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友才
合作型信息化教學設計是一種在講授式學習模式和個別化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利用計算機網絡以及多媒體等相關技術,由處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個學習者或在多媒體網絡教室中的學習者,在交流與合作中共同完成某項教學任務與教學活動。學習者之間圍繞學習主題,借助網絡平臺組成合作學習的小組,共同設計合作方案,討論交流,展開學習活動,在理解掌握教材資源和課外信息資源的基礎上,最終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學生和學生之間利用網絡平臺的合作之外,教師通過語文信息資源與學生合作,一般不會給予學生具體明確的答案,而是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激發(fā)學生在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合作中學習知識和技能的自主意識。
信息化教學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能力都存在差異,因此個性化學習是指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進行學習,教師需積極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自主學習并不等同于自學。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際交往顯得尤為重要。在信息化教學中,既要認識到個性化學習的重要性,也要關注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合作學習是指學習者在明確的分工和互助之下完成共同的任務,一般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學習。
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把班級42人分為7個學習小組,每組6人,每個小組必須共享信息資源、積極合作,才能在整個班級的學習和活動中取得較好成績,經過近兩個學期的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與傳授式學習模式、個別化教學模式相比,合作型信息化教學設計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其一,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要高于個人的學習,學生之間可以共享語文信息資源,也可以在交流討論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其二,在合作學習中,師生面對的是同樣的網絡同樣的語文信息資源,不用過多考慮雙方的身份地位,有利于實現(xiàn)平等互動,有了教師的積極參與,學生的投入學習,師生之間感情更加深厚,語文課堂不再沉悶。其三,群體性的學習方式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團隊意識,有助于學生樂于參與其中,激發(fā)其內在的學習動力。
案例分析
《雷雨》是中國現(xiàn)代戲劇的經典作品,是較好地讓學生全面了解戲劇特點的學習材料。戲劇文學的人物語言富有個性和潛臺詞,內容上有強烈的矛盾沖突,且戲劇和其他文學樣式不同,需要突出它的舞臺性。本課的教學設計圍繞三個話題“說不盡的周樸園”“周樸園對魯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人性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層層深入地展開。在教學時采用合作型學習模式,通過學生自主研討,走進人物形象,理解矛盾沖突,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利用網絡查找信息資源解決問題、通過合作交流探討答案的能力。教學設計如下:
利用網絡或電子圖書館,學習語文知識
引導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戲劇作品,加深對戲劇知識的認識。學生可利用網絡或電子圖書館查找有關戲劇知識、曹禺介紹文學常識,幫助學生養(yǎng)成利用信息技術自主學習和掌握基本文學常識的習慣。
瀏覽QQ群共享,下載閱讀作品
教師根據課文內容,搜集有關《雷雨》人物形象分析、戲劇語言、矛盾沖突等方面的鑒賞文章上傳到群共享供學生下載閱讀。同時將電影《雷雨》的視頻資料發(fā)到網上供學生觀看,使之熟悉劇情。視頻和鑒賞文章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
確立主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圍繞課文內容設計了三個話題,每位學生可以自選一個話題,并選擇一個角度作為自己的學習主題,無固定的答案,只要能言之有理,有理有據,自圓其說即可。
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學生每6人一組,經小組討論確定一個共同的主題,在交流中就主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并做分析和闡釋。6人之間再進行詳細分工,每位學生都需查找相關資料,兩位學生負責撰寫小論文,兩位學生負責制作PPT,一位學生代表全組在全班作小組匯報,一位學生負責在小組匯報過程中做好記錄。
小組集中,歸納總結
小組每一位成員交換各自收集到的資料,通過彼此之間交換資料,資源共享。撰寫小論文、制作PPT后小組成員集中修改補充,小組內既有明確的分工又有合作,共同完成本小組的學習任務,并將PPT在全班做交流匯報。
教師分析評價,充分肯定學習成果
教師首先對各小組學習成果進行高度評價和肯定;其次對各個小組內的情況分析評價,比如對每個組員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充分肯定了每個組員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貢獻和作用。
結語
合作型信息化教學設計模式是一種綜合性較強的模式,包含了直觀演示、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等方法,符合職校學生的學習個性,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好地體現(xiàn)了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特點,也體現(xiàn)了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幫助者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