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摘 要】目的:探析對腦卒中后輕中度焦慮抑郁患者施以心理干預的療效。方法:調(diào)取2017年5月~2018年11月我科室70例腦卒中患者資料,以貫序法分成參照組與試驗組,分別施以常規(guī)與心理治療;評估2組心理狀態(tài)、焦慮與抑郁緩解率狀況。結(jié)果:2組對比(治療前-后)試驗組SDS、SAS評分較低(P<0.05);試驗組緩解狀況較優(yōu)(P<0.05)。結(jié)論:對腦卒中后輕中度焦慮抑郁患者施以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減輕焦慮、抑郁情緒,更利于臨床治療及預后開展,因此能夠大力實踐與推及。
【關鍵詞】腦卒中;焦慮;抑郁;認知行為治療CBT;正念治療
在醫(yī)學臨床中,大部分腦卒中患者會引發(fā)焦慮或抑郁等不良情緒,其不再積極配合治療,會對生活質(zhì)量與生活能力造成嚴重影響[1]。本文主要探分析對腦卒中后輕中度焦慮抑郁患者施以心理干預的療效,調(diào)取2017年5月~2018年11月我科室70例腦卒中患者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調(diào)取2017年5月~2018年11月我科室70例腦卒中患者資料,以貫序法分成參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55~77歲,平均年齡(63.14±2.25)歲。試驗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56~78歲,平均年齡(64.03±1.05)歲。比較2組臨床個人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納入標準:(1)SDS評分≧48分,SAS評分≧42分;(2)軀體穩(wěn)定時長≧7d,且均已簽訂知情同意書;(3)受試對象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反應或器質(zhì)性抑郁患者;(2)有腎肺、免疫性、血液等疾病患者;(3)嚴重語言功能障礙、嚴重偏癱、精神障礙或智力問題患者;(4)嚴重藥物禁忌或過敏體質(zhì)的患者。
1.2研究方法
予以參照組常規(guī)治療,如指導其服用腦血管常規(guī)口服藥,并進行抗血小板聚集、血壓血糖控制、營養(yǎng)支持等舉措,若發(fā)生特殊情況及時匯報處理。試驗組外加心理干預,如下。
1.2.1用藥指導
試驗組在參照組基礎上,外服用鹽酸帕羅西汀片,1天20mg,1天1次,或者黛力新,每天早中各1片。期間做好遵醫(yī)囑性,告知患者用藥時間、劑量以及不良反應,并督促患者按時、按量服藥。
1.2.2心理治療
增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鼓勵患者表達真實心理感受,耐心傾聽患者主訴,在建立信任基礎上對其不良心理加以疏導,同時采用健康講座、教育圖冊、口述解釋等方式,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由此減輕其由于相關知識欠缺而導致的不安、焦躁等情緒。
1.2.3 認知行為治療(CBT)
(1)對緊張、焦躁、恐懼患者展開心理放松訓練。(2)認知重建,在病癥發(fā)展不同階段,以鼓勵、傾聽或撫慰等方式,促使患者不良情緒得到有效控制,并使其認知到自我錯誤的認知模式,達到及時更正的目的。(3)擬定短期康復目標,并融入進食、步行、如廁等康復治療技術[2]。(4)社交技巧鍛煉,在舒適的病室內(nèi),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小組成員與1~2名患者加以溝通。(5)家庭作業(yè),患者個人或在家人幫助下對病室內(nèi)訓練內(nèi)容加以重復訓練。
1.2.4正念減壓治療
(1)步行冥想,培養(yǎng)患者日常正念訓練的正確方式。(2)軀體掃描技術,通過掃描全身部位,促使患者精力集中,由此逐漸建立身心兩者聯(lián)系。(3)正念訓練,引導患者做呼吸運動,由此集中精力感受腹部起伏;指導患者通過嗅、聽、觸、味、視五感官去感知周邊美好事物[3]。
1.3療效標準
評估2組心理狀態(tài)、焦慮與抑郁緩解率。其中心理狀態(tài)評估采用SDS(抑郁自評量表)、SAS(焦慮自評量表),評分越高心理狀態(tài)越差。焦慮與抑郁緩解率評估標準:未緩解,焦慮、抑郁情緒均無緩解,甚至呈現(xiàn)加重情況;部分緩解:情緒有所改善,量表評分降低>50%;完全緩解,不良情緒全部消失,量表評分降低>90%。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取SPSS19.0軟件加以評估,以(x-±s)代表計量資料,檢驗采取t;以(%)表示計數(shù)資料,檢驗采取x2。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2組SDS、SAS評分對比
由表1,可知:關于SDS、SAS評分,護理前2組對比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組內(nèi)對比2組評分均降低(P<0.05);2組對比(治療前-后)試驗組改善幅度較大(P<0.05)。
2.2 2組焦慮、抑郁緩解狀況對比
3 討論
在醫(yī)學臨床中,腦卒中后極易產(chǎn)生輕中度焦慮抑郁,目前致病因素尚未明確,但與腦神經(jīng)功能受損有一定關聯(lián)。這時患者會出現(xiàn)短時記憶力、思維障礙或智力損傷等癥狀,同時心理的異常會進一步對神經(jīng)功能產(chǎn)生不利影響,降低療效且延長病程,給患者帶來身心雙重痛苦。據(jù)相關學者研究表明,對腦卒中后輕中度焦慮抑郁患者施以心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認知與行為,最終達到排解不良情緒,提升依從性與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質(zhì)量的目的[4]。在本文研究中,通過對試驗組施以用藥治療、心理疏導、認知行為治療(CBT)、正念減壓治療等心理干預舉措,經(jīng)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組內(nèi)對比2組SDS、SAS評分均降低(P<0.05),2組對比(治療前-后)試驗組評分較低(P<0.05),試驗組緩解狀況較優(yōu)(P<0.05),這說明,對腦卒中后輕中度焦慮抑郁患者施以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減輕焦慮、抑郁情緒,更利于臨床治療及預后開展,因此能夠大力實踐與推及。
參考文獻
[1]韓修英,閆文艷,楊海英,劉志美,蘇全志.心理干預對腦卒中并發(fā)抑郁焦慮患者的干預效果及對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02:412-414.
[2]盛雪平,劉秋菊,張旭陽,趙玉紅,馮富平.認知行為療法、藥物及聯(lián)合治療在腦卒中后睡眠障礙中的應用效果[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8,1504:45-48+57.
[3]黃小帥,鄒建,楊美芳.正念減壓療法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焦慮抑郁水平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7,2407:62-64.
[4]梁俊紅.心理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抑郁焦慮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