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秀霞
【關鍵詞】 小學語文;兒童文學作品;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9—0089—01
兒童文學,亦稱少年兒童文學,是以18歲以下的兒童為本位,具有契合兒童審美意識和發(fā)展心理的藝術特征,有益于兒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長的文學。小學階段兒童文學的體裁主要以兒童故事、童話、寓言、兒童詩、兒童科學文藝和兒童影視劇為主。兒童文學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課程資源。課改后,兒童文學作品更是占有相當重要的份量。本文主要探討教學兒童文學作品時教師會遇到的困境,以及教學兒童文學作品的策略。
一、兒童文學作品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興趣是小學生探知世界的最大動力,要想讓學生對兒童文學產生探知欲,需要激發(fā)他們對兒童文學的強烈興趣。但目前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仍存在不少學校教學環(huán)境差,教師教學意識落伍,圖畫、音樂、電視等教學手段很難引入語文課堂的現(xiàn)狀。其次,兒童文學要達到認識、教育、審美、娛樂的作用。但在教學兒童文學作品時,教師說教的成分過多,讓學生對兒童文學產生不了興趣,反而產生排斥心理。第三,小學階段的學生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明確的學習目標,偏重于直觀感受,不求甚解。農村的學生尤其喜歡被動接受知識。第四,農村小學里,留守兒童居多,家庭教育為空,識字量跟不上,大多數(shù)學生課外閱讀量不夠,僅憑課堂上的所教所學,很難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雖然兒童文學作品相對于其他教學內容較新鮮有趣,但學生學習的平臺太小太窄,總歸是學到的太少。第五,教師對兒童文學作品認識不足。如,對作家、作品以及背景不夠熟悉;審美性與教育性把握不好;不能循序漸進地教學;不主動去創(chuàng)造特定的學習氛圍;教學業(yè)務鉆研不夠;課外閱讀指導不到位等。
二、提升兒童文學作品教學質量的策略
1.以趣引入、帶動閱讀。兒童文學的教學要體現(xiàn)出童趣。兒童文學作為一門語言藝術,常常以其生動的形象、有趣的情節(jié)、活潑的筆法,把學生引進一個個充滿幻想的未知世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兒童文學作品的這一特點,課前將學生們喜歡的童話故事、動物形象、猜一猜謎語,播放動畫視頻等導入課文,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對課文內容產生濃厚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讀寫結合、拒絕說教。兒童文學作品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使用生動活潑、飽含情感、富有兒童色彩的語言閱讀童話,而且要善于指導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yǎng)語感及受到情感的熏陶。最后,教師應該讓學生把閱讀感受寫下來,加深感悟。如,教學三年級《陶罐與鐵罐》一文,在讀的時候我們就能明顯地感受到二者的謙虛與傲慢,講解后,再讓學生寫一寫喜歡的角色,讀寫結合,教學目標不需要教師過多的說教即可基本達到。3.展開想象、激發(fā)情感。教師要充分運用各種方法與手段有效地激發(fā)兒童的情感,使兒童在情感的觸動下生發(fā)想象,進而在想象中產生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如,六年級下冊《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很快地就進入到小女孩的世界,跟著小女孩的情感起起落落。4.角色表演、身心體悟。角色扮演,就是讓學生身臨其境,用心體悟,這可以為學生提供無限廣闊的思維、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如,一年級學習《丑小鴨》時,在熟悉課文內容后筆者會請學生來演一演,表演時他們興味盎然,爭相參加,課堂教學達到高潮,教學效果非常好。5.引發(fā)探究、深入思考。進行兒童文學作品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兒童思考并討論童話內容,逐步養(yǎng)成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地認識生活的習慣,但在引導思考的過程中,不可輕易框住學生的思維,強求統(tǒng)一答案。教學《七顆鉆石》時,筆者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你是這個小姑娘,你會怎么做?學生們的想法很多,但都是向善的,可見,童話故事在潛移默化中已經對學生們進行了很好的教育。6.講寫童話、能力提升。在課內外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練習講童話,可以先從復述入手,在復述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想象,續(xù)編童話。通過講、寫童話,不僅可以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童話文學的情節(jié)美、表達美,也有助于兒童豐富詞匯,鍛煉表達能力,發(fā)展想象,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總之,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努力克服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兒童的心靈發(fā)展為本位,讓學生們身心都健康成長。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