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飛 彭雪萍
摘要:部編教材的雙線組元結構強調(diào)了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重要性。本文試圖從統(tǒng)整單元核心教學目標的角度,探尋教讀課文、自讀課文、課外閱讀、單元寫作教學之間的主線聯(lián)系。在教學設計中,找準單元核心教學目標,解決教什么的問題;課堂實踐中構建教讀、自讀、課外讀,三位一體的教學策略,解決怎么教的問題;在單元寫作實踐環(huán)節(jié)充分利用教讀、自讀課的所得來指導寫作,從而解決為什么教的問題,最終實現(xiàn)學生語言表達和思維兩大核心素養(yǎng)的逐步提升。
關鍵詞:核心教學價值;教讀;自讀;課外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7-0017
部編教材采用雙線組元的結構,把傳統(tǒng)的單一教學篇章轉變?yōu)閷φ麄€單元的教學目標進行有梯度的總體規(guī)劃。教材也對閱讀篇章的提法從以前“精讀”和“略讀”,替換成了“教讀”和“自讀”。教讀什么?怎么自讀?教師要對整個單元有一個統(tǒng)一的教學設計。單元寫作教學又是對“閱讀能力”的提升和檢測,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本文以部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來探求單元教學目標的統(tǒng)整性,力圖把學生的讀寫思維向縱深推進,以期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七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把本單元的單元目標定為:1. 感受課文中蘊含的豐富人生哲理,激發(fā)對自然、社會、人生的關注和思考。2. 借助具體文字,感受語言之美,并進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3. 運用比較的閱讀方法,感受作品的異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筆者試圖從教讀課文的教透,自讀課文是對教讀的鞏固,課外閱讀是對課內(nèi)閱讀的延續(xù)、寫作是閱讀的生發(fā)等角度來闡述如何統(tǒng)整單元核心目標,把單元教學向縱深推進。
一、抓準單元教學核心目標,構建單元教學主線
部編教材七下第五單元的選文體裁多樣,無論是散文還是詩歌均蘊含著豐富的生活哲理,直接或間接地表達著作者的人生思考。針對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把本單元的核心教學目標確定為:理解并學會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托物言志手法,橫跨了兩種性質(zhì)的內(nèi)容,既要寫形象化的“物”,又要寫抽象化的“志”,這種感性與理性的立體化體現(xiàn)在學生的閱讀與寫作中有較高的訓練價值。因此,把本單元的教學主線定為:(教讀課文)教透“托物言志”手法——(自讀課文)鞏固“托物言志”的手法——(寫作訓練)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用這種“以一帶面”的教學方式,重點放在學生閱讀技能的習得與自讀感悟上,突出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為,從而實現(xiàn)寫作教學的輸出。
二、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縱深推進
本單元的教讀課文是《紫藤蘿瀑布》,自讀課文是《一棵小桃樹》和《外國詩二首》。(《古代詩歌五首》不作為本文的課例),那么,如何圍繞單元教學主線來開展教學實踐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1. 教透教讀之“法”
教讀課是通過教師的“教”幫助學生學會閱讀,為后續(xù)的自讀、課外閱讀提供學習之“法”。七下第五單元的教讀課文是宗璞的《紫藤蘿瀑布》。針對本文,如何授“法”,圍繞單元目標,把教學目標定為學習托物言志的手法。
(1)品讀“物”之特征
“言志”的前提是“托物”,作者必須要對“物”進行細致化描繪,品讀“物”的特征是探尋“言志”的前提,品物的過程就是借助文字感受語言之美。宗璞描寫紫藤蘿花的語言極富表現(xiàn)力,詞語運用上文白相間、質(zhì)樸典雅,句式上整句與散句交織,比喻、夸張、排比、擬人、通感等辭格的巧妙應用,彰顯了文學大家的語言魅力。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圈畫、品讀“物”之特征。在品讀中讓學生明白要想言好“志”,必須先要把“物”寫好。
(2)尋找“物”與“志”的連接點
托物言志就是要做到物人合一,形神相合。文章難點在于作者托這樣的“物”要言怎樣的“志”,在文本的字里行間找尋到“物”與“志”的連接點是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文章,聚焦到“彼此推著擠著”“他們在笑”“他們?nèi)氯隆薄叭炭〔唤薄傲尕辍钡仍~句上。由此,教師追問:“作者看到眼前的藤蘿花,她真的很開心嗎?”面對這個問題,學生開始把研讀聚焦在文章中體現(xiàn)作者感悟的詞句上。這樣的課堂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已經(jīng)把紫藤蘿花和人建立起了閱讀的支架。在層層的語言品味中把“物”與“志”建立了聯(lián)系。
