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
以“養(yǎng)成教育”為切入點,全面促進學生自主教育的形成,是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舉措。學生多是獨生子女,物質條件優(yōu)越,在語言、行為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良的習慣。對此,我們圍繞德育工作的目標,充分加強家校聯(lián)系,全體教職員工合力強化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以達到學生自主發(fā)展的目的。
構建三結合教育體系,創(chuàng)立養(yǎng)成教育制度
三結合教育體系是指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的教育體系。學校教育是養(yǎng)成教育的主渠道,承擔道德認識上的教化,又肩負著行為上的規(guī)范訓練,同時還承擔著學生的啟智啟蒙教育。家庭中的養(yǎng)成教育著重強調環(huán)境熏陶,父母重視用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子女、教育子女。社會教育特別強調為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有意義的實踐和服務中循序漸進地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注重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互為補充,形成合力,共同為形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基礎。
制度是使認識轉化為實踐的有效保證。我們以《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等要求為基本準則,確立實施養(yǎng)成教育的基本目標,重點抓好衛(wèi)生習慣、學習習慣及文明禮儀等方面的教育訓練,分別制定了一系列實施制度和要求,使得養(yǎng)成教育有方向,學生行為有章可循,教師執(zhí)行有的放矢。
結合“六字”綜合活動,強化養(yǎng)成教育訓練
改變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不能只停留在制度的建立和行為的指導上,必須要有明確而具體的方法及實踐活動。我們結合學校實際,以養(yǎng)成教育為中心,在班隊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校本課程教育等活動中,著重抓好“誠、愛、崇、勤、遵、禮”六個字:
“誠”。即誠實、誠懇。對父母、對老師、對同學要誠實、不說謊、知錯就改。通過“我與誠實同行”“誠信在我心中”“我的不足”等主題班(隊)活動及讀書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認識到:誠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認識“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最可貴的是誠懇改過。
“愛”。愛人、愛物。通過宣傳櫥窗、校園廣播、國旗下講話等陣地進行宣傳;通過為身邊貧困同學獻愛心,與幼兒園的兒童們手拉手等活動,使學生領悟“愛”的含義,明確社會中的人是需要相互扶持、相互幫助的。這“愛”不是狹隘的,不一定是舍身浴血的大事,而是由點點滴滴的小事匯成的“愛”的洪流。
“崇”。即崇拜、崇尚。崇拜英雄人物、領袖,古今中外有杰出成就的專家、學者,崇拜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卻做出不平凡業(yè)績的普通人。在校園內建名人頭像,通過開展各類討論和演講活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有了正確的“崇”的目標、偶像,就不會盲目追崇。
“勤”。即勤奮、勤快。我們開展以“勤”字為主題班(隊)活動。走進農場,實際了解和體會勞動的艱苦和收獲成果后的喜悅,以便更好地達成“勤”字教育。
“遵”。遵守作息時間,遵守學校紀律,遵守公共秩序、社會公德,遵守交通安全法規(guī)。以“遵”字為中心,我們觀看交通安全教育片,針對社會中的一些現(xiàn)象(如公交車搶座、紅綠燈形同虛設、隨手亂扔垃圾等現(xiàn)象)進行討論、分析原因,讓參與的同學意識到:公民道德的提高,不是靠簡單的宣傳、罰款就能解決的,而是通過意識轉變和自覺行動來實現(xiàn)。
“禮”。講究舉止文明,使用禮貌用語;學會明辨是非,學會忍耐,克制自己,體諒善待別人。以“禮”字為中心,結合學校開展的最佳禮儀學生評選活動,班級組織的主題班(隊)活動、禮儀知識講座等對學生進行教育。
加強學生養(yǎng)成教育不僅是學校德育工作中最重要最基礎的一項工作,也是幫助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最重要的途徑。
(作者單位:宜昌天問教育集團夷陵天問國際小學)
責任編輯 尹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