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華
摘 要: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發(fā)展建設的主要力量,其法治素養(yǎng)十分重要。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工科院校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存在著法治素養(yǎng)不高、教育課程設計不合理、法治課余活動不豐富等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教育主管部門、高校以及大學生個體都應當提高認識,創(chuàng)新教育路徑,共同促進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共同推進依法治國進程。
關鍵詞:工科院校;大學生;法治教育;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5-0203-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1]。由此可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法治工作和廣大人民群眾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根據(jù)《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的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3年,我國普通高校工科畢業(yè)生數(shù)達到2 876 668人,本科工科在校生數(shù)達到4 953 334人,本科工科專業(yè)布點數(shù)達到15 733個,總規(guī)模已位居世界第一[2]。這樣規(guī)模的工科大學生畢業(yè)步入社會后,大多數(shù)將直接參與中國的實業(yè)建設與經濟運行。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與建設者,大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不僅關乎大學生的個人生活,更影響著經濟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運行以及依法治國的目標能否順利達成。當代大學生在尚未步入社會之前,價值觀尚未定型,較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因此,開展對工科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及其相關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調查研究的基本情況
(一)調查目的
掌握工科院校大學生的法治教育現(xiàn)狀,探討工科院校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提升的有效途徑。
(二)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研究的調查對象為遼寧地區(qū)的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大連工業(yè)大學、大連交通大學、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沈陽工業(yè)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遼寧科技大學、遼寧工業(yè)大學等十所工科院校的在讀本科學生。
(三)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研究主要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采用配額抽樣的抽樣方法,根據(jù)每所高校本科生數(shù)量占十所高校本科生總數(shù)量的比重,最終確定每所高校的調查對象數(shù)量,共計300人,并相對應地發(fā)放了3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00份,有效回收率達100%。
(四)調查內容
在問卷中共設計17道問題,其指向主要為四個方面:工科院校大學生的法律知識豐富程度;工科院校大學生的法律技能水平;工科院校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意識;工科院校大學生目前法治素養(yǎng)的形成原因。
二、工科院校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現(xiàn)實困境與調查結果分析
(一)工科院校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有待提高
法律是依法治國的武器,而法治是使用武器的手段和方式。高校法治只有以法律知識教育為基礎,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原理后,緊接著引入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才能使大學生成為具有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的公民,推動法治社會向前推進,而不僅僅是一個法治社會的守法者[3]。換而言之,大學生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的形成才是法治教育的最終目標,而其基礎是大學生法律知識的具備。如果大學生尚未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更遑論其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的內在性生成。
在受訪的300名工科高校大學生中,65.79%的大學生表示對法律知識稍有了解;26.31%的大學生表示不了解;6.58%的大學生表示了解;1.32%的大學生表示精通。
另一方面,受訪的工科高校大學生的法律技能和法治意識情況也并不樂觀。在受到侵害時,36.84%的大學生表示通過法律途徑解決;48.68%的大學生表示選擇擺事實、講道理;10.53%的大學生表示選擇通過暴力解決問題;3.95%的大學生選擇忍受。(見圖1)
在調查中,僅有64.47%的大學生表示法律與自身的學習和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見圖2)
