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群
摘要: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楊振寧博士也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那么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呢?本文就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做以下幾點的探討。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興趣;培養(yǎng)
在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非常重要。首先,教師要給學生們提供更多親歷歷史的機會,要增強學生對于歷史的感知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更多有意思的學習活動,并且透過積極的師生交流與互動來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平臺。這些都是很好的教學方式,不僅非常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與構建,也能夠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帶來有效推動。
一、用歷史教師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
老師的學識、能力、性情、品德修養(yǎng)等綜合素質融鑄成其人格,這是一名老師吸引學生的主要力量源泉。如果一名學識淵博、能力出眾、待人寬容平和、為人正直的教師,會對學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學生無疑會“親其師,信其道”,學習的興趣自然就會強烈起來。歷史教師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做一名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應該廣泛涉獵、博覽群書,增長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改進教學模式,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培養(yǎng)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學習上為學生排憂解難,生活中關心愛護學生,以自己的正直去構筑學生的正直,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品德,這樣的歷史教師必將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讓學生受益終生。
二、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構建鮮活課堂
歷史課本是平白直敘的講述歷史,不能還原歷史的場景,歷史教師如果不創(chuàng)設恰當的歷史情景是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需要教師鋪設歷史場景,將學生置身于歷史情景中去感受體驗。如在學習“王安石變法”一課時,讓學生假想自己成為為北宋時期的農民、士兵、商人、讀書人,體驗變法措施對他們分別產生的影響,激發(fā)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在學習“新文化運動”一課時,筆者嘗試將巴金小說中的人物覺慧、覺民等青年在經歷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后思想發(fā)生改變的故事情景融入課堂教學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的學習熱情明顯提高。
三、進行新穎導入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導入,怎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教師一定要重視每節(jié)課的導入藝術,盡可能一開始就把學生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鉆研教材內容和貼近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的開頭,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一節(jié)課的良好開始,直接關系到這節(jié)課的效果。如:我在講“述絲綢之路”時,視頻展現“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钡膲验煵菰?,吟誦“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薄皠窬M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古詩詞,指出絲綢之路不只吸引古人,直到今天仍然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旅游勝地。情景意境交融,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使其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學習。良好的開頭,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為一節(jié)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四、引入歷史故事,利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調動高中生學習興趣
要想讓高中生對歷史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歷史教師就要在授課過程中善于挖掘教材中富有趣味性的知識點,必要時引用課外資料,圍繞教學重點,精心設計,合理剪裁,將其融入整個教學過程當中,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富于知識性、故事性和趣味性,這樣做必然會深深吸引住高中生的注意力,使高中生對歷史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在講授商鞅變法時,就穿插講述了“立木為信”的故事,并引導高中生討論,從中明白了“要想取信于人,要言而有信”的道理。講授“春秋五霸”時,介紹了“臥薪嘗膽”的故事。講授楚漢之爭時,講了“約法三章”、“鴻門宴”等典故,這樣,教學效果就比較好,一方面深深吸引了高中生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又使高中生弄活了事件因果關系,加深了理解。記得剛從事歷史教學時,我向學生傳授知識,往往直截了當,平鋪直述,學生聽課時間久了,覺得平淡乏味,教學效果并不佳。后來,通過反復摸索,才發(fā)現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能使高中生感受到藝術的美,能在輕松、愉快中接受知識,在適度興奮中進行思考和探索,能給枯燥乏味的陳述增添情趣,從而調動高中生的學習興趣。
五、創(chuàng)設辯論討論的活動激起學生的興趣
中學生處于活躍好動的年紀,普遍愛好與人交流,互相探討問題,甚至喜歡與人辯論。歷史課堂教學可以抓住學生的這個特點,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辯論討論的活動來激起學生學習歷史、探究歷史的興趣。
通過課堂辯論、討論,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同時,新型的課堂模式引起了學生的共鳴與思考,增加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團隊合作精神,學生思維不斷得到了碰撞,情商不斷得到了開發(fā),綜合能力也切實得到了提高,歷史課真正地激活起來了。
六、援引生動的文學知識調動學生的興趣
由于歷史的“過去性”特點,歷史人物、事件不能再現和重演,這就需要教師通過生動形象地講述喚起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文學作品有兩大要素,一是它所表現的生活,一是它用來表現這種生活的語言。用生活和語言的形象描寫來襯托歷史,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在學習完紅軍長征以后,讓學生欣賞并朗讀毛澤東的《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這樣,學生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來重走長征路,并借助思維活動深刻記憶紅軍長征途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等知識點,又可以感受到紅軍的革命樂觀主義的偉大精神。
總之,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歷史、認識歷史、熱愛歷史的燈塔。學生只有有了興趣才會更好地學習歷史,而興趣的背后是教師對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激發(fā)。在教學中,只要教師把握住歷史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積極培養(yǎng)學生興趣,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則可以做到學生轉變?yōu)闃穼W、好學、會學歷史的境界。
參考文獻:
[1]王雙衛(wèi). 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J]. 赤子(中旬),2014,(01)
[2]李愛華. 淺析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J]. 學周刊,2011(18)
[3]吳琪.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模式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