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限于學時、篇幅、經(jīng)驗等諸多因素,統(tǒng)編語文教材也無法提供四海皆準的作文教學體系和拿來即用的作文教學范式。教者唯有活用教材,活化教法,才能讓學生擁有學習內容的“獲得感”、學習過程的“享受感”與自主發(fā)現(xiàn)的“成就感”。
【關鍵詞】活用教材;獲得感;享受感;成就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51-0015-03
【作者簡介】周衛(wèi)紅,江蘇省如東縣實驗中學(江蘇如東,226400)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寫作教學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拘泥于教材的亦步亦趨,或脫離了教材的天馬行空,都容易將寫作教學引入歧途。唯有活用教材,優(yōu)化寫作指導,學生方能樂享寫作過程,激活表達欲望。以下筆者就聽過的一節(jié)作文教學課《你在想什么:心理描寫習作訓練》為例,談談如何活用統(tǒng)編教材、活化教法、成就學生寫作。
一、基于重點,生發(fā)新點,實現(xiàn)學習內容的“獲得感”
現(xiàn)行統(tǒng)編教材比較注重“寫人”專項訓練:七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寫作“寫人要抓住特點”,七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寫作“寫出人物的精神”,八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寫作“學寫人物小傳”……無一不緊扣寫人技巧提升而各有立意。然而,筆者所聽的這節(jié)作文教學課,沒有拘泥于其中任何一個專題、任何一個文題進行按部就班式操練,也沒有脫離教材而信手拈個文題來細說短長;而是針對寫作實踐的實際問題,結合寫作訓練的切實需要,在教材“寫人”的這個“重點”序列中做了新的創(chuàng)生。
學生不能將一個人物寫具體、寫生動、寫活絡的原因之一,便是不能深入人物的內心進行細致深入的心理描寫。統(tǒng)編教材體系中雖沒有“心理描寫”的專題訓練,但寫足事情的情味、寫出人物的精神,所需要的都是心理描寫。例如,七上第二單元作文二《那一次,我真 》,要求學生補充的詞語必須是表示情感或心理活動的,全文圍繞這個情感詞或心理活動詞敘事;七下第一單元作文二《爭論》,更是對此明確進行了提示:“不妨深入人物內心,想象他的心理,嘗試進行心理描寫?!倍赌阍谙胧裁矗盒睦砻鑼懥曌饔柧殹返膱?zhí)教者即是基于這些重點專題的寫作教學實踐。
心理描寫,是對人物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的心理狀態(tài)、精神面貌和內心活動進行的描寫,是作文中表現(xiàn)人物性格品質的一種方法。如何讓學生從感性的直覺通向理性的認知,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步步為營,漸入佳境——
(1)師生先從閑聊“上課隨想”中初步感知日常隨性的心理描寫,再從《散步》的片段品讀中重溫文學語境的心理描寫。由此,學生對“什么是心理描寫”的認識,從淺表走向了深刻,從直覺走向了經(jīng)驗。懂得心理描寫的好處,學生運用心理描寫來豐富人物形象的自覺性才會大大提高。(2)教師充分發(fā)揮課內文章對寫作的示范作用,引導學生體會《散步》與《皇帝的新裝》中豐富的心理描寫的效果。由于所舉文章皆為統(tǒng)編教材經(jīng)典篇目,相當清晰的閱讀經(jīng)驗為學生洞悉心理描寫的妙處架設了一座暢通無阻的橋梁。(3)對“如何進行心理描寫”的教學設計,教師更是打破常規(guī),巧用一個例子貫穿始終,呈現(xiàn)出寫作思維的完美梯度,彰顯出訓練內容的連貫性、整體性與層次性。教學片段如下:
(PPT顯示)星星是一個內向的孩子,他天生就愛唱歌!可是別的孩子都很討厭聽他唱歌,因為星星的嗓音并不好。雖然說起話來和別人沒什么兩樣,但是唱起歌來卻低沉、沙啞、顫抖,猶如敲著一面破了的大鑼。
