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盡管現(xiàn)在已進入“后MOOC”時代,慕課仍廣受大家的喜愛和推崇?;谀秸n平臺開設廣泛的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課程是教育教學新的渠道和途徑。思政教學要理性對待慕課的來襲,對慕課的研究和反思不應該局限于技術層面,而應發(fā)現(xiàn)慕課的優(yōu)勢,有效地推動思政教育教學。
關鍵詞:慕課;思想政治教學;機遇;挑戰(zhàn)
在教育信息化大環(huán)境中,為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和教師匱乏問題,在開放教育界掀起了一種新模式——慕課風潮。慕課是開放教育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它順應了全球教育的發(fā)展趨勢。慕課帶來的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正在促使傳統(tǒng)教育學習的轉變。以最有影響力的Coursera、edX和Udacity為代表的慕課,其獨特性、自主性、即時性、開放性等特征引起了教育、科技等領域的高度關注,這意味著人類知識建構方式和文明傳播將發(fā)生革命性的改變。那么,在思政教育作為傳播黨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正確三觀的重要課程的背景下,面對眾說紛紜的慕課,國內的思政教育該怎樣去順應變革,抑或是一場開發(fā)教育資源和網(wǎng)絡在線學習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將為思政教育帶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zhàn)?
慕課具有獨特性、自主性、即時性、開放性和交互性等特征和優(yōu)勢,當今要做好學生思政工作,必須要熟悉和把握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網(wǎng)絡作為學生群體使用率最高的媒介,它的交互性、快捷性和海量性等特點都吸引著學生。
一、自主性
雖然教改一直倡導要使教學模式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但實際情況收效甚微。教師仍是課堂主導者,牢牢掌握著話語權,但有了慕課,這種模式就受到了挑戰(zhàn),也有了轉變的希望。學生的自主性得到提高,他們不再做思緒被牽著走的“木偶人”,他們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學校、課程和教師。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因人而異,慕課教學可以讓學生反復研究,直至理解。這種方式不僅方便了學生的記憶,而且能建立新的知識體系,使學習事半功倍。我校學生選修課就應用了此教學方法,效果顯著。
二、開放性
人類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所有的學校都應開放辦學,推行開放教育。在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下,要想實現(xiàn)不同學校、不同教師、不同學科的知識開放、資源共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與過去相比,目前的學校越來越國際化、社會化、開放化。但這種開放只是以有形或者無形的校園為基礎。慕課的出現(xiàn)打破了這些圍墻。無論什么國籍、年齡、學歷,任何學生都可以以興趣為導向注冊參與。每門課的學生數(shù)量不受限制且遍布全球。
三、獨特性
好的教育都是和獨特性相結合的。因材施教的理念應該是教育的理想化狀態(tài)。首先,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一名教師最多只能教授150名左右的學生;其次,教師面對整個班的學生,只能用單一的計劃和方式;最后,教師講授的每個知識點、每個定義,學生萬一沒理解,教師也無法總停下,再講一遍。但慕課的出現(xiàn)使這些狀況有了轉變。我們聘請名師對內容進行設計,再經(jīng)研究拿出最好的資源,其視頻都經(jīng)過反復推敲和精心規(guī)劃,分寸拿捏到最佳狀態(tài),這樣的資源才是最獨特的,教學效果也是最好的。此外,學生可根據(jù)自身情況,不用從頭學到尾,可以略過已掌握的內容,在還沒理解的地方讓教師停下來,甚至讓教師重新講解,一切等掌握了之后再繼續(xù)進行。這種改變對教學效果和學生成績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四、交互性
在現(xiàn)有的思政課堂中,師師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都只算是小范圍的,是短暫性的。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未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交互。但慕課顛覆了這種觀念,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課堂無法達到的交互性。慕課中教師可隨時在講授中提問題,學生可做出解答,其答案會由電腦自動批改,回答正確后視頻才繼續(xù)播放。這一過程像游戲升級通關一樣,使學生產(chǎn)生興趣并獲得成就感,讓學生全程參與。基于網(wǎng)絡構建的教與學的主體,也能促進師師、師生、生生之間互相切磋,彌補傳統(tǒng)思政課堂缺乏互動的不足,從而達到最佳效果。
綜上所述,慕課之所以重要,并不因它形式新穎,而因科技發(fā)展在推動社會變革,推動思政教育變革,同時也因慕課本身具有的強大優(yōu)勢。我們通過對慕課的分析,看到它在思政教育中擁有的厚實土壤和生長空間。對于慕課,我們應以一種開放、積極、理性的態(tài)度來面對,在思政教育中運用其精華,以此推進思政教育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佐斌.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2).
[2]高歌,季愛民.慕課冷思考:基于生成性理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新生態(tài)探究[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
作者簡介:周霖露(1991— ),女,江蘇揚州人,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