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星海
摘 要:
愛因斯坦說:“創(chuàng)造性原則寓于數學之中?!爆F(xiàn)代教育觀點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即思維活動的教學。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養(yǎng)成良好思維品質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稊祵W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yǎng)是現(xiàn)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xiàn)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fā)揮數學在培養(yǎng)人的理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數學思考作為新課標提出的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目標中“四大目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知識技能、問題解決、情感態(tài)度共同構筑了一個密切聯(lián)系、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這些目標的實現(xiàn),是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標志,它對學生的全面、持續(xù)、和諧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激發(fā);思維活動;數學素養(yǎng)
在日常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激發(fā)學生思維,促成這項目標的達成,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粗淺的認識。
一、從算法多樣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化意識。
運算能力,是指不僅會根據法則、公式等正確地進行運算,而且理解運算的算理,能夠根據問題的條件尋求合理、簡捷的運算途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計算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貫穿整個小學數學的主線,是學生學習很多數學知識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生今后生活、學習所必須掌握生活技能之一。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根據課標要求,在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計算方法、形成基本的計算技能的同時,常常鼓勵學生對計算題進行研究,從算法多樣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化意識。
在教學六年級分數乘法混合運算時,學生根據已有經驗,推導出“整數四則運算的運算定律對于分數同樣適用”,并且能正確、靈活地運用到學習過程中。為了進一步考查學生的分數計算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優(yōu)化意識,我出了一道題:2/3×46+1/3×28。剛開始,有許多學生就根據常規(guī)方法進行計算,得出結果。當他們計算完成后,我就說:“請你們仔細審題,看能否從數字的特點及運算定律的應用中找到突破口,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會兒,黑板上就展示出同學們幾種不同的想法:
最后老師引導學生歸納發(fā)現(xiàn),這些方法大同小異,它們都依托利用乘法分配律展開思考,我們可以從中選擇一種比較簡潔的方法來計算。這樣,就在學生充分思考、激活學生思維的同時,滲透了優(yōu)化思想,培養(yǎng)優(yōu)化意識。
二、從多角度觀察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度。
觀察與思考密不可分,觀察的角度不同,學生分析思路及所獲得的結果也會有所不同。教學中,我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多角度的去觀察圖形,不斷深入地分析和解決問題。
在義務教育教書中有一道這樣一幅圖:
問題:比較圖中甲、乙的面積相等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S甲=S乙。然后,我提出第二層次的問題:圖中有哪些三角形的面積是相等的?學生對圖中的三角形進行比對,很快找到了三組面積相等的三角形。我并沒有就此停止,又拋出第三層次的問題:圖中有幾組面積相等的圖形?這時,學生不僅要考慮三角形,還要考慮其他圖形。這三個問題層層深入,思考的過程逐步加深,第二問學生容易忽視倒立的三角形(如左圖),有一個與之相等的三角形;第三問需要學生認識到多邊形也是圖形(如右圖),同樣有一個與之相等的多邊形。
三個問題,雖然只是幾個字的變化,但學生就經歷了由淺顯的觀察到直觀圖形的比對再到多邊形的比對的過程,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廣度。
三、從多種解決方案中,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通過學習,能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的主要目標。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從不知到知、從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最終達到課標規(guī)定的某一學段學習要求,獲得各種知識,形成多種技能,并能用選擇合適的方法,解決身邊所遇到的數學問題,是新課程標準對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基本要求,也是課堂中學生主體性的重要體現(xiàn)。教學中,我常常利用一題多解的題目,達成這些要求,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比的知識教學結束后,有許多題目都能讓學生提出多種解題方案,從不同角度來分析思考,形成一題多解的策略。如: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我準備用2/5種西紅柿,剩下的按2:1的面積比種黃瓜和茄子吧,三種蔬菜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米?(義務教育教科書六年級數學P56第7題)。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按題目條件提示,先求出種西紅柿的面積,再用比的知識求出黃瓜和茄子的面積。接著,我就讓學生自主探索,提出不同的解法。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發(fā)現(xiàn)根據2:1可以得到,黃瓜面積占剩下面積的23,茄子的面積占剩下面積的13,用分數知識解決;通過比較,學生發(fā)現(xiàn)了三種蔬菜的面積比正好是2:2:1,統(tǒng)一起來成為三種量的直接比來解決問題;根據這種關系,學生進一步發(fā)現(xiàn),三種蔬菜的面積分別占總面積的
25、25、15,這樣,利用分數知識來解決,又更簡潔明了。這樣的教學模式,更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解題策略多樣化中,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并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策略,從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縣城關南區(qū)小學,福建 長汀 3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