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圣文
摘 要:農村初中語文教育正在不斷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課堂學習的關鍵在于學生的主動性,課堂質量的提升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農村初中語文課堂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確保課堂學習基調的重要前提,對于學生學習積極性有著重要的影響,也是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步驟。
關鍵詞: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是指教師對新知識學習的有意引導,教師通過一定的方法進行引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做好身心準備,從而更好的融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更具體一點的結石就是教師在上課的前幾分鐘,根據(jù)教學目標、內容、條件以及學情,通過有效的方法將學生從其他思維中脫離出來,從而更好的投入該課程的學習之中[1]。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之中,要想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需要合理設計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雖然導入在課堂教學中的所占時間較短,也不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但是其對于教學質量與效率有重要影響,良好的導入可能對初中語文課堂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需要做好初中語文課堂導入,從而實現(xiàn)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升。
一、課堂導入的理論依據(jù)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其認為只是是學生在一定情境之中通過學習資料、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教師的指導,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來獲得。構建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新的知識是過程中都會與自身的知識經驗相聯(lián)系,教師在教學活動之中需要與學生相互交流,并解答學生的疑惑,引導學生來認知新的知識[2]。根據(jù)這一理論,在初中語文課堂導入之中,需要準確把握學情,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以學生為主”作為教學原則,注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良好的情境有助于學生知識意義的構建,從而能夠更好的掌握新的知識。
2.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理論認為人的學習與動物的學習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在人類學習的過程中更注重的是情感、價值觀、態(tài)度等人類特有因素對學習的影響。學習不是一個機械的反應,而是一個心理過程。人本主義理論主要是從學生的個人知覺、情感、信念等方面出發(fā),強調從學生的角度來分析事物,以學生為中心來創(chuàng)造學習環(huán)境。人本主義認為學生在學習之中有著自然傾向,因此需要通過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此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能,從而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教師需要了解周邊環(huán)境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不能用各種強迫手段來影響學生的行為,而是通過引導學生自發(fā)進行學習,才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所以在課堂導入之中,需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了解學習知識與自身今后的發(fā)展息息相關,激發(fā)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并創(chuàng)造自由、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實現(xiàn)寓教于樂。
二、農村初中語文課堂導入的教學策略
1.正確掌握初中語文教學的目標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育承擔著培養(yǎng)人才的任務,并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語文具備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前者主要表現(xiàn)在其是其他課程學習的基礎;后者主要集中在對文化的尊重,對學生人格以及三觀的影響,能夠陶藝情操、豐富個性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準確把握語文學習的特點,重視學生語言能力、語感、思維的培養(yǎng),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同時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學生的修養(yǎng),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新課程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這要求教師在課堂導入之中能夠接觸更廣泛的學習內容,從而開闊學生的眼界。
此外,教師承擔著傳道受業(yè)解惑的重要任務,學生通過與教師的接觸與交流來學習致死,因此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對于學生的學習效率有直接影響,課堂導入作為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在工作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
2.選擇合理的教學內容
語文教學包括對現(xiàn)有教學材料的沿用,同時也包括對課程內容的創(chuàng)新。在課堂導入過程中,除了以語文課文作為依據(jù),還可以應用課外知識,從而引導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教師要認真研究現(xiàn)有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設計出最佳的導入內容。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需要教師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鉆研,從而弄懂其中的精髓所在。要反復認真閱讀教材,借助現(xiàn)有的參考資料,將教材中的知識講解給學生,并加入自己的體驗,在給學生講解的時候才能夠更加的讓人信服。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在導入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各種突發(fā)狀況,教師需要具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從而積極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并在課后進行反思,總結自身的問題,并制定相應的改進策略,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3.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
新課改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應當是積極、自主的,教師要重復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農村初中生的思想、行為、興趣和愛好都滲透著時代的特點,教師不能用傳統(tǒng)的經驗來衡量學生,需要掌握學生的變化,在思想上需求創(chuàng)新?,F(xiàn)代農村經濟水平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農村學生對于外界信息的敏感度較高,也擁有了一定的見解能力,對于新鮮事物的興趣較高。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多方面、多角度的觀察,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課堂導入的設計,提高學生對于課堂教學的興趣。
4.明確課堂教學的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以及預期獲得的成果,也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教學活動主要是圍繞教學目標所設計的,是支配和引導教學活動的核心內容。教師在課堂導入設計中以教學目標為基礎。新課程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重視教學過程和方法,需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學生在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從而形成相應的學習能力,學會如何學習,在此過程中貫穿了知識與技能的應用,從而建立健全學生的人格。課堂導入對于課堂教學具有明確的引導作用,通過課堂導入能夠讓學生了解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以及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如何進行自我調節(jié)與控制,集中自身的注意力,有重點的進行聽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結束語
課堂導入對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具有重要影響,因此農村初中語文教師需要重視課堂導入的合理設計,從而保障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參考文獻
[1]范念香.淺談初中語文教學如何進行課堂導入[J].新課程·下旬,2017,45(7):66.
[2]龐桂蓮.技巧支撐下的初中語文課堂導入[J].新課程·中旬,2016,45(8):137-138.
(作者單位:宜春市袁州區(qū)井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