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倫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是幫助小學生認識和了解自然科學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的重要方式,對于學生理性思維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新課程體系的完善和推進,小學科學課程的重要性也逐漸得到大家的認可,新課程體系下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也應成為大家關注和探討的方向。
【關鍵詞】新課程體系;科學課程;資源開發(fā);應用
一、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分類
小學科學課程資源,根據(jù)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進行多角度的劃分。從與課程教的內容相關性來看,可以分成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素材性資源最為常見的是小學科學課程課本和教具,具有直接作用于課程的特點。而條件性資源,則是指對科學課程產(chǎn)生正面影響的學校具備的科學資源情況、家長的科學素養(yǎng)、學生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條件等等,這些會影響學生科學課程學習掌握情況的因素。小學科學課程資源,從位置角度來說,可以分為校內科學課程資源和校外科學課程資源,校內科學課程資源,主要指學校內部存在科學課程資源場地(如科學實驗室,科學種植業(yè)等)、科學課程設備資源(科學課程實驗教具等)、科學課程文字材料資源(如課本、教學輔助用書、科學普及讀物等)、科學課程人力資源(科學課程專任教師)等。校外科學資源,又可以分為家庭科學課程資源和社會科學課程資源。家庭科學課程資源主要包括家長科學知識素養(yǎng)、家中種植的植物、飼養(yǎng)的動物等等;社會科學課程資源主要包括科研單位、科學知識普及場所、動植物園等等。
二、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特性
對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特性進行總結分析,可以讓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fā)應用中有更明確的依據(jù),提高課程資源開發(fā)應用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1.生活性。小學科學課程的開發(fā)首先要遵循生活性的特點,特別是低年級的科學課程資源,應該是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的,是他們在生活中可以接觸和能夠接觸的。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與初高中學生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對于較為抽象和沒有接觸過的事物,接受起來較為吃力。因此,在科學課程教學中,首先應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開發(fā)利用他們接觸過的課程資源。如廣東版一年級科學教材中《炎熱的夏天》這一課,在開發(fā)課程資源時,就可以選擇讓學生觀察校園內的植被情況、利用溫度計記錄溫度變化等,通過這些學生并不陌生的事物來讓學生感受到夏天的特征,可以讓學生更輕松地掌握知識,提升學習自信。
2.探究性。小學生對于自然科學的世界是充滿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我們要努力保護和激發(fā)他們身上的這種特性。因此,教師在開發(fā)應用課程資源時,要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和觀察,來發(fā)現(xiàn)問題,并由此激發(fā)出解決問題的探索欲和能力。例如:在講解《生物的成長》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首先布置觀察任務,讓學生總結和描述植物的生長過程,然后教師再向學生提供多種植物來進行選擇和種植,讓學生在種植過程中探究生物成長的規(guī)律。
3.多樣性。課堂上在利用常規(guī)的校內科學課程資源的同時,也可以廣泛開發(fā)利用各種校外資源,可讓學生參觀科學場館、游覽動植物園,使學生能接觸到更多的課程資源,增加科學課程學習的趣味性、多樣性。
三、小學科學課程開發(fā)應用對策
1.樹立和提高教師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應用意識
多樣化的科學課程資源,是科學課程有效開展進行的前提條件,是提升科學課程教學效果的有力保障。如果不能對科學課程資源進行充分發(fā)掘和利用,教學效果就將大打折扣。因此,必須樹立和提高教師的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應用意識。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多思考,結合校內外其他有用的課程資源,要多渠道、多方面地選擇課程資源進行設計,為教學活動服務。
2.加強科學教師培訓
在小學教學中,科學課程還未獲得足夠的重視,學校對于科學教師的培訓投入還很不夠。為了提升科學課程專任教師的授課水平和課程資源開發(fā)應用能力、提高科學課程的教學水平,必須加強科學教師培訓力度。在培訓過程中,一是要遵循系統(tǒng)性原則,明確培訓目標,制定培訓的方案和長、中、短三個階段的計劃,詳細設計每一次培訓的培訓內容、培訓時長、培訓效果考核等詳細內容,使科學課程教師培訓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二是培訓要有針對性,每名教師的知識結構、授課方式、授課風格各有不同,這就意味著對于每一名教師應該都是各有不同的,所以要結合教師的自身情況來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培訓內容,讓教師能通過培訓真正提升能力。此外,在培訓教師的選擇上,除了可以選擇教育系統(tǒng)內部的優(yōu)秀教師,還可以邀請科學專家進行科學講座和培訓,提高培訓規(guī)格,豐富培訓內容。
3.充分挖掘校內的人力資源
在科學資源開展中,除了科學課程專任教師,其他學科的教師和教輔人員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教學能力和工作經(jīng)驗,為科學教師提供經(jīng)驗和指導。教師之間的教學互助有助于讓教師群體作用最大化,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和工作效率。
4.開發(fā)利用校外優(yōu)勢資源
根據(jù)當前小學科學課程的實踐情況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極少利用課外的課程資源,僅僅利用學校內的資源進行教學,但由于學??茖W課程教學資源的有限性,學校不可能具備科學教學所需要的所有課程資源,如果只利用校內教學資源,就會限制科學課程的有效開展。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必須充分開發(fā)應用校外科學課程資源。從校外物資科學資源來說,城市的公園、動物園、植物園、鄉(xiāng)村的農(nóng)田、林地等自然景觀,科技展館、少年宮、圖書館等社會人文設施機構,都是適合教師開發(fā)應用的課程資源。從校外科學課程信息資源方面來說,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包羅萬象、更新速度迅速,有許多內容可以作為課程資源來加以開發(fā)應用。教師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強大的搜索功能,尋找適合教學的課程資源。例如:五年級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到了太陽、地球、月亮、晝夜和公轉,由于這些內容較為抽象,為了更好地進行講解,教師就可以搜索生動的教學圖片和視頻來輔助教學。從校外科學課程人力資源課程資源的角度來說,家長對于學校來說是非常寶貴和豐富的人力課程資源。家長們來自各行各業(yè),具有多個領域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充分發(fā)掘家長這一學校特有的人力資源,能夠有機會讓學生接觸和了解科學方面的知識。因此,科學教師一定要用好、用活家長這一課程資源,一方面可以布置需要家長、學生共同參與的科學課程作業(yè);另一方面,可以組織家長參與科學課程校外教學活動,通過這兩種方式,讓家長在活動中將自己的科學知識傳遞給學生。此外,另外一種校外科學課程人力資源課程資源是社會上的科學知識專業(yè)人才,比如:園林工作者、科技館的講解人員,可以邀請他們作為科學課程的校外講解員,讓他們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傳授給學生,來拓展學習科學知識的領域。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直接關系著學生對科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也會對我國自然科學人才的培養(yǎng)有著深遠的影響,新課程體系的完善,也要求加快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因此,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必須真正推進課程資源開發(fā)應用進程。
參考文獻:
[1]周廣強.新課程教師課程資源開發(fā)和整合能力的培養(yǎng)[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趙婷.小學科學校外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3]黃思維.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D].廣州:廣州大學,2013.
(作者單位:重慶市武隆區(qū)趙家鄉(xiāng)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