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是學生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階段,學生成績的好與壞直接決定了學生能否進入大學。 高中階段也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教育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了學生思想素質的高低。 高中思想政治課是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的一門課程,其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在思想政治課上能不能產(chǎn)生好的效果,我們更多地要看教育的方式,在現(xiàn)今社會提出素質教育的大趨勢下,激勵教育成為了國家、教育界、教育部門、學校等教育主體提出來的一個重要的教育方式,本文基于對激勵教育的內涵和理論依據(jù),探析激勵教育在政治課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激勵教育;政治課教學;作用
1 含義
所謂激勵,就是刺激和鼓勵的意思。 激勵教育,就是利用某些外部誘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有一股內在動力,向所期望目標前進的教育過程。激勵教育法就是激發(fā)人的主觀動機, 鼓勵人們朝著正確目標努力的方法。 激勵教育法是以人的客觀需要和主觀動機為根據(jù)的, 是以實現(xiàn)一定期望為目標的。 人們不管做什么事情, 都是有一定動機的, 都有某種指向, 即要達到某種目的。 沒有任何動機和目標的行為, 嚴格講不是人的行為。 當人們已經(jīng)確立了正確的目標, 并朝著正確目標付諸行動時, 如何研究激發(fā)動機的因素, 如何強化人們從事活動的內在的愿望和動機, 如何通過正確目標的設置激發(fā)人們的動力, 這就是激勵教育的任務。 因而, 激勵教育過程, 就是激發(fā)人們的內在動力, 調動人們的積極性, 向著正確目標前進的過程。
2 理論依據(jù)
心理學依據(jù):馬斯洛需求理論。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 現(xiàn)在的高中生,尤其是城市學生,家庭條件和物質方面都不會太缺乏,他們更需要的是得到尊重和認同,以及老師的信任與愛, 甚至是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對學生一定要及時給予恰當?shù)淖鹬睾涂隙ǎ?尤其是給他施展才華的舞臺,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教育學依據(jù):多元智能教學理論。多元智能包括八個方面,分別為語言智能,邏輯一數(shù)理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關于學生的能力分析,多元智能理論算是至今為止最為全面、權威的教學理論。在注重素質教育的時代,單純看數(shù)量邏輯智能和語言運用智能,對其他方面不予認可,是對其他方面優(yōu)秀學生的否認,教師在任何學生身上都能找到閃光點。
3 作用
3.1 有助于培養(yǎng)高中生的主體意識
教育的目的是要教會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習是一個復雜艱苦的過程,它由認知和情意兩個系統(tǒng)共同完成。其中認知系統(tǒng)由記憶力、觀察力等智力因素組成,在學習中起著感知、理解和吸收知識的功能;情意系統(tǒng)由動機、情感、興趣、意志非智力因素構成,對學習行為具有始動、定向和維持的作用。由此可見,前者是學習的操作系統(tǒng),后者則是動力系統(tǒng)。以往的教學就是因為過于強調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缺乏主動學習、發(fā)展的意愿和動力。因此,教師要注重發(fā)揮非智力因素在高中生學習和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使動力系統(tǒng)充分地動起來,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激勵教育就是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發(fā)揮動力系統(tǒng)的作用,它強調解決學生學習的“主體機制性”問題,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通過一定的誘因形成外在動機,并在學生滿足需要、了解學習的興趣及意義的基礎上將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促使學生進行自我激勵、自我教育,實現(xiàn)激勵和自我滋勵的統(tǒng)一。從學生角度而言,高學生的生理開始趨于成熟,但其心理發(fā)展尚不完善。他們情感豐富、思維活躍,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表現(xiàn)欲,自我意識不斷增強,渴望得到別人的贊同和肯定,獲取情感的滿足和進取的動力。從學科角度而言,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其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抽象的概念和結論,讓學生覺得政治課比較空洞、乏味。如果教師能在政治課教學中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創(chuàng)設激勵的教學情境和氛圍,使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積極發(fā)表其看法和觀點,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挖掘學生的潛能教師要及時對其觀點的合理之處予以肯定和贊揚,這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使其形成堅定的信念,激發(fā)學生內在動機,激勵自己主動面對學習中的挫折,自覺克服困難。同時對其不合理之處予以指出,并通過探討、交流的方式促使其思想的轉化,澄清自己的認識,促使其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并使其認識到政治課學習的重要性和意義,同樣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政治課學習的內在動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課可以通過激勵教育將外部激勵轉化為自我激勵,將外部的教育力量變?yōu)樽詣恿?,進而實現(xiàn)學生對自我的審查、認識和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思想政治觀念,堅持正確的思想和行為,自覺抵制不良思想和行為的誘惑,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3.2 有助于培育融洽和諧師生關系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作為“人”的因素,是教學活動中最根本,聯(lián)系最密切的兩個因素。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順利開展一切教學活動的重要保證。師生關系是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學校教育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在師生互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主要取決于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和行為表現(xiàn)。斯賓塞認為野蠻產(chǎn)生野蠻,仁愛產(chǎn)生仁愛。教師只有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才能使學生與自己產(chǎn)生心靈的溝通,情感的共鳴,才能激發(fā)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和愛戴之情。激勵教育正是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的不同需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和靈活運用各種教學形式和方法來滿足學生的需要,從而激發(fā)其內在動機。