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溪源
摘要:一首樂曲的練習過程與一件工業(yè)產品的生產過程類似,需要經歷創(chuàng)意設計—加工制作—質量檢驗三個階段,其中設計和檢驗是最為重要的。設計使我們知道做什么、怎樣去做,而檢驗則使我們對工作的效果有明確的判斷,如在民族器樂二胡演奏中,我們要注意指法的訓練,這是檢驗演奏效果的重要標準。
關鍵詞:二胡 指法 方法 訓練
中圖分類號:J63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2-0042-03
成熟的演奏家,弓子一開,那種韻味、那種風格、那種力度的變化、那種如泣如訴的聲音……那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變化,如潛龍戲水,縱橫馳騁,隨心所欲。“功夫”深了就會運用自如,有羽化成仙的感覺?!熬毠钡倪^程,就是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過程。雖然老師教的是“弓子”直來直去,但其實不盡然。弓子的功夫在內(內功),指法的功夫在外(外功),就像一盆盛開的花,弓法好比根系,指法好比枝葉和花朵,粗壯的根系是這盆花的根本,它保證了枝葉和花朵的繁盛與美麗。二胡演奏中的上下翻飛,飽滿與華麗,其根源在于弓法。指法的內容有:正確的持琴姿式;音區(qū)(把位)的概念;移指和跳指(跳把)的技巧和方法;對指距和全音半音的正確認識;按弦手指的合理配制;小指的應用一變形和還原。
一、正確的持琴姿式
在現代的二胡曲目中,尤其是小提琴移植過來的曲目中,有很多快速換指、快速換把移把的地方,有時每分鐘120拍,甚至更多。為了減少演奏中的障礙,必須把琴桿直立起來,如果琴桿內斜和外斜,那么在快速換把時就會有障礙。弓子以平直的姿態(tài)(和琴桿成90度角)奏出的聲音效果是最好的,發(fā)出的聲音是最圓滿最清亮的,尤其是在快節(jié)奏的進行中,發(fā)出來的聲音是最清楚的,所以平、直的運弓姿態(tài)是非常重要的。它保證了和指法配合,發(fā)出的聲音清晰明亮。橫平(弓平)豎直(琴桿直)是習練者持琴的基本原則。
虎口放開是柔弦和換把的基本前提。琴桿和手心留有大空間是為了保證按弦指的彈性和活力。指尖是全手最靈活最敏感的地方,指尖著弦是必需的,只有指尖才有在弦上滾動的效果,沒有指尖著弦,就談不上“滾動式”柔弦。按弦指的關節(jié)全部內扣,可以加強指尖按弦時的自控能力,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技術標準(琴桿直立一虎口放開一大空間一指尖著弦,指關節(jié)內扣一按弦時手指是向下的感覺)。以上是指法的基本條件。
二、音區(qū)和把位
理論上講“千斤”以下,碼子以上,是二胡的整個音區(qū)。實際上,二胡的實用音區(qū),只在“千斤”以下,琴筒以上,整個音區(qū)(音域)約3個八度音,靈敏度高的二胡還可以勉強再上三度至五度音。有的演奏者為了拓展音區(qū),把“千斤”推得很高?!扒Ы铩蓖频锰?,音質既顯蒼老,含混不清,而且音色又顯生澀,鮮活力差?!扒Ы铩碧吡?,琴弦的彈性變大,演奏起來不好掌握。
實際上二胡的音域只有外弦那一部分,再加上內弦的4個音,總共就是3組音,3個八度。二胡只有兩根弦,而且緊靠在一起,所以串把是免不了的,這一點沒有爭議,關鍵是在演奏和教學中要不要明確把位。自劉天華先生把二胡引進課堂以來,把位分得很清楚,而且在演奏和教學中以此為據,在給樂曲定指法上也是以此為據,這在二胡的發(fā)展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隨著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在二胡演奏上出現了新思維。新曲目,再按老傳統(tǒng)的把位演練就不適用了,所以有人提出了二胡不分把位,演奏中指法怎么便捷怎么來。甚至有人提出連“首調”奏法也不用了,干脆改成“固定調”奏法,這些思維方法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應當明白二胡是一種民族樂器,是一種獨具中國特色和民族風格的民族樂器。比起鋼琴、小提琴來說雖然有可借鑒之處,但在其應用上有其自身的特點。二胡只有兩根弦而且靠在一起,演奏起來按弦指只有上下移動,沒有左右移動,指尖就像放在一根弦上一樣。就是說二胡的指法只有上下的功夫,只有上下的學問,這個上下的學問就是串把。
一個把位就是一個音區(qū),一個把位就是一個音高和音程的概念。每個音區(qū)有三四個音位。在“大跳”中記住把位的位置,比記住音符的位置更容易,把握音符的音高更能有保證。
當然,各種調式的把位是不盡相同的,更沒有固定的模式,習練者應按此方法去推敲,去實踐。
串把是二胡演奏中的重要技術手段。正確的姿式,自然瀟灑的姿態(tài),速度和把位間的自然銜接,都是非常重要的,相輔相成而缺一不可的。
三、移指跳指的技巧和方法
