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英語聽力在英語考試中是決定分數(shù)高低的關(guān)鍵題型。本文試圖通過分析現(xiàn)代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的教材內(nèi)容陳舊、教學模式機械單調(diào)、學生聽力理解能力差、習慣欠佳等問題,來討論高職英語聽力教學應當采用的一些技巧,比如激發(fā)興趣、循序漸進、訓練模式多樣化、交際互動等等。
關(guān)鍵詞:英語聽力教學;存在問題;教學技巧
一、英語聽力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內(nèi)容陳舊
好的聽力教材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還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而質(zhì)量不佳的教材則會對教與學產(chǎn)生種種阻礙??梢?,教材對聽力教學活動的組織安排具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很多高等院校所使用的聽力教材都存在更新周期較長、層次性低、多樣性差的特點,難以體現(xiàn)快速變化的時代特征。此外,教材內(nèi)容普遍缺乏開放性, 內(nèi)容相對比較陳舊,編排也不盡合理,無法很好地體現(xiàn)最新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因此也難以在聽力教學中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二)教學模式機械單調(diào)
許多教師對聽力教學的目的與意義認識不清、理解不透,于是在進行聽力教學時只是機械地遵循教材的要求,并采取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具體來說,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許多教師在授課時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一味盲目地讓學生聽,學生在聽完一遍之后不能完成任務,就聽兩遍、三遍……教師盲目地教,學生盲目地聽,而且聽的時候也不甚認真,聽完就等著對答案,聽講解,并沒有強烈的學習動力,于是聽力教學就成了機械地放錄音的活動。
2.多數(shù)聽力訓練都是以測試題的形式完成的,答題成為主要的聽力教學方式。教師往往把聽力任務放在應試題型的訓練上,而忽略了聽力實踐能力的訓練。
3.大多數(shù)教師在聽力課堂上忽視學生對于語篇的整體理解,仍舊采用“聽錄音、對答案、教師解釋”的授課模式。這樣學生不僅容易喪失學習的興趣,甚至對聽力課產(chǎn)生厭煩的情緒。
(三)學生聽力理解能力差
很多學生都感覺自己的聽力理解能力嚴重不足,他們甚至對練習聽力或做聽力題目感到畏懼。具體來說,學生聽力差的原因可以歸結(jié)為以下幾個方面:
1.語音基礎(chǔ)薄弱。很多學生缺乏必要的語音知識,音節(jié)、意群、連讀、失去爆破等方面的知識也積累不足,因此他們對英語的語音、語調(diào)及韻律特征的敏感度較差,辨音能力弱。
2.詞匯儲備量小。在聽力理解的過程中,學生要對整體大意進行領(lǐng)悟,沒有一定量的詞匯積累是很難完成的。許多學生都是由于詞匯量過低而在聽的過程中遇到障礙。
3.語速適應能力弱。一般來說,在聽力課堂上使用的音頻通常都內(nèi)容簡單,語速過慢,再加上部分高校教師課堂授課的語速也偏慢這就使學生習慣了這種緩慢的語速。因此, 一旦遇到正常的交際對話及大篇文章就常常會不知所措。
4.語法基礎(chǔ)薄弱。在聽力理解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從句、虛擬及被動語態(tài)等語法知識。如果語法知識不牢固,聽者可能無法對一閃而過的語音信息做出及時的反應與判斷,勢必影響到聽力效果。
5.受漢語思維影響嚴重。很多學生在聽力理解過程中仍然采取漢語思維,即把聽到的材料在頭腦中先譯成漢語,答題時再轉(zhuǎn)為英語。其結(jié)果經(jīng)常是好不容易弄懂了第一個句子,第二句話已經(jīng)進行了一半。
6.文化背景知識欠缺。語言和文化互相滲透,密不可分。許多學生無法理解聽到的內(nèi)容不是由于他們在語音、詞匯、語法上的薄弱,而是由于欠缺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不理解西方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生活方式等原因。此外,積累一定的習語和諺語對聽力理解也十分有幫助。
(四)學生聽力習慣欠佳
學生的不良聽力習慣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有些學生很難集中注意力,聽著聽著就走神了,聽的效果自然不好。
2.有些學生喜歡逐字逐句地聽,一旦聽到不熟悉的單詞就卡住了,影響了聽后面的內(nèi)容。
3.不少學生不會捕捉非言語提示、不會借助上下文進行邏輯推理,不會利用聯(lián)想發(fā)揮等策略來檢索輸入信息以解決問題。
4.情緒焦慮。聽力理解過程是對學生心理素質(zhì)的一次檢驗。有些同學一聽到音頻就進入了緊張狀態(tài)隨著音頻的繼續(xù),情緒會變得煩躁不安或大腦出現(xiàn)空白。在這種焦慮的狀態(tài)下,聽力效果會受到直接影響。