(3)比較中把握“志”是“物”的歸屬
托物言志的難點就在于把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融入文章之中,而這一點往往是非常含蓄的?!拔铩钡淖罱K情感歸屬點必須要落實到“志”上,這是文章的深刻處、隱晦處。教師不能貼標簽,要歸結到語言的分析、體會中去。比較的方法就能助我們更好地領悟,眼前的紫藤蘿與曾經(jīng)的紫藤蘿進行比較,“我”的心情前后的對比。通過這樣的研讀,學生的思維層層推進,從形象化的“物”引入到了抽象化的“志”。面對眼前盛開的紫藤蘿瀑布,作者觸景生情:盡管家庭、人生都像紫藤蘿一樣有著不幸的過去,但畢竟事過境遷,一切都像如今的紫藤蘿一樣好起來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華,對人生的意義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認識,托物言志的手法教讀目標水到渠成。
在這樣的細細打磨下,教讀之“法”會深深植根于學生心中。在這樣的思維訓練中,尋求一課一得,力求學生在這樣的教學實踐中真正把握“托物言志”手法的來龍去脈,為自讀課文的學習奠基。
2. 自讀課要師教讀之“法”
自讀課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為目標的,以學生的自我閱讀實踐為主線,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使教讀課所得的知識、方法和能力能有效遷移的課。從教讀到自讀,是由教師引導到由學生自主閱讀的轉變,有助于學生自主建構閱讀方案,形成閱讀能力。
部編教材為“自讀”設置了助讀系統(tǒng):旁批、閱讀提示等。“旁批”隨文設置,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或針對課文的關鍵處和文筆精華處以及寫作技法做精要點評;或以問題形式呈現(xiàn),啟發(fā)學生思考。力避結論的直接呈現(xiàn),強調(diào)啟發(fā)性和引導性?!伴喿x提示”配合單元重點或選取文章的獨到之處進行指導,指向學生的自主閱讀、獨立閱讀,并盡可能向課外閱讀和學生課外生活延伸,增加閱讀量,培養(yǎng)閱讀興趣。
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緊承了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再次強化托物言志手法的應用。作者通過描述小桃樹坎坷的一生來展現(xiàn)青年人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長的歷程。在這些問題中,教師還是要體現(xiàn)主導性,因為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要繼續(xù)強化單元目標,托物言志手法的再發(fā)現(xiàn)、再鞏固。把學生的自讀問題聚焦到旁批4中來:“‘蓄著我的夢的桃核長大成了樹,而且真的開了花。作者僅僅在寫花嗎?”這個旁問緊緊承接了《紫藤蘿瀑布》中所學的托物言志的手法。這個問題需要學生深入文本去思考,需要由花及人,由小桃樹到“我”去思考,才能明白“我的小桃樹”就是另一個“我”。引導學生從文章中找依據(jù)來強化托物言志手法的應用。
學生通過仔細自讀課文從文中找到了一些依據(jù),“在風雨里哆嗦”“長的很委屈”“瘦瘦兒的,黃黃兒的”“大家都笑話它”。就連見多識廣的奶奶也說這種小桃樹是沒有出息的,而“我”不相信,執(zhí)著地偏要它將來開花結果。小桃樹成了“我”的“夢種”,“蓄著我的夢”。其中有一個學生的回答非常有見地?!白髡咄行√覙涞某砷L經(jīng)歷,言我的志,寫出了作者對夢想的追求,小桃樹開花,是作者在追夢中看到了希望”。如此一來,在自讀課文的能力培養(yǎng)上要秉承教讀課文中的主線,緊緊圍繞,不旁騖,給學生以重錘敲擊,追求每個單元的“一得”。
本單元還有一篇自讀課文《外國詩二首》,同樣是自讀課文,本篇和《一棵小桃樹》在體裁、形式上有很多不同。仔細研讀單元提示,發(fā)現(xiàn)可以用質(zhì)疑法賞析兩首詩,并繼續(xù)強化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導學生辨析、質(zhì)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哪篇用到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你是如何看出來的。這樣的問題設計就是把學生對單元文章的閱讀用一條主線串聯(lián)了起來。學生通過對詩歌的朗讀、評析真正地把托物言志的手法運用起來了。通過辨析,學生應該明確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直抒胸臆,沒什么具體的形象。那是否是編者的疏漏呢?請你向編者推薦一首詩或一篇文來替換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由此引導學生進入充分的課外閱讀中。
3. 課外閱讀延教讀之法
延續(xù)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的教學目標應該是課外閱讀的選擇之一,把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既能使學生在課內(nèi)掌握的知識得到鞏固,又能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一舉兩得。針對本單元教讀課文、自讀課文的閱讀教學主線,選擇課外的閱讀篇章就尤其重要。
