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理念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開發(fā)學生潛能,從發(fā)展的、開放的、個性化的、活動化的層面理解和處理好個性發(fā)展與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之間的關系,設計適合每個學生發(fā)展的教學過程,使他們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自覺地將新的教學理念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習慣中,才能讓過程與結果兼得,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新理念;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
新課程理念條件下,個性化教學倡導教師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尊重和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強調教師對學生評價的多元化,最終能夠切實優(yōu)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強化素質教育。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實施個性化教學,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人人都能愉快學習,最終促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
一、 了解學生差異,掌握個性潛能
學生是一個存在著多種多樣差異的群體,就數學學習而言,學生的智力水平存在著差異,學習興趣和習慣及風格不同;還有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原有基礎的差異等。所以,教師在遵循一般規(guī)律對學生進行教學的同時,為了給不同的學生提供適合于他們各自不同情況的教育,就要敢于打破以往按統(tǒng)一模式教學的傳統(tǒng)做法,實施個性化教學;努力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特殊性。要實施數學個性化教學,必須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及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層次,準確劃分層次。可通過課堂提問、談話、學生自評和互評、家訪測試等,對學生進行全面調查,客觀地評估學生原有基礎和當前發(fā)展水平,建立學生檔案。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發(fā)展水平的變化,對學生學習檔案作相應的調整,建立好這一檔案。準確掌握學生真實而又全面的學習情況,是實施個性化教學最為重要的前提條件。
二、 實施分層教學,凸顯個性素養(yǎng)
在教學中發(fā)現,由于學生在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思維方式、學習方法等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容易產生優(yōu)等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了”的現象,實施課堂分層教學不僅可以緩解這一矛盾,還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就是將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按一定的標準分成各個組別,再根據不同組別的學生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實行區(qū)別對待,個別輔導。具體來說可以做到如下方面:
(一) 課堂教學分層
簡單來說,就是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上既要有統(tǒng)一的教學活動,又要兼顧各個層面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對后進生及時關照輔導,鼓勵他們主動參與,發(fā)表看法;為優(yōu)等生提供足夠的材料,讓他們嶄露頭角,發(fā)展才能。
(二) 提問分層
在設計問題上要體現階梯性,注重啟發(fā)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問題,滿足各個層面學生的學習需求。并且在講解時,要以寬容的態(tài)度允許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大膽質疑或是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回答,提出不同思路。
(三) 練習分層
練習內容的選擇和設置也要體現差異性和階梯性,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發(fā)展需要,分層練習,比如模仿性練習、發(fā)展性練習、綜合性練習等。通過分層練習,讓各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學得扎實而牢固,并且得到提高。
三、 激發(fā)思維能力,增強個性技能
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認為:數學能力結構分為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數學觀察能力、數學記憶能力、數學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過對事物的感知、表象進行分析、概括、歸納而獲得事物本質的能力。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強弱,不僅與知識理論、水平有關,而且與思維方式有關。面對由于學習風格類型不同而造成的差異,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自己,都要有正確的認識。教師不僅要正確認識差異存在的客觀性,辨別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類型,而且要了解不同的學習風格類型在哪些方面存在差異,把差異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以便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教學方法的指引下,自己動手操作、動腦思考,探索未知領域,尋找客觀真理,成為發(fā)現者,要讓學生自始至終地參與這一探索過程,發(fā)展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拓展學生技能。
四、 預設“問題”情景,優(yōu)化個性分析
小學數學需要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數學問題情景,優(yōu)化思維過程。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币墒撬贾矗际侵侵?。有了“疑”而又能獨立思考,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才有了“敢于爭論”的思想基礎。預設問題情景是促使學生開展有效學習的有力手段,其基本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特定的情境,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形成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任務,從而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技能;二是通過特定的問題情景,使問題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經驗發(fā)生聯系,實現觸類旁通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五、 遵循教學原則,開拓個性探究
(一) 因材施教原則
要達到個性化教學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對全班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等有一個充分的了解,還要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有充分的把握,這樣才能根據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開展針對性教學,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
(二) 學生主體性原則
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經歷自主感知、自主探索、自主拓展等幾個學習階段,以各自適宜的速度和方式去主動學習,把教學的重心轉移到激趣和調動學習積極性上。
(三) 全體激勵性原則
實施個性化教學,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要以激勵為主,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對學生的評價要體現差異性和指導性,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評價應該是過程的、立體的、多元的,“不求人人優(yōu)秀,但求人人進步”,讓學生人人體驗成功,感受快樂,獲得進步。
總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只有潛心研究,認真觀察了解,對全體學生有充分了解,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理世界,了解他們的個性,教學才會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作為教師應該順應時代要求,積極探索個性化教學的新路子,努力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chuàng)造不同的發(fā)展空間,提供均等的發(fā)展機會,從而促進全體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余志軍.小學數學課堂上的個性化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5(10).
[2]楊建成.加強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的策略研究[J].小學生,2017(01).
作者簡介:
曾書勇,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貞豐縣魯貢鎮(zhèn)弄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