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反思目前中學地理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現象,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和現實條件,提出當前加強以教材為載體的高中地理實踐性教學的若干方法。
關鍵詞: 話語層面;操作層面;實踐;實踐性學習
地理實踐性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之一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時時告訴我們:死記和照搬理論將會產生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地理課程內容是研究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對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huán)境和發(fā)展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培養(yǎng)學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實踐性學習能力并學以致用、用中發(fā)展、用中提高,才能使地理科學真正成為對學生生活有用,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科學。
一、 解讀話語層面的“實踐”
(一) 對現實的審視與反思
理智地審視我們正在使用的教材,不難發(fā)現教材課文文字內容洋洋灑灑,圖像系統類型多樣,而課后活動內容相形見絀,多數的活動還是停留在靜態(tài)的文字和圖像層面而設計;而當我們拿著這樣的教材在課堂中精心地剖析教材中每一句話、每一幅圖,試圖將這些知識轉變成為一種思想、能力的時候,我們恰恰是在扼殺學生的思想,掐制學生的能力;當我們辛辛苦苦地改完一摞摞試卷面對成績而嘆息和抱怨時,我們卻不知誰之過。
而當學生把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書本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上,當學生把課后的作業(yè)看成只要根據書上的內容背背書、做做習題而已的時候,學生對自己周圍的自然、人文事物與現象正慢慢地失去應有的好奇與興趣,于是在這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中沉溺了太久的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漸漸地泯滅了。有識之士指出:中國地質力學的創(chuàng)始人李四光除了他具有淵博的地質知識外,地質野外實踐能力的具備,無不是這位巨人騰飛的翅膀。我們應當從中得到啟迪。
(二) 對未來的展望與期待
《中學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學習要變‘追求學習的結果為‘強調學習的過程,要變‘偏重書本的理論知識為‘注重實踐與運用的環(huán)節(jié)。加強地理學習的‘實踐力度,是改變地理學習現狀的主要出路?!毙抡n程標準強調“采用以技能帶知識,以活動帶技能的方法,將地理知識與地理技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效地促進知識與能力的轉換”。
真的不希望這又是一番高懸于高雅之堂的醒世恒言,慶幸的是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當作者在搜索引擎中鍵入“地理實踐能力”的時候,網頁上顯示:約有369,000項符合地理實踐能力的查詢結果;真的希望這其中有有識之士能努力踐行,引領學生走出“寂靜的春天”,也引領地理教育走出“話語的春天”。
二、 構建操作層面的“實踐”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受種種因素的限制,只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以教材為載體,進行高中地理實踐性學習能力培養(yǎng)途徑探索。
(一) 走出課堂,讓地理課堂延伸到學生所生活的社會和所期望親近的自然
1. 科學調查模式
該模式較適用于學習人文地理知識內容。其學習過程一般為:布置課題——展開調研——分析數據——評價總結。運用這種方式學習,能把教材中的文字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使學習變得具體,變得鮮活。
例如,學習《環(huán)境對工業(yè)區(qū)位影響》時,我讓學生依據教材內容對南平市水泥廠和造紙廠的布局進行實地調查。通過調查分析,學生認識到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意義,懂得將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和生產實際相結合、遵循客觀規(guī)律辦事的學習和工作作風。
2. 科學觀察、觀測模式
該模式能廣泛適用于學習自然地理內容。運用這種方式學習,能使學生獲得更直接、形象的地理表象,進而分析地理現象形成的原因和人類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這是因為觀察和觀測是獲得知識、發(fā)展智力的前提。
例如,在學習“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產生偏向”知識,學生普遍感到抽象,學習過程只是機械的記憶。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布置學生到九峰橋附近實地觀察(上這部分知識時正好河流水位較低,便于觀察),學生就會發(fā)現九峰橋附近的河岸,靠近九峰山一側河岸(右岸)水下陡度更陡,而靠濱江路一側河岸(左岸)水下陡度更緩,使學生更加清晰的明白“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產生偏向”的規(guī)律。
通過觀察和觀測活動,使教材中抽象的、“死”的內容變?yōu)樽匀唤缰行蜗蟮摹ⅰ盎钌钡氖挛?,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維持和提高,學生學會了學習地理的正確方法,懂得了實踐對于掌握地理知識的重要性,提高了實踐能力,激發(fā)了學習的主動性。
(二) 將實驗操作引入地理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
實驗操作,對學習自然地理內容有廣泛的適用性。其學習過程一般為:提出問題——構想假說——實驗設計——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其中,實驗的設計,要求學生有較高的綜合能力。通過實驗操作,有利于鍛煉和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敏銳的觀察能力;在實驗過程中,要對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判斷、推理等,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能力、實際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歸納、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有重要意義;此外,實驗操作還對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堅韌不拔的意志、團結協作的精神等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學習《地表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huán)流》時,我指導學生群策群力設計出以下實驗:(見下圖)在一個標有尺度的六面都封閉的透明玻璃柜內,分別放置電爐(有導線連到柜外)和一大碗冰塊在底部兩則。在玻璃柜頂面中部的內壁貼一張下垂的紙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內壁貼一張豎立的紙片B,電爐通電一段時間后,根據紙片A、B的偏動情況,可以驗證熱力環(huán)流原理。并在課堂中由學生自己動手演示。
由于客觀條件,真正引入課堂操作的實驗并不多,在實際的教學中我還嘗試“虛擬實驗”,即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實驗的設計以推理來證明某一現象或規(guī)律。
例如,學習《草方格沙障的作用》時,我指導學生設計出實驗和紀錄實驗過程的數據表,引導學生認識草方格的作用。
三、 對“實踐性學習”內涵的再思考
“實踐性學習”倡導將地理課堂延伸到自然和社會,倡導將其他學科的教與學的模式引入地理課堂,但“實踐性學習”不是簡單的空間和時間上的延伸,其本質是學習方式的變革?!皩嵺`性學習”模式創(chuàng)設的開放的課堂,使學習的媒介變得豐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各種情境中得以發(fā)揮;“實踐性學習”模式創(chuàng)設的開放的課堂,為學生個性的充分發(fā)揮提供更為寬松和自由的空間,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性得以表現。
因此可以說“實踐性學習”的基本內涵是使課程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或向真實生活情境轉化,遵循人的創(chuàng)造活動的規(guī)律和人的創(chuàng)造素質培養(yǎng)的規(guī)律,運用科學的、藝術的形式和方法,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實踐、敢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逐步形成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價值觀,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創(chuàng)造精神、創(chuàng)造思維、創(chuàng)造個性、創(chuàng)造品德、創(chuàng)造美感和創(chuàng)造技能,努力實現教育即生活與生活即教育的和諧統一,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健康而愉悅地、自由而負責任地、智慧而富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師范教育司.地理課程標準研修[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秦克鑄,龐云鳳.師范生地理實踐能力培養(yǎng)初探[D].地理教學,2001(2):11-12.
[3]江湧.開放性:中學地理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D].教育教學論壇,2010(14):42-44.
作者簡介:
危全富,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