從此,星星便不敢在眾人面前唱歌,他……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星星此時會有怎樣的想法,接下去的這一段該怎樣寫?靠近的同學互相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別的同學聽一聽。
(PPT顯示)秋天是一個思緒伴著大雁飛向遠方的季節(jié)。星星一個人孤獨地盤坐在屋后的河邊。風,并不狂躁地吹著,吹散了鍍在河面上的夕陽。風,拂過枯萎的蘆葦叢,蘆葦一個勁兒地彎著腰,隨著風的方向跑動著。風也輕輕地掃過星星密密的頭發(fā),吹散了,吹散了,但不一會兒又變得整齊了。
星星拈掉了沾在眼角的頭發(fā),忽然,他……
師:同學們想想接下來星星會有怎樣的心理活動呢?老師希望同學們在思考的時候要體現(xiàn)“不同尋?!边@一特點。
(PPT顯示)他猛地站了起來,用目光惶惶地狂掃了一下四周:只有風、蘆葦、夕陽、小鳥……
他放心了,于是扯起嗓子,唱得極其地投入,像一個嬰兒貪婪地吮吸著奶水一樣,他陶醉地閉上了眼睛,雙手打開,沒有拉拉鏈的衣服被風吹得瑟瑟地發(fā)抖。
師:省略號處的風、蘆葦、夕陽、小鳥……又會有怎樣的心理呢?請同學們結合下文情境用“移情于物”的方法添加一段心理描寫。
“星星學唱歌”成為這節(jié)課“一石三鳥”的主打案例,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情感思維的正向、逆向與側向三個維度,連續(xù)三次補充心理描寫,展現(xiàn)出愛唱歌的內向男生從“自卑”到“自強”直到“自樂”的跌宕起伏之心路,由此,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心理描寫的方法提煉:“順理成章—不同尋?!f物心理”。
一堂好課,應該讓學生有滿滿的“獲得感”。這節(jié)課正給人這樣的感覺——訓練中心集中鮮明,內在邏輯嚴謹有序,圍繞“心理描寫”著重解決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這三個基本問題:從而給予學生一組完整的收獲。
二、融通讀寫,勾連生活,帶來學習過程的“享受感”
以讀導寫,讀寫融通,是統(tǒng)編教材的一個突出特點。教材中的許多作文訓練專題都源自對本單元閱讀文本突出寫法的自然提煉。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自然善于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融合,從而讓讀寫活動相互滲透,相互滋養(yǎng)。例如,這節(jié)課中教師在與學生探討“什么是心理描寫”以及“心理描寫有怎樣的效果”這兩個具體問題時,列舉的都是七年級上冊的經(jīng)典課文片段:莫懷戚的散文《散步》與安徒生的童話《皇帝的新裝》,學生容易理解,接受起來事半功倍。再如,教師和學生探討用擬人等修辭進行心理描寫時,引導學生從已學作品中找尋例證。學生很快回憶出李白的“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與蘇軾的“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些設計激活了學生已有經(jīng)驗,是以讀導寫的有效舉措。
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舞臺。課堂不能窄化為學習的一個場域或一個過程,而應該成為學習本身與生活本身。讓學生享受課堂,是教師應該追求的職業(yè)素養(yǎng)。面對學生普遍怕寫作文的尷尬事實,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寫作課堂上獲得生活情境中的放松與享受。
1.導入也是導引。為了舒緩學生對寫作課的慣性焦慮,《你在想什么:心理描寫習作訓練》一課,教師沒有一開始就切入課題或搬出教學目標,而是在與學生貌似無心的閑聊中,不知不覺地一起步入課題情境。閑聊的話題非常自然:知道要到這里上課,老師有什么想法——這是在對學生做簡單心理描寫的口頭示范。繼而,讓學生說說知道要上這樣的一節(jié)課,他們又有些怎樣的想法——這是讓學生已經(jīng)開始了心理描寫的實戰(zhàn)體驗。一切都在無意中發(fā)生,一切又都在自然中演進,這就是教師的教學機智。導入也是導引,課題自然而出,壓力不斷減少,學生很快放松并入境。