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需要,就要學會尊重、關注和贊賞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緒生活以及情感體驗;贊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獨特性,贊賞他們所取得的成績,贊賞他們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贊賞他們對教科書和教師的質疑以及對自己的超越。教師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心聲,幫助學生排除心理礙,使學生信任、理解教師,在心理上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思想政治課教學有其特殊性,它不僅要解決任何學科教學都要解決的知與不知的矛盾,更要解決信與不信、行與不行的矛盾,促使學生實現(xiàn)知、信、行的轉化。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政治課教學中的作用更為顯著,學生只有在心理上認可并信任政治教師,才會選擇相信并接受教師傳授的思想政治知識和觀念,并用其來分析實際問題,指導自身行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更為廣泛,教師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的角色地位受到挑戰(zhàn)。高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在某些方面他們甚至已經(jīng)超越了教師,因而新事物上有更多“話語權”。這就要求政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變以往“灌”式的教學模式,采用開放互動的,如合作式、探究式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鼓勵每一位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允許學生質疑教師,并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這樣,教師就可以在于學生的交流過程中進行重新思考,從而改變或豐自己的認識與觀念,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yè)成長,使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同學習和進步的過程。激勵教育否定了教師在傳統(tǒng)政治課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否定了教學過程中單一化、機械化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在良好的互動中構建起和諧的生關系,促進教學相長。
3.3 有助于解決當前高中政治課教學的困境
高中思想政治課不僅具有知識性,更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其目的在于對高中進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為學生終生發(fā)展莫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是學校德育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基礎課程中具重要的地位和價值。然而受各種因素的響,導致了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課地位低下價值喪失、實效性不強等的困境。從面上來看,高中課程繁多,升學壓力大,語、數(shù)、外三門主科在高考中所占的比較大,理、化、生這些科目也需要學生花時間多做題,導致學生能用于政治課學的時間很少。在學校里,政治課被學生戲稱為“背多分”,即只要肯背就能得高。在許多學生看來,政治課的學習就是劃劃、背背、考考的簡單模式,通常在考之前才會對老師上課所講的課本上的重點知識條目進行復習。因此許多人把當前中思想政治課的困境歸結于學生課業(yè)繁多、負擔重等客觀原因。然而,哲學上認為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決定因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這些客觀原因不是造成當前政治課困境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高中思想政治課自身存在的問題從政治課自身來看,高中思想政治課兼具知識性和思想性,但思想性是其根本屬性,所以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其學習的內在動機和積極性。雖然現(xiàn)在倡導新的教學理念、方法、手段,強調“以生為本”,但是課堂教本質上仍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將教學內容系統(tǒng)的傳授給學生,忽略了對學生需要、情感等的關注。單一的教學方法,枯燥的教學內容,教師上課缺乏激情,使得思想治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枯燥、乏味。在這樣課堂氛圍的影響下,學生自然對政治課缺乏熱情和興趣,消極對待學習。而激勵教育強調通過滿足學生的正當需要來激發(fā)學生的積性和內在動機,實現(xiàn)學生的主動發(fā)展,為高中思想政治課走出困境提供了可能。教師鼓勵的眼神、贊許的微笑等各種激勵的方式和方法,都能夠喚起學生對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熱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與教師愉快的交流、互動中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道德境界的升華,政治覺悟的提高增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從而改變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誤地位低下、價值喪夫,實效性不強的現(xiàn)象,走出困境。
參考文獻
[1]黃文俊激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6月.
[2]毛雁南激勵理論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應用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4年6月
[3]高玲激勵教育與高中歷史教學初探[D].州:蘇州大學,2013年10月
[4]李艷艷激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1年3月
[5]崔憲波.論激勵教育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問題[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5月
[6]朱靜.激勵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教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5月
[7]李祖超激勵教育芻議[]中國教育學刊,2003(5):6-10
[8]潘永興激勵教育的理論詮釋[J]東北師大學報,251:181-184
[9]楊嘉偉、周子昂:《激勵理論在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運用》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2.3
[10]李克英:《激發(fā)興趣,不斷激勵》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632
作者簡介
李思卓(1992—),女,漢族,遼寧鐵嶺人,碩士在讀,廣西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科教學(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