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嵐
摘 要:我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尤其是高職生相對低下。由于文化和教育層面的原因,學校在英語教學中忽視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教育者應當增加思維訓練的內容,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提高高職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職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文化層面;教育層面
一、批判性思維能力
批判性思維的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日益升溫,國外學者對其進行了定義,但始終沒有達成一致。批判性思維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美國學者杜威提出的“反省性思維”,指“能動、持續(xù)和細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識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進一步指向的結論”。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的開拓者Ennis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個體為決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行的合理的、反省性的思維”(1991:6)。Siegel(1997)把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稱作“恰如其分地為推理所動”。美國哲學學會1990年運用Delphi方法得出了關于批判性思維的綜述:“批判性思維是有目的的、自我校準的判斷。這種判斷表現為解釋、分析、評估、推論,以及對判斷賴以存在的證據、概念、方法、標準或語境的說明。他們把批判性思維精神概括為:思維主動性、獨立性和開闊性,好奇心和懷疑精神,自信心和勇氣,堅韌性。
二、高職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欠佳的原因
根據國內相關研究結果,我國學生,尤其是高職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相對較弱。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文化層面和教育層面。
第一,文化層面。我國歷史悠久,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因此,受等級觀念的影響較大,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制約了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傳統(tǒng)觀念中,父母和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孩子被要求按照父母和教師的意志成長,不能挑戰(zhàn)權威。因此,學生把“聽話”當成衡量自己作為“好孩子”的標準。另外,從眾心理也阻礙了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部分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認為挑戰(zhàn)權威、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會被認為“不合群”,而和其他人保持一致是安全的。因此,在大環(huán)境之下,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受限制。
第二,教育層面。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制約了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國內的英語教學理念注重學生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而忽視思維方式的教育。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分數是衡量教學成果的指標,尤其在高考的壓力之下,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核心,其關注的是學生能否考出高分,而學生關心的是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學。另外,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我國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較為單一,課堂教學仍是傳統(tǒng)模式,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主動學習能力較差,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高職生更是如此。
三、培養(yǎng)高職生批判性思維的措施
(1)相關教育部門應當轉變觀念,改變固有的以“分數”衡量學生的標準,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標準,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2)學校應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增加課程中思維訓練的內容。因為批判性思維能力不可能自發(fā)地提高,必須經過相當時間的訓練。此外,學校可以開設與思維課程有關的課外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比如,開展英文辯論賽和演講比賽,讓學生對某個問題進行正反兩方面的思考,增加學生間的互動和交流,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可以在英語議論文的寫作中加入思維訓練的內容。
(3)教師應當轉變觀念,改變以分數衡量學生的標準,引導學生全面地認識問題,主動思考、質疑和批判。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應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學習的模式,在課堂上采用小組討論和互助合作的模式來鼓勵學生學習和思考。
(4)教師要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善于發(fā)現和肯定學生的獨到見解,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大膽質疑,對學生的不同觀點要包容和鼓勵,并給予靈活的評價和反饋。
批判性思維對于當今社會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外語教學工作者應該轉變觀念,積極開展思維訓練課程,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分析和質疑,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文暉.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J].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2).
[2]潘藝林.論批判精神對教育研究的重要意義[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