調查結果顯示,73.68%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偶爾觀看法治類節(jié)目或法治類書籍,18.42%的受訪大學生表示不看;6.50%的受訪大學生表示經??矗?.32%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天天觀看。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學生法治教育身處家庭、學校和社會組成的大環(huán)境之中,是三者發(fā)揮合力的過程[4]。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是應試教育,考試分數(shù)一度作為衡量學生的指揮棒,而法治教育相關課程并不是升學考試指定科目,這也就導致了家庭和學校兩方對學生的法治教育重視不夠。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上不公平現(xiàn)象偶有發(fā)生,再加之我國歷史上長時期的人治傳統(tǒng),使得大學生總體上對法律產生不信任感,并未確立起對法律及法治的充分認同。
(二)工科院校法治教育課程設計不合理
調查發(fā)現(xiàn),法治課程設置的不足,內容枯燥、老師講解無趣、講課形式單一、缺少互動成為突出問題,分別占比53.95%、47.37%、50%、47.37%。(見圖3)
目前,多數(shù)高校主要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作為法治教育的教材,該教材正文內容共分8章,其中,前5章內容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后3章內容為法律基礎。同時,高校普遍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列為大一上學期的公共課,總學時為32學時,法律基礎內容大約為10學時,占比不到三分之一。因為法治教育課程內容總體課時有限,且內容較少,教師不易深入、細致講解法律部分課程內容,這導致學生對法律的掌握僅停留在粗淺零散了解的層面。同時,授課方式重灌輸、輕教化,基于此,學生也只是較為機械地背誦法律知識點,這勢必影響學生法律主體意識的形成和法治意識的內在生成。此外,大多數(shù)工科院校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授課教師多為非法律專業(yè)出身,而是政治學、歷史學等專業(yè)居多,他們通過個人經驗與對法律的粗淺了解講授法律修養(yǎng)部分的課程內容,這就自然使得學生法律學習的效果不是特別理想。
(三)工科院校法治教育課余活動有待豐富
在300名受訪的工科高校大學生中,63.16%的大學生表示校園中偶爾有普法活動;30.26%的大學生表示校園中沒有普法活動;只有6.58%的大學生選擇經常有普法活動。 這一數(shù)據(jù)較為直觀地反映了校園法治活動有待豐富。法律條文本身是較為枯燥的,這使得大學生自發(fā)成立學生團體的積極性較弱。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重視不夠,在推動校園法治活動舉行和開展方面的力度較弱。相關課余法治活動的缺少限制了大學生接收法律信息的渠道,也使得大學生無法在實踐中檢驗學習到的法律知識,鍛煉已經掌握的法律技能,不利于促進大學生法治意識與觀念的形成。同時,也應注意到,部分普法活動的方式以威懾教育、案例教學為主,無形中突顯了法律的工具屬性,法律的神圣與莊嚴無從談起。
三、工科院校大學生法治教育的路徑選擇
(一)教育主管部門層面
1.將法治教育單獨設置課程并編寫專業(yè)教材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大學生法治教育要堅持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和主旋律的功能[5]。課堂是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重要場所,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較少受到干擾地、高效地學習法律知識,等到大學生畢業(yè)后,社會法治活動的教育效果往往不及大學課堂。因此,將法治教育單獨設置課程,給予充足學時并且獨立編寫教材,有利于大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法律知識并深入掌握,使得課堂法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推進校園法治活動常態(tài)化
校園法治文化建設是青年學生課外法治教育的重要平臺和途徑,校園法治文化建設一般是以學生為主體,內容鮮活,形式生動,能調動和發(fā)揮青年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法治教育效果良好[6]。教育主管部門應當高度重視校園法治活動這一法治教育“第二課堂”。一方面,應當對校園法治活動予以適當?shù)呢斦a貼,在經濟上支持高校購買和制作與法治相關的宣傳畫、小冊子、海報等替代性媒介,并定期更換;支持校園相關法治團體的成立與運行,提供必要的場所與設備。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要做好校園法治活動的頂層設計與制度規(guī)劃。支持法律專業(yè)人員進入校園,為大學生講解法律知識,宣傳法治觀念;支持大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公檢法部門或律師事務所等實踐領域,深入法治工作第一線,甚至旁聽法庭案件審理等,使大學生從中對法律條文、法律程序、依法治國有更加直觀和形象化的了解,而這需要教育主管部門與其他部門做好接洽工作,為大學生深入法治工作一線提供制度支持。
(二)高校層面
1.引進法律專業(yè)人員擔任法治課程教師
鑒于高校大多數(shù)法治課程教師非法律專業(yè)出身,高校應當合理規(guī)范地引進法律專業(yè)人員擔任法治課程教師,如律師、公檢法機關人員,從而形成對高校常規(guī)法治教育師資力量的有益補充。一方面,這些人員法律專業(yè)出身或者其工作性質與法律密切相關,對法律、法治的了解更加全面和透徹,法律講解有較好的質量保障。另一方面,這些專業(yè)人員工作在法治工作第一線,自身相關經歷和閱歷更加豐富,因其自身掌握大量的事實資料,可以更好地開展案例教學。同時,由于職業(yè)的權威性,法律專業(yè)人員在課堂上的直觀表達較媒體宣傳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可以使大學生聽課更加認真而投入,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此外,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必須使人民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增強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使法律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币虼?,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不應當只是單單傳授法律知識,更應當將法治意識和法治理念融入教學中,做到軟硬結合、內外兼修,促進學生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的形成和確立。
2.開展豐富的校園法治活動