單就指法來講,各種樂器分為兩大類:一是固定音樂器,每個按弦(或按孔)指固定在一個或兩三個音位上,如笛子、黑管、簫、嗩吶等;另一種是非固定音樂器,演奏起來手要上下移動,一個固定音位可用每一個手指完成它。理論上講,每個手指都可以完成低、中、高各個音位的演奏任務。
二胡、小提琴就是典型的非固定音樂器。也可稱為“移動把”樂器?!耙苿影选保〒Q把)基本上有3種活動形式,同一指在弦上上下滑動或跳動可稱作“移把”。如:《二月里來》《病中吟》是同一指在弦上滑動。手指滑動在音位上時要重一點,滑動過程中要輕一點。也有同一指跳動完成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符的演奏的,如:頭兩個音符由3跳到5,也屬“移把”的同一指法。換把的第二種形式就叫“跳把”。跳把的活動形式是相連的兩個音符,不在同一個把位上,而是通過相鄰的兩個手指不隔指跳把來完成演奏的。第三種形式是隔指跳把來完成演奏的,這是二胡演奏當中最常見的換把形式。所以叫跳把不叫串把,是強調在換把過程中,不拖泥帶水,不留痕跡。
在保證樂曲中每個音符都能圓滿完成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少的換把,虎口盡可能少地在琴桿上移動,虎口盡可能短地在琴桿上移動,這是演奏者的一個基本準則。頻繁的換把、虎口大跨度的移動會影響相關音符的連續(xù)性,影響旋律的流暢。為了演奏好某一支樂曲,指法要科學合理地安排,但是有些曲子,需要頻繁地移動跳把,大移大跳。要完成好這樣的樂曲就要看演奏者的功力了。樂曲進行中增加“滑指技法”減少跳指技法也是一條重要原則。演奏起來會更加便捷,一指多音就是解決這種問題的一個訣竅。由于對樂曲的理解不同,也由于習慣和“功力”的差異,很多演奏家在同一樂曲上的指法都是不盡相同的。其中的要點應該是:1.完美地揭示主題;2.指法的科學和簡便化。這個科學簡便化也有3個標準:1.盡量不串把;2.能“滑把”完成的就不跳把;3.選擇“串程”短的指法。但是在樂隊中必須統(tǒng)一弓法指法,由首席根據樂曲的風格,科學簡便地定出指法,以達到整齊劃一。
四、按弦指的訓練
按弦指的訓練應首先重視三點:其一,左手正確的持琴姿式;其二,手關節(jié)內扣及自然放松的態(tài)勢;其三,按弦指習練過程中的速度、力度和準確性。
其一,虎口必須放開,尤其是不能夾住琴桿,手心和琴桿之間必須有一個相當的可變化的空間,這樣就可以把左手手掌和按弦指充分地解放出來,使其有一個自由的活動空間,使其主動地把握琴弦上的各個音位。按弦指的每個小關節(jié)都要內扣(向內彎曲),指尖排列成一條直線,靠琴弦近一些,按弦時動作小一點,這樣才輕松自然,容易出速度,容易掌握和辨認每個音的位置,也便于滾動式揉弦的“扇動”動作。其二,有的習練者演奏時,按弦指異常僵硬,甚至手背上的筋都鼓露出來,尤其是在快速按弦時,手背上的筋像在跳舞,有的甚至呼吸都有些急促無節(jié)奏了。雖然也能完成樂曲,但聲音不會自然優(yōu)美,給人一種生澀勉強的感覺。聽眾看他滿頭大汗很賣力氣,也鼓掌說好,但是走出三步就把他的音樂忘了。須知,出色的演奏家的精彩演奏,是讓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拉二胡全身要放松、協調、自然,應有舉重若輕的態(tài)勢。尤其是左手手掌和手指更要放松。放松了做起動作來才有力量,放松了才能出彈性,出速度,放松了才能發(fā)出自然優(yōu)美的聲音。鞭子為什么這么厲害?因為它在出手之前是完全放松的。其三,指法的主要意思是:在演奏的過程中,各個按弦指的移動和交替,其中單指滑把的準確性(對所奏音程的認知度)和各指間變換的速度應是主要內容,或者叫主要的“功夫”。
五、指的變形和還原
在小指的訓練和應用上,為了給演奏者一個明確的概念,筆者用了“變形和還原”這種提法,這是二胡教學上的新概念。以正確的持琴姿態(tài),一二三指的按弦是很自然的,不費力的,但是小指短小,動作起來被動,不自然。以這樣的姿態(tài),他根本摸不到弦。怎么辦呢?那就要借助手掌的動作變化來完成它。就是說,小指按弦時,手掌要扒下去,協助小指按到弦,以彌補小指短小的缺憾。不用小指時,扒下去的手掌再歸原位,這就是筆者講的“變形和還原”?!白冃魏瓦€原”是指左手手掌來講的。在變形和還原的往復動作當中,虎口不能隨之上下移動,虎口和琴桿接觸的地方只能像軸一樣原地轉動。
六、結語
廣義地講:“功夫”全在弓子上,技術全在指法上,也可以說“功夫”全在右手上,技巧全在左手上。弓法是“內功”,指法是“外功”。一盆花根系再好,如果不長葉子不開花,就沒有什么意義了。所以,二胡的指法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于海音.宋飛二胡教學藝術研究初探[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4年.
[2]袁啟.音樂學院二胡教學模式對高師二胡教學模式的啟示[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5年.
[3]吳蕾.江蘇東臺少兒二胡教育調查研究[D].溫州:溫州大學,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