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鳴
摘要:初中學生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正在形成關鍵期,教育要本著立德樹人的原則,做好品德塑造和提升法治觀念。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德育的主要平臺,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充分發(fā)揮這門課程優(yōu)勢,課堂中正確引導和啟發(fā),陶冶情操,協(xié)助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價值觀、法治觀念等,促使道德與法治真正走進學生內心,起到感化和教導作用。本篇文章以個人教學經驗為出發(fā)點,探討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僅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參考。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轉變理念;創(chuàng)新方法
引言:
初中教育要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必須抓好道德與法治教學,更新教學觀念,不再局限于機械教條的理論講解,而是要關注學生的感悟,將道德與法治融入到靈魂中,鑄造理想信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信念和道德觀念,提高思想覺悟和法律意識,防止學生在意識形態(tài)選擇中出現(xiàn)偏差,誤入歧途或者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加快改革步伐,更新教學理念,堅持以生為本,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運用現(xiàn)代化的視聽設備激發(fā)興趣,增強道德與法治教學教育性和感染力,加深學生學習感悟,與教學內容產生思想共鳴,自然就會將其融入到內心中去,這樣就能起到凈化心靈作用,學生實際行動中也會按照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求去做人和做事,實效性是顯而易見的,培養(yǎng)出知行合一,有理想和擔當的新時代青少年。
一、更新教學觀念,實現(xiàn)師生角色轉化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意義重大,擔負著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功能,必須以學生能力和品質發(fā)展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傳統(tǒng)道德與法治教學過于重視考試,課堂中講述的都是知識點,很少關注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的引導作用,與設置這門課程的目的偏離。初中道德與法治整節(jié)課都在灌輸理論知識,教師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教書匠,人生導師的作用未能發(fā)揮,加之部分理論與實際生活脫離,教師照本宣科,抽象性理論對于初中生來說理解障礙大,道德與法治教學成效低,久而久之學生會產生厭倦心理,認為這門課程就是講大道理,缺乏實質性作用,道德與法治學習積極性消退,課堂中不會用心去學習,效果可想而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沒有擺正師生關系,學生才是學習主體,教師要做好角色轉換,成為啟發(fā)者和引導者,喚醒學生主人翁意識,將道德與法治教學用學生樂見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學生主觀性更強,積極參與道德與法治探討,學習中自我反思,被高尚道德觀念所熏陶,學習到相關法律法規(guī),社會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并且形成社會責任觀和法治意識,一言一行都能遵守中學生行為規(guī)范。教是為學服務,學的效果不理想,教也就失去了價值,教師必須明確這一點,發(fā)揮引領者作用,課堂中多一些激勵和啟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和談論,將主動權交換出去,理解能力會提高,并且將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運用理論去分析和解決生活中問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也就深入人心,知行合一也就落到實處。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參與興趣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改進和優(yōu)化方法,導入環(huán)節(jié)要善于設置懸念,勾起學生求知欲,為后面的教學打好基礎。運用現(xiàn)代視聽手段,例如多媒體、電子白板等,放映真實的案例,選取少年犯紀錄片,將理論內容用事實呈現(xiàn),學生觀看的感受更為真實,內心會有感觸,看完后組織討論,所有人都可結合理論發(fā)表觀點,并談談對個人啟示,反思自己有沒有這方面問題,如果有應該怎么去改正。每節(jié)課中學生自主提出議題,社會熱點事件、國際局勢等,然后發(fā)表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又比如涉及到社會公共安全問題,播放毆打公交車司機事件,以及法律對這些人的審判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道德觀和法治觀。課堂中組織辯論會,針對教學內容展開辯論,從中領悟道德與法治真諦。利用多媒體播放道德與法治宣傳片以及相關的電影,看完相互分享感受,把領悟到的東西說出來。課堂教學內容要擴充,延伸到生活中去,選一些學生身邊案例,比如打架、逃課、沉迷游戲等,通過真實的實例去教導,以小見大。
三、開展實踐活動,增強感悟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組織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親身經歷中去體驗和領悟理論,國慶節(jié)愛國演講,母親節(jié)幫助媽媽干家務,班級中評選“文明標兵”以及“最美學生”,帶領學生走進科技館和歷史博物館,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增強民族認同感,參觀中樹立為了國家科技發(fā)展努力學習志愿,回顧中國歷史,銘記恥辱和輝煌,成為有理想和擔當的青少年。勞動節(jié)開展植樹活動,幫助孤寡老人打掃衛(wèi)生。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更新理念,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重視學生能力和品格提升。教師做好教育和引導,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喚醒主體意識,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討論問題,增強體驗和感悟,實現(xiàn)知行合一,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覺悟、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等。
參考文獻:
[1] 肖東海. 淺談新課改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J]. 東西南北:教育, 2017:217.
[2] 劉娜. 淺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方法[C]// 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8(一). 0.
[3] 王禮敏. 淺談生活化教學方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 神州, 2017(30):18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