(1)補作者相關介紹來助讀
賈平凹的“小桃樹”是作者抒性靈、發(fā)哲理的替物,具有人格化的色彩。聯(lián)系作者的成長經(jīng)歷,他就像文中的“小桃樹”生長在不被人發(fā)現(xiàn)的“角落”,“樣子極猥瑣”。賈平凹在《賈平凹性格心理調(diào)查表》中有這樣的幾段文字:
我出生在一個二十二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便沒得到什么寵愛。長大體質(zhì)差,在家干活不行,遭大人唾罵;在校上體育,爭不到籃球。所以,便孤獨了,喜歡躲開人,到一個幽靜的地方坐地。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視;愈不被人重視,愈是躲人;惡性循環(huán),如此而已。
懦弱阻礙了我,懦弱又幫助了我。從小我恨那些能言善辯的人,我不和他們來往。遇到一起,他愈是夸夸其談,我愈是沉默不語;他愈是表現(xiàn),我愈是隱蔽;以此抗爭,但神差鬼使般,我卻總是最后勝利了。
我喜歡靜靜地想事,默默地苦干。我慶幸從小以來的惡劣環(huán)境,而使我沒有變成個小聰明。
當學生或是通過自己的查找,或是通過同伴的分享找到這些文字,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課文中的“一棵小桃樹”與作者的經(jīng)歷是何其的相似,小桃樹承載著他的夢是多么確切。
(2)補作者同類作品來助讀
賈平凹正是有了這樣的人生經(jīng)歷,他的其他作品,也就會或多或少透露著同樣的人生氣息。比如《丑石》作者用欲揚先抑的修辭手法,用了一半的篇幅來寫它的“無用”與“丑陋”。這確實勾起了讀者的好奇,難道它一點用都沒有嗎?其實細心觀察它的作用還是存在的。比如那石頭上不大不小的坑凹。干燥的時候,坑里總會積下些雨水,供雞飲水,十五的時候在水中看月亮。直到一天一個天文學家路過發(fā)現(xiàn)了它,這塊“丑石”終于亮出了它的真實身份——一塊隕石。古往今來,凡能成就大事的人必先有一番挫折。每個人必須認清自己的能力,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并為此而不懈努力。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要學會忍受寂寞,要有丑石的堅韌和頑強,即使受到一時的冷落也堅持自己的理想,不去迎合和俯就世俗的標準。
三、由點到面,寫作教學水到渠成
借助單元的閱讀文本對學生進行寫作上的指引,從而形成“讀寫結合”,這是部編教材寫作版塊的一大特色。教材并未將“讀”與“寫”進行直接融合,而是更多地從寫作技巧的角度,引導學生從單元閱讀文本中獲得“怎么寫”的啟示。寫作能力必須要由閱讀教學產(chǎn)生累積效應,必須是對單元內(nèi)各教學內(nèi)容進行有效的組織,由此找到抵達寫作的最佳路徑和方式,使學生的寫作體驗變得豐富和深入。
本單元的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都圍繞了“托物言志”展開,那么寫作教學的組織與訓練必須要秉承這一主線。經(jīng)過《紫藤蘿瀑布》《一棵小桃樹》《外國詩二首》的教學,學生對“托物言志”的手法已經(jīng)非常熟悉了,那么接下來就是練習片段、成篇了。
寫作教學前是對閱讀課文教讀、自讀進行提煉,從單元的閱讀課文中,我們明白了“托物言志”精髓:緊緊抓住“物”與“志”之間的相似點,緊緊抓住“物”的特征為“言志”服務,“言志”的前提是要先把“物”寫好。教師一般水平的指導主要是起于“物”與“志”的合理聯(lián)系,但僅僅止步于此,寫出來的作文也會很平常。在指導學生的思維路徑上主要有:物——志——作文;或者志——物——作文。
善于發(fā)現(xiàn)物的典型特點,找到形象化喻示“志”的“物”教學時投影幾幅圖片:小草、綠蘿、百合、云、太陽,讓學生結合自身經(jīng)歷選擇最想托的“物”,并思考:所選的“物”哪個特征觸發(fā)了你的情思?學生思考,小組交流,最后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寫一個片段。在此基礎上展示、交流,最終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成篇。
部編教材的編排體系是閱讀(教讀、自讀、課外閱讀)、寫作并行推進的鏈條結構,圍繞單元教學核心目標,形成輻射型的主線結構,以閱讀教學為輸入途徑,以閱讀活動為載體,以寫作為輸出,將單元教學主線逐步向縱深推進,以期訓練學生的言語和思維兩大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劉春文.課程視野下的單元統(tǒng)整[J].語文教學通訊,2017(11B).
[2] 王 澗.單元組合的邏輯與學習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17(12B).
[3] 胡家曙.托物言志類作文的優(yōu)化路徑[J].中學語文教學,2015(4).
[4] 梁 茜.引《紫藤蘿瀑布》綜述:從“讀文”到“論世”[J].中學語文教學,2014(9).
(作者單位:①浙江省浙江師范大學附屬秀洲實驗學校 314031;②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qū)新塍鎮(zhèn)中學 3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