5.聽力理解過程是學生對聽力材料的內(nèi)容進行聯(lián)想、記憶、判斷、分析、綜合的過程。因此,學生必須具備分析、歸納、綜合的能力,把有意義的信息進行長時或短時儲存, 才能準確地把握聽力材料的內(nèi)容。然而,很多學生缺乏這種邏輯思維能力。
二、英語聽力教學的技巧
(一)激發(fā)興趣原則
對于任何教學和學習活動而言,興趣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對于英語聽力教學來說更是如此。在進行聽力教學之前,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即學生喜歡何種聽力活動, 學生喜歡何種聽力材料等,并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采用何種教學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并提高聽力教學的效率。
(二)循序漸進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主要是指聽力材料的選取應由易到難,并兼顧多樣性以及真實性原則。在聽力訓練初期,學生的聽力水平相對較低,教師應選擇那些吐字清晰,連讀、弱讀較少, 且語速較慢的材料。因為如果材料過難,學生聽不懂,那么久而久之,學生便可能產(chǎn)生挫敗感,甚至喪失對英語聽力學習的興趣。隨著教學的進程,教師可以在各個方面提高聽力材料的難度,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三)訓練模式多樣化原則
教學目的不同,教師采用的教學手段也不盡相同。就聽力而言,在課堂上,學生鍛煉聽力的主要途徑是聽教師和周圍同學講英語。為了營造更佳的聽力環(huán)境,教師應堅持全英教學,即用英語來組織課堂教學、講解課文。當然,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由慢到快、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并且在教學初期多鼓勵學生大膽講英語,以創(chuàng)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交際互動原則
英語聽力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聽懂地道的英語能力,以滿足交際的需要。在英語聽力教學中,教師應堅持用正常的語速說英語,并確保發(fā)音準確無誤。培養(yǎng)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聽錄音,因而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多樣化電教設備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多聽地道、純正的英語表達。教師應注意選取多樣化的聽力材料,讓學生習慣于聽不同年齡、性別、身份的人在不同場合發(fā)生的對話。
(五)綜合性與分析性相結(jié)合原則
綜合性原則即學生對聽力材料的整體理解,遵循這一原則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總結(jié)聽力材料主旨大意和分析材料整體思想的能力。分析性原則是指從細節(jié)上對聽力材料的把握, 這就要求學生在聽時“摳”字眼,如對題中要求回答的事件發(fā)生時間、地點、年份、數(shù)字等就要求學生在聽時特別注意并做簡單記錄。在聽力訓練中,由于聽力題既涉及材料的通篇理解,又包含細節(jié)問題的考查,所以要求學生把綜合性與分析性結(jié)合起來,以適應答題的要求。
(六)分散訓練和集中訓練相結(jié)合原則
分散訓練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通過大量的口語表達,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聽力的鍛煉,如在舉例或講解文章時,盡可能口頭完成。這種分散式的、潛移默化的教學對于學生聽力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集中訓練指的是在分散練習的基礎(chǔ)上,每周專門抽出 1 ~ 2課時進行大量的、有指導的強化訓練,并幫助和指導學生解決在聽力中遇到的具體問題。
集中訓練和分散訓練不是完全獨立進行的兩種訓練,如在進行集中訓練時,對于聽力材料中容易混淆發(fā)音的單詞,應進行分散訓練,如conscience與conscious,由于兩個詞有相同的前綴,讀音也有些相似,教師應該對這類詞進行專項訓練。在分散訓練的基礎(chǔ)上,教師還可以進行短對話的集中訓練、短文閱讀的聽力訓練,聽力理解難點進行重點訓練,從而使學生的聽力能力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胡赟、于琦、王蕊. 英語翻譯與英語教學研究[M]. 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7.
[2]韓佶穎、于書林、陳偉. 國內(nèi)英語聽力研究十年整合:回顧與展望[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