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層次的加深,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網絡資源的應用逐漸增加,不但豐富了歷史教學內容,同時也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強化歷史課堂的重難點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本文將結合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實踐,探索網絡資源在歷史教學當中的應用,以此提高歷史教學的拓展價值,優(yōu)化歷史課堂模式,促進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歷史;網絡資源;教學拓展;資源優(yōu)化
在網絡資源當中,有不少與初中歷史教學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資料,這些資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拓展性。如何深入發(fā)掘這些資源,將其應用于歷史教學當中,已經成為初中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議題。通過網絡資源的發(fā)掘和應用,能夠優(yōu)化初中歷史課堂,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合作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教學主體性,幫助學生建立更完善、更立體的歷史學習空間,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水平。
一、以網絡資源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
歷史與現(xiàn)實有著較大的時間距離,這就需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幫助學生構建更生動的歷史形象,通過歷史情境的構建讓歷史“重現(xiàn)”,這樣就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探究積極性,而且使學生理解“歷史的真實”,能夠對歷史事件進行客觀分析,進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通過網絡資源的應用,教師可以將相關的影像、圖文等制作成可見,使學生在課堂情境中產生沉浸感,鞏固學生的歷史知識記憶。
例如在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的歷史學習中,不少學生對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認識不清,容易混淆,這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從網絡中搜集關于一站和二戰(zhàn)的相關影像資料,讓學生對比認識1914-1918年(一戰(zhàn))和1939-1945(二戰(zhàn))的發(fā)生背景,對當時的國際環(huán)境、戰(zhàn)爭緣由、戰(zhàn)場情景等進行再現(xiàn),這樣就能夠加深學生的知識印象,并幫助學生分清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異同點,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通過網絡資源的應用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提高對歷史內涵的探究價值。
二、圍繞主題,完成歷史學習任務
歷史學習具有較強的系統(tǒng)性,通過網絡資源的應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在初中歷史教材中,主要以模塊專題知識為主,教師可以結合這些主題制作成不同的網絡課件,并將其分為演示型、閱讀思考型、合作探究性、在線答題型、互動研究型等不同的課件形式,使這些網絡資源充分發(fā)揮教學輔助作用。
例如在“國家統(tǒng)一大業(yè)”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在網絡中搜集關于國家統(tǒng)一的文獻資料、圖片以及影像資料等,制作成教學課件備用。在課堂教學中則可以通過課件展示使學生了解港、澳、臺的歷史環(huán)境,讓學生知道兩岸三地血濃于水的歷史淵源,可以通過余光中的詩歌《鄉(xiāng)愁》和流行歌曲《東方之珠》、《七子之歌》來烘托氣氛。教師可以系統(tǒng)展示三地回歸的前后經過,尤其是國家外交談判、回歸儀式等,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一國兩制”對兩岸三地發(fā)展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在學生了解史詩之后,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資源進行拓展,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討論,這樣的教學形式有利于體現(xiàn)學生的教學主體性,使學會獲得更鮮明的學習體驗,而教師也能針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客觀的指導評價,從而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
三、利用網絡資源,更好地落實新課標任務
在初中歷史新課標中要求突出系統(tǒng)性教學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思維,提高知識的理解能力、應用能力和轉化能力。在歷史教學中引入網絡資源,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通過聲、光、電、影、像、形、圖、文等多重元素的組合,幫助學生形成更直觀、更感性的學習認知,以此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通過網絡資源的應用能夠加深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對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進行客觀理性的分析,提高學生的歷史邏輯和推理能力。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教學中的非智力因素會起到作用,不但能夠使學生的知識掌握更加牢固,而且還能強化學生的歷史探究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力,拓展學生的歷史學習維度,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智慧,提高歷史教學的內涵價值。
四、客觀認識網絡資源應用的局限性
雖然網絡資源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應用有不少優(yōu)越性,但是教師也要認識到其局限性,不能將課堂全盤網絡化。首先教師要認識到網絡資源不能取代教材,也不能在教學設計中過多的堆砌網絡資源,這樣反而會喧賓奪主、本末倒置,難以完成預期教學目標。在網絡素材的應用中教師要注意時刻把握主題,因為這些資源具有很大的拓展性,如果教師任由學生發(fā)揮,則有可能造成學習學習偏離主題,也就是“跑題”問題會更加嚴重。即使的應用網絡資源也要充分體現(xiàn)出教師在教學當中的主導性,教師要充分把握好資源的配置和應用,要始終圍繞教學主題進行,只有認識到網絡資源的雙面價值,才能更好地去發(fā)掘、去運用、去提高,促進教師歷史教學水平的提升。
在初中歷史教學網絡資源的有利于優(yōu)化教學模式,拓展課堂資源,同時還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生動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教師要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能夠在浩繁的網絡資源中搜集篩選有價值的資源引入歷史課堂,同時也要認識到網絡資源應用的局限性,不能將歷史課堂“全盤網絡化”,更不能將網絡資源代替歷史教材。只有應用合理、科學,才能切實提高網絡資源的應用價值,促進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任樹娟.讓網絡資源成為初中歷史教學的有力支撐[J].中學教學參考,2015(19).
[2]許振義.強化教學與網絡資源銜接建設創(chuàng)新型歷史課堂[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5).
[3]江沁春.利用網絡資源,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實效[J].中學教學參考,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