教學目標。
比如,教《落花生》這篇課文。教師一上臺來,先沒有直接進入教學,而是跟學生們聊起了天:“昨天我在辦公室看到你們上體育課,小明同學太機靈了。踢球的時候,從小強后面悄悄地(模仿動作)背后偷襲……”學生們回想起體育課上的有趣情景,情緒一下就被調動起來了。教師和學生“樂”完之后,教師說,“好,現在我們開始今天的學習”??珊竺娴那闆r就不樂觀了——學生們沉浸在對體育課情節(jié)的回憶上,在底下開小差,根本就不能把思維集中到課文上——整個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連“花生”兩個字都沒有涉及。這樣的“樂學”顯然是無助于學生學和教師教的。
所以,樂學法的應用,一定要注意與學習目標相匹配,要指向教學,而不是為樂而樂。就如《落花生》這一課,教師可以這樣問學生,“大家都吃過花生吧?那大家知道花生有多少種吃法?你最喜歡哪種?誰知道花生是怎么種出來的?是樹上結的果子嗎?……”一連串的問題拋給學生,引起大家興致勃勃地互動討論,課堂一樣可以樂起來、活躍起來。而且與后面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了無縫銜接。
三、樂,要有策略和方法
“樂”,是指樂于或愉悅,而不單指笑的行為。這也有教師沒有分辨清楚。以為只有學生在課堂上哈哈大笑或是手舞足蹈了,才算是達到了樂學的情態(tài)。其實這是對樂學的一個偏解。確實,學生在行為上的樂,能夠反映出樂學法是否奏效。但這只是一種行為表現而已,真正的樂學行為,其實是學生對語文學習體現出的自覺、主動。有些教師在樂學法的應用上,就是組織游戲或講講笑話,看學生們一樂而已。但這往往使學生的主動性表現為淺層。主要原因,就是教師沒有抓住高年級學生的興趣取向、心理特征,方法和策略過于簡單,缺少設計。
其實,對高年級學生來說,心理的滿足、契合都可以獲得快樂的感覺,而且這種快樂感往往要比聽個小笑話要“耐用”——比如,《搭石》這一課,教師課前從網上找到一些有趣的“過搭石”視頻:有的人走在水滑的搭石上,一不小心摔倒在小溪里;有的是兩個人對面相向而行,走到河中間的時候沒法換位,誰也過不去……這些場景引起學生陣陣笑聲。但這種笑并沒有引起學生與課文思想主題的共情感,深度不夠——當讓學生帶著這種情緒去讀文章時,教師往往發(fā)現大家讀得很潦草。這個教學情境確實是可以使用的,但教師應該進行更深一層引導,“大家有誰走過搭石嗎?像剛才視頻中的那些場景,如果是你,建議他怎樣走?”讓學生自由表達,當學生給出建議的時候,教師應給予積極的反饋,“嗯,你的建議好!……對,兩個人應該在走上搭石前禮讓一下……同學們說得都很好,讓我們看看,作者想沒想到咱們所提出的建議呢?”——讓學生帶著成就感、認同感去讀文章,就會讀得很細、很投入——因為,他們帶著一種滿足的愉悅感和這個年齡特有的探奇心理在學。
四、樂。要有位置和平臺
前面說過,“樂”的目的是讓學生“學”。但當下的樂學法應用其實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當學生產生了樂學的意愿、情感之后,教師并沒有給學生提供學的環(huán)境和條件。這樣一來,即便學生愿意學,因為缺少獨立學習的條件而收不到效果。也就是說,教師完成了“樂”的引發(fā)之后,仍然將學習過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仍然大量使用灌輸式教學法。教師與學生在學習上的角色,仍然是教師統(tǒng)領、學生被動——雖然說,學生因為情感上比較積極,接受教師灌輸的態(tài)度上好一些。但這與我們通過樂而使學生成為學習主人的理念是不一致的。尤其是對學生學習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起不到作用。
所以,樂學法應用的時候,教師應預先考慮到:一旦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情感,師生的位置關系是否實現了轉換?學生有沒有參與學習的平臺和條件?比如,在調動學生的情感之后,教師應增加師生互動給學生參與思考表達的機會、多組織合作探究式學習促進其合作交流素養(yǎng)的發(fā)展、用先學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等一這樣,在愉悅、積極的學習情感下,學生更多地以主體身份參與學習、經歷學習過程,樂學法的效用才能充分得以落實。
綜上所述,樂學法是一種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教學策略,特別是能體現“學為中心”“以生為本”的理念。但當下小學語文樂學法的應用還存在著一些影響其效用發(fā)揮的問題,是值得教師們認真反思的。建議小學語文教師在應用樂學法時,注意情感的投入以使“樂”有“溫度”、注意與教學目標相對應以使“樂”達目標、注意策略方法與學生情感特征相符以使“樂”有深度、注意讓位給學生并為之搭建平臺以使“樂”而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