2.對話也是啟發(fā)。相比閱讀課中精致演繹的對話交流,寫作課中的師生對話常常會陷入單調、刻板。但本課的執(zhí)教者循循善誘,讓對話成為思維發(fā)展、課堂演進的主要階梯。在探討第一種心理描寫的方法時,教師先與學生就“早餐隨感”充分對話,引導他們想多、想深,順勢總結出“順理成章”的心理描寫方法。繼而,運用“星星學唱歌”的片段一,就星星“不敢在眾人面前唱歌”的心理做對話交流,從而讓學生對“順理成章”的心理描寫方法加深認知。這樣的啟發(fā)式對話貫穿課堂始終,教師以“聊作文”的方式達成了教作文的目的,師生其樂融融。
3.生活也是教程。寫作與生活,可謂“皮毛一體”。脫離生活談寫作,脫離生活練寫作,只能讓學生霧里看花,無所適從。唯有引導學生把觀察與體驗的觸角伸入具體而真實的生活情境,寫作的靈感才有萌發(fā)的土壤,真切的表達才能自然而然地發(fā)生。在課堂上教師巧用了“早餐隨感”“爺爺送我”“媽媽接我”“考卷到手”等諸多生活情境讓學生進行心理體悟,最后布置了對“鬧鐘催醒”這個每天的煩心事進行心理描寫,無一不在努力地讓學生貼附于生活的大地,從而聆聽真實的心音。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用好生活的教程,像心理描寫這樣比較專業(yè)化的寫作技能也就可能化虛為實、化難為易了。
三、情境逼真,言為心聲,收獲自主發(fā)現(xiàn)的“成就感”
真實的情境,才會帶來真實的表達。統(tǒng)編教材七上第一單元的作文訓練題二,要求學生寫入學的新感受。編者提供了4個話題供學生參考:
1.新的校園,新的環(huán)境;2.我是中學生了,感覺真棒;3.我的新同桌真幽默;4.校園里有這么一個有趣的地方。
這4個話題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學生寫作。因此,編者設計讓學生從4個話題中任意選擇,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寫出真實的生活情境或心理體驗,這樣,就更貼切地體現(xiàn)教材開篇的寫作單元“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的美好初衷。
《你在想什么:心理描寫習作訓練》一課執(zhí)教者的智慧則是將課內的任務型寫作與課外的生活打通,從而激活學生真實的情境體驗,引導學生進行率真的心靈表達,于是親切可感的心理描寫水到渠成。教師為了將生活情境與寫作訓練巧妙接通,在生活情境的遴選上非常用心。其中,讓學生活用修辭手法描寫考試失利的心理,以及課后讓學生描寫“五點半了,床頭的鬧鐘又響了”時的心理,由于感受非常深刻,學生都有話可說。
“心理描寫”訓練,既是教材寫人系列的技能訓練,又是“言為心聲”的文風訓練。寫作只有與真實生活勾連,與真誠內心接通,自主發(fā)現(xiàn)才具有可能。而學生本人的自主發(fā)現(xiàn),更利于經(jīng)驗的內化生長,因此,聰明的教師總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逼真的寫作情境,從而賦予學生發(fā)現(xiàn)寫作規(guī)律更多機會,使學生收獲自主發(fā)現(xiàn)的“成就感”。例如,在探尋統(tǒng)編教材經(jīng)典篇目《散步》與《皇帝的新裝》中的心理描寫效果時,教師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進行自主發(fā)現(xiàn)與自我建構,由此因勢利導,順勢板書,自然地呈現(xiàn)出學生對心理描寫的作用認知。而在學習具體心理描寫的方法時,學生循著教師提供的引子,覓得“順理成章”“不同尋?!敝獾摹叭f物心理”描寫方法。教師巧妙完成了由開始的半隱半現(xiàn)的“導學者”角色到最后的隱于幕后的“助學者”角色的轉變。
一直以來,都有大量教師呼吁語文課本能呈現(xiàn)出更加完備的作文教學體系,更便于操作的作文教學范式,然而,寫作本身的體系龐雜、學無定法,決定了再好的教材都因限于學時、限于篇幅、限于經(jīng)驗等而“眾口難調”。因此,只有活用教材,活化教法,注重融通,引導建構,才能讓學生的寫作能力應時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