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玲 王貴友
【摘要】課堂作為教育的主要陣地,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優(yōu)化小學教學。隨著小學教學的深化改革和發(fā)展,對學生教育的重視程度愈見加深,但是小學課堂教育教學仍舊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與改進。本研究通過對小學課堂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加以了解,制定有效的解決對策,以為相關領域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小學課堂 教育教學 存在問題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8-0021-02
小學作為塑造人才的基礎時期,對于社會人才培養(yǎng)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課程標準關注了學生身心發(fā)展問題,認識到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位置。而小學課堂教育是小學生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對于學生能力、價值觀、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因此改革小學課堂教育教學勢在必行。
一、小學課堂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預設不充分
預設主要為在課程開始之前對教學宗旨、實際課堂內容、流程和教學方式加以預先設計。課堂預設應構建在充分備課之上[1]。然而因為目前很多學校比較重視群體及格式備課方式,導致有些老師在分享資料過程中,沒有認真思考,缺乏有針對性的課堂設計,使得預設和現實教學存在很大差異,無法保證更好的知識內容生成。
(二)教學目的不明確
小學課堂教育教學中存在教學目的不明確的問題。如在《快樂的節(jié)日》的教學中,教師通常會讓學生講一下其已經了解的節(jié)日,在此基礎上引出課文。此后將學生劃分不足組別,其中一個學生讀課文,其他人將容易出錯的文字或詞語找出來。最后教師會請學生朗讀文章,講述課文中心思想內容,并將重難點知識加以講解。整體課程結束后,使人覺得雖然教學中涵蓋幾乎所有的基本知識,然而卻不知最為關鍵的教學目的是什么,對于重點要解決的問題或者提高對象較為模糊。
(三)教學重點不突出
教學重點包含基礎理論、原則和根據內容體現的學科思考方式,即為學科重點知識。而重點不僅指基礎理論,還有能力和途徑。針對每個學生個體,教學重點應個性化設置[2]。而目前小學課堂教學中缺乏重點教學環(huán)節(jié),且重點沒有針對性。
(四)教學方式傳統
教學方式過于傳統問題重點體現為現代教育方面:①部分教師僅僅公開課中使用多媒體等技術,平時課程中幾乎從不運用現代多媒體設備,使得課堂形式較為枯燥和乏味;②運用方法不得當,缺乏科學方法的引導;③沒有將現代教育技術和學科更好地結合起來。
二、小學課堂教育教學優(yōu)化對策
(一)明確教學宗旨
根據研究和調查發(fā)現部分教師(涵蓋年輕經驗少的教師)對新課程要求不了解,同時對教材缺乏系統的掌握。因此小學應加強規(guī)劃教學,有規(guī)律、有目標地組織老師深入分析新課標課本,在掌握教學宗旨基礎上制定課堂教育教學計劃,以此保證較高的教學效率。
(二)強化課堂預設
若要提升教學效率,則應:提升教師備課效率。新課程開展后,始終對集體備課方式較為重視,主要宗旨即為整合教師想法,讓有些教師可以更好地掌握和了解課程要求,優(yōu)化課堂預設成果。然而過于重視集體備課會讓很多教師缺少主動思考的積極性,使得備課過于格式化。因此,應將集體和單獨備課結合,將單獨備課作為重點,讓教師能夠了解課堂涵蓋何種流程,以此提高教師研究教材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重視能力培養(yǎng)
小學課堂教學中應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整理思路,讓復雜的問題簡化。同時師范院校應加強對教師專業(yè)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提高其教學能力,保證能夠很好地適應崗位,提升教學水平。小學教師應保證在課堂終獨立完成課本中提出的課堂試驗,以此為學生呈現更好的課堂效果。
(四)強化課堂評價
評價作為方法和指向的一種,對小學課堂教學有著非常大的影像和作用。在小學課堂教育教學中,應利用評價促進改革,利用評價,讓教師改革與優(yōu)化自身教學活動,利用評價促進學生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與此同時,還有利用評價帶動教學質量的提升。在新課改基礎上,在課堂教學效果要求、教學規(guī)范模式與課堂基本規(guī)定等達成統一,為教師樹立正確課程標準。
結束語: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與健全的時期,而小學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時期,對小學生的影響和作用較為明顯。如今小學課堂教育教學在新課程標準改革背景下暴露出一定問題,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強化課堂預設,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結合教學評價,為小學生創(chuàng)建質量更好、效率更高的課堂,提高其學習積極性,以此提高小學課堂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葉修倫.讓愛做主 以情促教——小學課堂滲透德育教育教學初探[J].中華少年,2016(20):173-174.
[2]文應友.小學課堂實踐教育“五環(huán)節(jié)”教學基本模式探索[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