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課程”,對于老師和學生來說已經不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已經開始成為一種學習的趨勢。這種更加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模式,不但對學生主動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滿足了學生隨時隨地的進入問題點的學習的愿望。
關鍵詞:歷史;微課;應用
將“微課程”這種學習模式應用到歷史學習,為歷史教學開辟了一片新天地。教師可以就某一個,甚至是某幾個知識點進行深入而廣泛的講解。歷史微課堂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時間和空間的阻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帶領學生遨游在歷史的長河中,身臨其境地探訪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讓歷史教學從枯燥、刻板變得更加生動、更加真實,從而加深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甚至是歷史理論的認識和理解,形成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那么如何提高微課程在歷史教學中的效率呢?我認為在實際應用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 主題鮮明、重點突出
作為教學活動的一種,微課程在內容上要精練,相對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首先要保證主題上的鮮明,突出教學重點。特別是“主題式”的教學方式,更能凸顯微課的優(yōu)勢,從而真正成為幫助學生解決課堂上沒有解決或者是難以解決的問題,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力,最終構架出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以“中國境內的原始人類”一課為例。課堂中無論教師怎么講解,學生還是難以將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區(qū)分開來。此時我們就可以針對這三種原始人類的居住和生活特點制作微課,進行對比。通過生動的圖片和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生將課堂所學運用到了解決“實際”問題中,在運用知識的同時學生完成了三種原始人類特點的區(qū)分,并建立起了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二、 提高微課程的參與度
如果微課程仍然又是老師講、學生聽,沒有甚至很少有學生的參與,就已經喪失了微課程的實際意義,教師只是將自己的課堂從教室搬到了電腦上。相反,具有一定的學生參與的微課程,則增加了課堂的親切感,讓學生感覺老師就在旁邊,再專門為他們上課,從而提升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存在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 加強微課程與課堂教學的相關性
在制作微課程時,教師應主動將微課程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綜合分析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情況和身心發(fā)展等具體情況,真正從課堂教學任務出發(fā),借助微課程歷史概念,幫助學生運用和鞏固知識,實現(xiàn)學習目標;真正從歷史知識的結構入手,保證微課程的科學性,尊重學生學習歷史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真正從提升能力入手,豐富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四、 利用微課程突破教學中的疑難點
在微課程有限的時間內,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針對學習中的疑難點開展教學。是微課程的特點,也是他的優(yōu)點。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經常會遇到時間跨度大、知識零散的知識點。面對這些特殊又很重要的知識點,多數(shù)學生感到難以掌握,識記難度大,無法達到有效的學習效果。此時,如果教師利用微課程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精簡,以知識結構圖的形式展現(xiàn),再配以相關提升環(huán)節(jié),突破教學疑難點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對此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
例如“科舉制的發(fā)展”。如果想要系統(tǒng)、全面地講解此知識點,就要涉及幾乎中國古代史的全部內容,甚至還要涉及政治史、思想史、教育史和文化史的內容。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無論是教還是學都存在相當難度。此時引入微課程,以知識結構圖的形式引導學生的在復習的同時構建知識結構,在這個過程中也幫助學生理順了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然后再利用各種史料逐一展現(xiàn)科舉制與政治史、思想史、教育史和文化史等相互影響的歷史。從而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和認識科舉制的同時,形成自己的對科舉制的認識。
五、 運用微課激發(fā)課后能力拓展
我們學習歷史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積累多少歷史知識,也不是對歷史事件或者是人物形成多么獨到的見地,而是能夠用“歷史的眼光”看清當前社會狀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史鑒今,為人生做出指導,甚至是遇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讓我們向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成為更好的人。
例如“絲綢之路”。這本是一個很簡單的知識點,學生但從知識的學習上來說并沒有什么難度。但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平等的、博愛的、開放的思想?yún)s一直在影響著人類不斷前進,如今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更是在沿著古人的道路促進沿路、甚至是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發(fā)展。而這些內容都是需要擴展的。在哪擴展,怎么擴展?就成為教師教學的難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而“絲綢之路”內容又繁雜,所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好奇,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主動去探究,去體會絲綢之路巨大的魅力,更具意義。
微課程是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新方向,它已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綻放獨特的魅力。但相對而言,教師對微課的運用還不夠成熟,還有待提高,這就要求教師不斷總結、優(yōu)化和充實,推動微課程教學的發(fā)展。
作者簡介:
李婷,甘肅省嘉峪關市,甘肅省嘉峪關市新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