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琳
(北京體育大學國際組織學院,北京 100084)
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 或Mobile education),是近年來興起的新型自主學習模式,具體指學習者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通過移動終端(Mobile Terminal)和無線通信網絡獲取學習資源,實現個人與社會知識建構的過程。移動終端主要指可以在移動中使用的計算機設備,目前大學生主要通過智能手機(Smartphone)來實現移動學習。
隨著移動學習的興起,大量各種類型的英語學習了APP應運而生,主要針對聽力、閱讀、寫作、閱讀等不同英語技能,內容包括文化、體育、新聞等不同領域,任務有跟讀、配音、對話等多種形式,而其中以詞匯類移動學習種類與數量最為顯著,包括扇貝單詞、有道詞典、百詞斬、樂詞等多種英語詞匯類學習APP。而詞匯類APP對于英語詞匯習得是否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機制如何,還有待深入思考,鑒于此,本研究將從理論方面分析移動學習對英語詞匯習得的作用,為相關移動學習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與支持。
相對傳統(tǒng)英語課堂教學而言,詞匯類移動學習更具有科學性,更加符合記憶的規(guī)律,因此具有更好的學習效果。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The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遺忘的進程并不均衡,先快后慢;有意義材料比無意義材料更容易記憶;記憶次數越多,時間越長,記憶就越持久。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很難兼顧到學生的詞匯學習,更無法做到定期的復習,而移動學習,尤其是英語詞匯類APP是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理論的實際運用,隨時提供豐富有意義的學習資料,并且?guī)ьI學習者不斷進行科學的復習,能夠有效地提升單詞記憶質量。
與此同時,多媒體認知理論也在APP資源研發(fā)中起到關鍵的作用,邁耶(Richard Mayer)認為,根據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設計的多媒體信息比按照其他方式設計的多媒體信息更可能產生有意義的學習,該理論涵蓋的多媒體認知原則、時空接近原則、通路原則等已廣泛應用于移動學習APP的設計和評價體系,因此移動學習往往呈現出更符合學習者心理工作方式的信息,有利于意義的共建和學習。
皮亞杰提出的建構主義理論(constructivism),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對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發(fā)展方向有著深遠的影響。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近年來興起的移動學習,突出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形成人機交互,隨時反饋,促進了意義的共建過程,從而促進了詞匯的習得。相比之前的網絡學習,移動學習更突出學習者個性化需求、使用的移動性、便捷性、同時實現學習者的自我規(guī)劃和管理,培養(yǎng)了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圖1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在教學方法方面,按照社會構建理論的學習觀,應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能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因此在實踐中探索混合式教學方式(Blend learning),實現教師引領下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模式,切合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要求,突出現代化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在移動學習APP的選擇方面,教師可根據遺忘曲線和多媒體認知理論的相關原則進行鑒別和評價,選擇符合學習者記憶模式和心理認識方式的多媒體信息呈現方式,指導學生更加有效地進行移動學習。
在移動APP的具體使用中,根據構建主義理論,教師應培養(yǎng)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調知識的共建過程,重視人機互動、生生互動及師生互動,加強對學生使用詞匯類APP的監(jiān)督和指導,有效地引導學生實現科學、合理的移動學習,提升詞匯學習效果,提高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