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輔導員的工作任務之一是抓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本文從七個方面介紹了輔導員應具備的心理學基礎知識,掌握這些基礎知識與技能對輔導員更好地開展心理輔導工作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輔導員;心理輔導;心理學知識
心理輔導是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是有些輔導員認為心理輔導應該是學校心理咨詢老師的職責,與自己無關。事實上,心理輔導的對象是全體學生,目的是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心理咨詢的對象是少數學生,由心理咨詢師開展,專業(yè)要求較高,目的是幫助學生擺脫困擾,排除心理障礙,恢復到健康狀態(tài)。因此,心理輔導工作需要更多的人來參與,輔導員也是主要工作人員,輔導員要想在大學生心理輔導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當其沖是掌握以下易理解易運用的心理學知識。
一、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一般特點
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成長的領路人,需要系統地學習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一般特點,如自主性與依賴性共存,自豪感與自卑感互現,情感封閉與交往需要沖突,性生理成熟與性心理滯后矛盾,他們依然處于“心理斷乳期”,自認為遠離父母獨立了,可是獨立處理矛盾的能力較差,如果處理不善,就有可能產生心理問題。
二、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特點
新生面臨著不適應生活環(huán)境,思念家人,有的學生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大學里五花八門的學習內容應接不暇,學生對老師的授課方式不適應,學習方法還是沿用中學時期的,不懂得自主學習;班級和宿舍同學來自不同地域,相處時會遇到很多困擾;理想的大學生活與現實的差距等問題,讓不少新生感到無所適從。
大學生在學習方面面臨的問題主要是注意力無法集中、對專業(yè)不感興趣、學習目標和方法不恰當、考試焦慮、缺乏學習動機等等。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常表現為敏感、自我中心、自我封閉、嫉妒、羞怯、社交恐懼、沖動等,以及異性交往中出現的單戀、多角戀、失戀,性行為和性心理障礙。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危機有孤獨、空虛、自卑、抑郁、網絡成癮、自殺。
三、特殊群體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單親家庭大學生容易內心脆弱,敏感,他們渴望親情和友情,對友情的占有欲較強,在交往中過度付出,很容易“受傷”,難與人建立親密關系,有心事沉默寡言,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他們遇到困難往往比較消極悲觀,容易因家庭原因感到沮喪、自卑、憂郁、敏感、戒備心強。
貧困大學生往往自尊心很強,同時自卑心也很強。部分貧困生因經濟負擔而背上心理負擔,與人交往時顧慮重重,怕被人看不起,甚至故意把自己封閉起來,沉默寡言。有自殺征兆的以及家人有自殺的學生,屬于高危人群,患有嚴重心理疾病或精神病的,也屬于高危人群,都要及時干預。
四、變態(tài)心理學知識
輔導員還要學會鑒別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神經癥、精神病,重點要了解神經癥和精神病的特點。
神經癥是一種持久的精神障礙,病程以年為單位,至少三個月,病人感到痛苦,無法擺脫,喜歡訴苦,會主動求醫(yī),但是醫(yī)學檢查沒有器質性病變,生活、學習、工作會受到影響。典型的神經癥有焦慮癥、強迫癥、恐懼癥、神經衰弱和軀體形式障礙。
精神病病人沒有自知力,覺察不到自己的痛苦,更不會主動求醫(yī)。他們常會出現幻覺、妄想以及心理行為紊亂。輔導員要根據當事人的具體情況進行判斷,一般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可以介紹到心理咨詢中心,神經癥和精神病學生需要轉介。
五、不同流派的心理輔導技術
合理情緒療法是由艾利斯提出的,也被稱為ABC理論,他指出A是誘發(fā)性事件;B是個體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特定情境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結果。通常我們認為自己的糟糕情緒和行為是由某件事情導致的,即A引起了C。ABC理論指出,真正引起人們行為和情緒反應的原因是人們對事件的看法,而不是事件本身。要想改變我們的情緒和行為,首先要改變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和評價。
放松訓練是通過有意識地控制自身的生理活動、降低喚醒水平、改善機體紊亂功能的心理治療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呼吸放松法,漸進性肌肉松弛法,想象放松法。通過系統地訓練,個體能夠掌握這種自我調節(jié)的方法。
系統脫敏法屬于行為療法, 其基本操作是先讓求助者把其恐懼的事物建立焦慮等級,然后讓其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中充分地放松下來,接近其焦慮等級最低的事物,使用放松技術讓其對抗焦慮的事物,直至該事物失去焦慮的作用,用同樣的方法逐漸接近焦慮等級更高的事物,直至焦慮完全消失。
六、心理咨詢基礎知識
輔導員需要掌握一些心理咨詢技術的基本功,這些技術非常實用。如尊重、真誠、熱情、同理心、積極關注、傾聽技術、面質技術、開放式提問技術、具體化技術等等,能夠有針對性地選擇有效的技術。此外,輔導員還要注重非言語行為對溝通的重要影響,培養(yǎng)自己的親和力。
七、團體心理輔導
團體輔導的成員都是同輩群體,成員在團體中對大家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或者問題,自由地表達自我,獲得朋輩群體的支持和幫助;同時,在聆聽他人立場的基礎之上,多視角地分析和解決共同面臨的問題,整合多渠道和資源。團體輔導節(jié)約了輔導員的時間和精力,成本低效率高。
總之,心理學知識是輔導員職業(yè)化所必需的,是其完成心理輔導工作必備的知識與技能,需要熟練的掌握,再與其他工作相配合,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楊琳琳.團體心理輔導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積極效應[J].吉林: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3):51-52.
[2]叢林.團體心理輔導: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新應用[J].沈陽:高教高職研究,2009,(3):202-203.
[3]羅京濱,曾崢.大學團體心理輔導實操指南[M].廣州:大學出版社,2009.
[4]方穎.心理輔導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研究[D].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9.
作者簡介:
孫俊芳(1985年—),女,漢族,山西忻州人,碩士研究生,集寧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
基金項目:
該文系集寧師范學院班主任、輔導員研究項目“心理輔導在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jsxy2017001)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