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梅
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促使語文課堂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新的理念和模式像電影畫面一樣一幀幀地不斷推出,語文課堂中靈動又多趣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此起彼伏,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教師在冷靜下來觀察和思考時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課堂只是炒概念,有些離奇的理念和模式已經(jīng)使語文課堂失去了本真的面貌。那么現(xiàn)在究竟需要什么樣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學又怎樣能回歸到語文的本來面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本真課堂。所謂本真課堂就是重視課文語言的挖掘和學生對事物的認識相吻合,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體驗和認知,使學生駕馭語言的基本功得到長足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活動。那么,小學語文教學怎樣在平實中找尋語文課堂的本真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閱讀教學,閱讀就要重視學生個性化的感知、認識和理解,重視陶冶情操,潛移默化。要實現(xiàn)這一既定目標,強化學生的課文朗讀是尤為重要的。提到語文課的教學,頭腦中馬上浮現(xiàn)出的就是瑯瑯書聲,沒有誦讀,生成語感、升華情感、積累和運用語言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需要貫穿整個課堂的始終。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語文《長江之歌》時,課前教師為學生設計了預學方案,主要是自己讀課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詞,通過工具書學會生字的讀音并理解詞的意義,再誦讀課文,研究其所體現(xiàn)的主要內(nèi)容和主題思想。這就為學生在課堂上誦讀課文減少了攔路虎,教師不必花時間在課堂上再去講解生字詞的讀音和意思,課文中的知識結(jié)構(gòu)學生也會記得牢,理得清,其情感可以升華到更高層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需要和學生講朗讀的技巧,而是將思考的空間留給他們,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適時地和學生討論領悟課文中出現(xiàn)兩次的詩句“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的深刻含義,抓住課文中的關(guān)鍵詞語和重點句子進行分析,尋找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的長江積厚流光、豐富多彩、排山倒海的雄壯氣勢和對這位偉大母親的眷戀之情。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收獲了課文的精髓,更深刻地理解了課文。
教學實踐和學科標準要求語文教學中要堅持進行情感教育。因此,在教學時,語文教師應選擇一些情感豐富的課文,帶領學生體會課文的情感,陶冶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價值觀。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雪兒》時,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充分感受課文的情感底蘊。教師先采用導學的方式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自由朗讀,把在朗讀中發(fā)現(xiàn)的課文疑點和不解之處標記出來,有著最深感受的部分也標出來,帶到課堂上進行討論。然后,教師安排小組合作朗讀并互相評價,最后選出平時有一定朗讀基礎的學生充滿感情地朗讀這篇課文,讓學生在評價中尋找最好的朗讀形式。在反復的閱讀中,學生憑借課文有了深刻的情感體驗:孤苦孑然的孩子把自己的愛心奉獻給了白鴿,對白鴿的康復喜形于色,由此可看出,孩子的腿雖然受傷了,但其善良和純潔的心靈,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會對其含有的深厚情感仔細品味,感知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加上教師對課文的個性解析,能推動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價值觀。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的滲透,學生不僅能獲取知識,又能在情感陶冶中提高對情感的認識。
能夠入選蘇教版語文教材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編者精挑細選的典范作品,在這些文章中,蘊含著無盡的韻味。在教學中,教師設計課堂活動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親近課文,讓他們體會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這一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手段就是設計課堂提問,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思考方向,在對課文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體味其中的語言文字特色,進而在平實中回到語文教學的本真課堂。
例如,《我和祖父的園子》就是一篇典范的文學作品,課文的最大亮點就是語言的優(yōu)美和凝練。因此,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就要引導學生抓住課文,感受和學習課文中所使用的優(yōu)美和凝練的語言。在確定教學目標后,教師就可在課堂上設計問題:“現(xiàn)在請大家閱讀課文并思考,祖父的園子中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在進行園子的描寫中,作家蕭紅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從藝術(shù)上看有什么特色?”學生帶著問題在閱讀中尋找答案,體會作者特有的情感。另外,教師還要再對學生做進一步提示:“你最喜歡課文中哪一段描寫,具體說說這樣的寫法好在哪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著高漲的學習熱情,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的答案。有的學生就說出作者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有趣地描寫了園中的美麗風光,語言凝練樸實,但卻令人遐思。
這堂課的教學,教師自始至終都是提出問題,帶領學生在探究中主動深入思考、激活思維,課文蘊含的語言美讓學生有了深刻的體會,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體味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平實中回歸語文的本真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的課堂中要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模式,這樣的要求適應了學生展示個性發(fā)展和解讀課文個性化的要求。由于這個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教師備課外的內(nèi)容,往往讓教師措手不及,實際上這正是課堂上動態(tài)的生成。對于這種突發(fā)狀況,教師若能設法轉(zhuǎn)換為驚喜,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小稻秧脫險記》時,教師讓學生按照課文內(nèi)容尋找道具,在課下時間進行排演練習。上課時,學生精彩的表演博得全班學生的陣陣掌聲,因為他們在把握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將小稻秧和雜草的形象特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演出結(jié)束時,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他也能表演并且會表演得更形象。這是讓學生展示自己個性的好時機,教師欣然同意了。在表演中,這位學生頭上戴著雜草標識的圖片,將雜草的蠻橫無理和囂張氣焰完美地呈現(xiàn),贏得了其他學生的歡呼,也增強了這位學生的自信心。
教師在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和自主閱讀出現(xiàn)預設以外的情況時,教師要遵從學生的意見和想法,積極鼓勵學生自我展示,在課堂教學中要允許出現(xiàn)“亂”的一面,讓學生獲得特別的感悟,這就是回歸語文本真課堂的表現(xiàn)。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語文教學課堂不應出現(xiàn)浮躁和虛假熱鬧的模式,應讓教學過程簡單而不繁雜,讓語文教學在平實中回歸課堂教學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