校園法治活動的舉辦可以形成對課堂教學的輔助與補充,可以直觀地向傳達大學生法律知識,促進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內涵化。因此,高校應當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法治活動:邀請法律專業(yè)人員開展法治講座、交流會;舉辦法律知識競賽;利用國家各法律日開展適時的法律宣傳互動;模擬法庭案件審理;模擬法律維權流程。我國當前法治教育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在于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嚴重,大學生在高校所學習的理論知識面臨實踐問題時往往遇到障礙[7]。同時,高校應當支持大學生走出校園,為大學生深入法治工作一線提供條件,如旁聽法庭案件審理等??傊?,高校要通過多種校園法治活動,使大學生形成學法守法遵法的習慣與意識。
此外,高校應當為大學生提供維權平臺以及相關法律服務。當今社會,侵害大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時有發(fā)生,相關不平等就業(yè)協(xié)議的簽訂、消費環(huán)節(jié)的“店大欺客”、網絡詐騙、針對大學生的校園貸和傳銷等不法行為都使得大學生在不同程度上蒙受經濟損失,甚至部分大學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對家庭和社會都造成了惡劣影響,也使得部分大學生對法律產生了不信任之感。因此,高校十分有必要為大學生提供維權服務,這既可以維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也可以在維權的同時,使其對法律產生高度的認同感,激發(fā)其學習法律、了解法律的內生動力。
3.營造良好的校園法治氛圍
高校可以發(fā)動班主任、年級輔導員,使其在班會或與大學生相處的日常生活中向大學生介紹法律知識、倡導法治觀念;發(fā)揮班干部、學生黨員、先進個人在大學生中的帶頭模范作用,通過其學法守法的言行感染身邊同學,從而形成內外結合的法治教育格局。同時,高校應通過在校園中張貼海報、宣傳畫,發(fā)放小冊子并及時更新的方式,宣傳法律知識、法治觀念以及法律知名人物,從而實現(xiàn)法律信息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全覆蓋。此外,大學的教育管理制度應關注師生的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學校制度應蘊含的法治價值昭示著合法、合規(guī)、合理與否的價值判斷與制度確認,引導師生的行為、價值取向[8]。當前,高校普遍在獎學金評選、學生干部選拔、個人或集體評優(yōu)等環(huán)節(jié)存在權力干擾、任人唯親等負面行為;在學術科研環(huán)節(jié)存在學術造假、科研基金濫批濫用等違規(guī)行為,這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校園風氣,使法治教育喪失了現(xiàn)實依據(jù)與說服力,法治教育效果有所折扣。因此,高校應當依法依規(guī)規(guī)范自身運行,揚清激濁,為大學生法治教育形成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與示范效應。
4.運用網絡新媒體等方式進行法治教育
有76.32%的受訪大學表示通過網絡接觸法律知識,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接收法律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高校應當高度重視網絡法治教育平臺建設,具體而言,可以開設或者健全相關校園法治微信公眾號、微博、校園網站,向大學生傳播法律知識與法律觀念,提供在線法律服務,具體內容或服務可以由法律專業(yè)人員、學生團體等負責。同時,高校也應注意到當今大學生成長在娛樂化時代,其思維跳躍靈活,因此高校應采取多種輕松活潑的方式開展課堂教育和舉行課余法治活動,避免枯燥呆板,做到寓教于樂,使大學生愉悅、高效地接收法律信息。
(三)大學生個人層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xiàn)實的,也是未來的。大學生應當提高自身思想覺悟,意識到大學生作為一個群體,即將步入社會,成為國家建設和發(fā)展的中堅力量,而自身法治素養(yǎng)的提高既有益于個人生活工作,有利于依法治國目標的達成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建成?;诖?,大學生應該積極主動地學習法律知識,促進自身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的養(yǎng)成,并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和生活。
大學生法治教育關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本次調查研究對工科院校大學生法治教育的路徑做出了較為粗淺的探討,相關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工科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完善和提升,還有待于社會各界及大學生群體自身的不懈努力,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深入推進依法治國的偉大實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宗河.多視角多層次多維度呈現(xiàn)中國工程教育質量狀況——首份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出爐[N].中國教育報,2014-
11-14(1).
[3]馬瑞.大學生法治教育現(xiàn)狀調查及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6(17).
[4]謝芳.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教育路徑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18).
[5]邱康樂.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意識教育的現(xiàn)狀與對策[J].教育評論,2016(2).
[6]楊忠明,楊強.青年學生法治素養(yǎng)提升的時代特征和實踐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
[7]李全文.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中的大學生法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5).
[8]金林南,蔡如軍.大學生制度法治教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