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
【摘要】在教學中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優(yōu)化課堂,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落實素質教育和實現教育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在課堂中讓學生“動”起來,帶著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去學習,會使整個教學過程觸及學生心靈深處,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的作用,實現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目的.
【關鍵詞】課堂教學;動手能力;教學方法;思考
一、讓學生的手“動”起來
讓學生的課堂教學動起來,既能滿足手的要求,又能達到啟智明理的效果.由于動手學習總是在課堂活動中進行,即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也為學生以形象思維為特點的學習提供了直觀的學習內容,有利于激發(fā)其思維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同時參與,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即可以解決問題,又能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總結規(guī)律,掌握學習策略.
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對知識的生成進行操作實驗,可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有趣的測量”一節(jié)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能真正弄清怎樣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事先把學生分成小組,讓每組學生帶一個不規(guī)則的物體,每個小組都發(fā)不同形狀的容器和量杯,并準備好水和沙子.上課后,筆者拿出了長方體、正方體讓學生們說一說怎樣知道它們的體積.學生們個個爭著舉手回答.這時,我出示了一個不規(guī)則的物體,讓學生說說怎么計算它的體積.有一名學生說:“可以把這個物體放在水里,進行測量.”“能測出嗎?我們試一試吧!”于是,各小組開始分工實驗,幾分鐘后,每個小組都從實驗中得到了想要的答案.生1說:“先把水倒入量筒,測出杯中水的體積,再把水倒入量杯,把不規(guī)則物體放入,看水面上升了多少,并做個記號,在把上升的水倒入量筒量出水的體積,就把物體的體積算出來了.”生2說:“拿一個正方體的盒子,把物體放進去,然后再往里面裝上沙子,最后把沙子的體積算出來,用正方體的體積減去沙子的體積,就等于物體的體積.”這時,其他同學的思維好像被激活了一樣,筆者說:“誰還有不同的想法,先動手做一做,再回答.”過來一會兒,生3說:“我拿了一個裝滿水的容器,把這個容器放在一個沒有水的大容器里,再把物體放入這個有水的容器里,就排出了一些水,用量筒測出排出水的體積,就是物體的體積”.一個實驗、一個方法就輕輕松松地把學生的思維閘門打開了,學生想出了更多的辦法來測量這個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算法,通過這樣的實驗活動,讓學生的手“動”起來,親身體驗,從而在實驗過程中進行了學習,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讓學生的嘴“動”起來
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參與教學,讓課堂充滿創(chuàng)新活力.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不能只單純地回答已有問題,而是讓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表達自己對生活中數學問題的理解,并把這種行為培養(yǎng)成一種習慣.要想達到這種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的“說”代替教師的“講”,給學生充分自我表現的機會.
如,在教學“三角形分類”一節(jié)內容中,筆者出示了多種三角形,讓同學們認真觀察后,討論如何給這些三角形進行分類.生1說:“我把三角形按大、中、小分成三類,較大的三角形分一類,中間的三角形分一類,較小的三角形分一類;”生2說:“我是按照三角形角的大小分成三類,三個角的角度不超過90度的三角形分為一類,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分為一類,有一個角大于直角的三角形分為一類;”生3說:“我是根據三角形邊的特點把三角形分成三類的,有兩個邊相等的三角形分為一類,有三個邊相等的三角形分為一類,三個邊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分為一類.”學生在表達自己的分類方法的過程中,學會了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并闡述自己的分類觀點.這種教學方式可以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展示空間,學生在表述觀點的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習能力.
三、讓學生“互動”起來
教學的成與敗,教師起決定因素.課堂的主人是學生,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應該在教學中多層次、多方位地為學生提供學習空間,為展示學生的才能搭建平臺.互動學習是實現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讓學生的整個“身心”動起來,積極投入到有效的學習中去.
在日常教學中,筆者提出兩點讓學生“動”起來的方法:一是在學生討論、交流如何解決問題時,允許學生離開座位,和他喜歡的同學交流.坐著不動或不會解決問題的學生,筆者會督促他去和別人交流,并風趣地說:“你快到別人那兒去‘取經吧!”,當兩名學生說的內容相同時,筆者就讓他再和另外的同學去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如果發(fā)現還有不會做題的學生,筆者會對某個善于表現學生說:“你快去教教他吧”,這位學生馬上變成了“小老師”,一板一眼地去教“他的學生”.二是在學生已掌握新授內容,但需要鞏固練習時,筆者不再出題,而是采取讓學生互相出題來完成的方法,并激勵學生說:“看誰會當老師,給你的學生出題要看你的學生到底會不會解,你要給他做出評價”,學生聽后情緒激昂,立刻投入到了互動學習當中.這樣的課堂,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由,使學生“互動”起來,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之中,從而促使學習氛圍濃厚,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平淡如水的堂課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沒有興趣的課堂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也會增加教師的教學負擔.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必須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