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詩銓
《論語》具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空白”特點,它是高中語文的教學難點。認識這一難點產(chǎn)生的原因,并將之轉(zhuǎn)化為教學的契機,從“無”中生出“有”的效用,是教者必須深思的問題。本文就《論語》的“空白”產(chǎn)生的難點和契機,闡述五點“無中生有”的教學策略。
一、“無情”處悟情
《論語》是學生了解孔子生活、思想、品格的重要文本,更是認識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然而,《論語》文字簡練和人物情態(tài)的“空白”往往會帶來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空白感,這必然讓學生難以體悟圣人及其弟子的性格和情懷。在看似“無情”處悟情,能夠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孔子的人格魅力和儒家思想要義。當然,不能憑空填補,應(yīng)先借助語錄本身所傳達出來的意思來猜想和填補說話時的場景和說話人的神態(tài)、動作,進而體悟其情感和思想品格。
例如,《論語·雍也》中的一則:“孔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在教學這一片段時,可先從文本入手,抓住“見”“不悅”“矢”以及重復(fù)兩次的“天厭之”等關(guān)鍵詞語,讓學生還原情景,了解孔子是如何見南子的,子路不悅的樣子是怎樣的,孔子又是怎樣發(fā)誓的。然后,從擴充完整的故事中去體悟人物的精神,從孔子面對學生不滿時的焦急失措、無可奈何中,讀出一個真性情的孔子,感受一個和學生平等相處的教師形象。
這一策略具有普遍意義,在《論語》教學中可以廣泛使用。例如,當坐在馬車上的孔子被路過的隱士接輿借歌諷刺后,“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讓學生對此進行補白,了解孔子受諷時的感覺是怎樣的,從馬車上下來后如何面對與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完全不同的接輿;而當接輿避開后,孔子的神情又是怎樣的。這樣,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孔子那份“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zhí)著情懷。又如:“子曰:‘飯疏食而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若能填補孔子說這話時的神態(tài)詞匯,則更能感受圣人安貧樂道的品質(zhì)。
二、“無理”處求理
這里說的“無理”,并非指沒有道理,而是指《論語》的語錄之間欠缺必然的邏輯聯(lián)系,讓學生有瑣屑零碎、前后失粘之感。在各地的教材《論語》選讀方面,編者似乎注意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因而編纂時都盡力將有一定聯(lián)系的語錄選輯在一起,但仍不盡如人意,例如人教版的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第三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一共輯錄十二則孔子的人生格言,角度繁多,若以“人生格言”來作為它們的共性,恐怕籠統(tǒng)而不著邊際。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應(yīng)盡可能地在看似沒有邏輯的地方發(fā)現(xiàn)邏輯。對于該課教學,筆者作了如下處理(因教材較長,這里以語錄的序號代替原文,詳見教材):
語錄1、2——面對自己的無知
語錄3、4、5——面對自己的過錯
語錄6——面對理想
語錄7——面對他人的過錯
語錄8——面對利益
語錄9、10——面對信用
語錄11——面對考驗
語錄12——面對時光
以上是筆者教學時的思維體系。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讓學生自行尋找語錄與語錄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讓學生對該課有更為系統(tǒng)的認識。在似乎沒有邏輯之處發(fā)現(xiàn)邏輯,有利于學生整體感的形成和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三、“無例”處引例
《論語》以孔子的言論為主。對現(xiàn)實人生和社會生活有深刻認識的孔子,經(jīng)?!耙徽Z中的”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很少借助例子加以論證,這樣的特點便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進行論證。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孔子的格言引導學生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來深化個人的理解。
例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圍繞孔子及其弟子針對個人過失的言論(“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小人之過也必文”)進行分組討論,聯(lián)系如下例子以加深理解:陸機原來看不起左思,但后來又對左思刮目相看,這讓天下人更佩服陸機;日本軍國主義篡改侵華歷史,祭拜靖國神社亡靈,這一行為讓世人唾棄;德國前總理勃朗特在猶太人墓前下跪,贏得了世人的敬仰。又如,在講及“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學生聯(lián)系了胡雪巖、海爾公司的成功商道和三鹿集團身敗名裂的教訓??傊?,于“無例”處引例,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
四、“無疑”處生疑
《論語》具有通俗易懂的口語特征,學生往往會認為其平淡無奇。對于教師來說,這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的良機。教師可以在沒有疑問的地方生發(fā)疑問,在沒有障礙的地方設(shè)置障礙,引導學生挖掘其中深意。例如,對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一句,學生翻譯完之后,自認為已經(jīng)懂得了其中深意,此時,正是質(zhì)疑的良機,我設(shè)問:“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我們不是經(jīng)常這樣做嗎?如果這樣就是智慧,那么我們每個人都是很有智慧的??磥硎ト怂f的智慧真的很易達到,果真是這樣嗎?為什么?”這一疑問使學生開始審視自己的淺見,并開展了熱烈的討論,進而修正自己原先的看法,認識到孔子言語的深意——人要有承認自己無知與不足的勇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這其實是一種大智慧。又如,“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我針對這一句話提出疑問:“孔子的看法是思考不如學習嗎?”經(jīng)過討論,學生聯(lián)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名句來匡正原先的認識,正確理解了孔子的意思——思考應(yīng)以學習為基礎(chǔ),在學習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思考才更有意義。
五、“無比”處添比
比較是加深閱讀理解的良方,教師應(yīng)借助《論語》的其他語錄或聯(lián)系其他文本來與所教語錄進行比較分析,幫助學生拓展閱讀,深化理解。例如,在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時,可將之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句比較,讓學生了解前一句更有設(shè)身處地為人著想的意味,后一句則略有“強加”的意味;也可以引入耶穌的話“你們要別人怎樣待你,你們也要怎樣待他們”作比較,引導學生認識它們之間的異同,“同”是皆有設(shè)身處地體貼他人之意,“異”是有“無求”與“有求”之別;還可引入墨子名言“兼相愛,交相利”作比較,讓學生認識到“仁愛”與“兼愛”的不同,這正是儒墨兩家思想不同之處。這樣,有利于學生拓寬視野,加深理解。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