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斌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是活的,是能思考、能活動的個體。學生對教師的教育有三種狀態(tài),一種是積極接受的狀態(tài),一種是中間狀態(tài),還有一種是排斥狀態(tài)。如果教師不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注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就有可能排斥教育,教育效果就會降低。教學是教和學的統(tǒng)一,學是主,教為學。教育者的種種努力都是為使受教育者知道應該怎么學,都是為了使學生愿意學、喜歡學、主動學。學生是學習發(fā)展的主體,應把學生放在生動活潑地主動發(fā)展的位置上,也就是說要使教育卓有成效,就必須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中應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解放學生,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要尊重學生,營造教學民主的課堂氛圍;要備課充分,貫徹精講精練教學方式;要因材施教,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生;主體作用;策略方法
一、課堂教學中為什么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是教和學的統(tǒng)一,學是主,教為學。教育者的種種努力都是為使受教育者知道應該怎么學,都是為了使學生愿意學、喜歡學、主動學。教育者只是提供條件,只是幫助促進,而不是灌注,更不是包辦替代。傳統(tǒng)的教育理論把教師的主導作用理解為“領導的、決定的作用”。這種理論視學生為容器,教學就是把知識往容器里注入,忽視了學生認識的主體作用,最終壓抑了學生的智慧和才能,壓抑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F(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發(fā)展的主體,應把學生放在生動活潑地主動發(fā)展的位置上,也就是說要使教育卓有成效,就必須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有首《琴聲》詩說得好:“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边@就是說主體(手指)與客體(琴)結合,主體作用于客體才會發(fā)出聲音,單是客體不會出聲,只有主體也發(fā)不出聲,必須二者結合才行,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出來才能彈奏出美妙的琴聲。
二、課堂教學中如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解放學生,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要讓學生成為主人,就要真正地解放學生,而不要用考試、作業(yè)壓學生,逼得學生在教師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來。北京市第八十中學特級教師寧鴻彬在上課一開始就對學生宣布:本課程既不要求預習,也不要求復習,不留作業(yè),且初中三年取消任何考試,同學們可以在輕松的氣氛中自由自在地學習。
學生丟掉了枷鎖,得到了解放,學習的主動精神才能發(fā)揮出來,他們才敢大膽思考,敢于提出與教師不同的見解,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寧鴻彬老師從來不怕學生買教學參考書,更歡迎同學們將參考書帶到課堂上來,歡迎同學們主動提問題。學生感到自己是真正的主人了,就能敞開思想,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事實證明,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必然進發(fā)出來,也只有這樣,教師的主導作用才發(fā)揮得好。
(二)尊重學生,營造教學民主的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教師要不斷地向學生提出學習、紀律的要求,又要不斷地進行督促、檢查,這種組織管理過程,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保證。無論哪一門課的管理都應體現(xiàn)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只有嚴格而無民主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要建設高度民主的社會,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引|導學生過民主生活。在課堂上,我們應該充分發(fā)揚民主,允許同學給老師提意見,允許給教材挑毛病,允許提出不同見解。
教學過程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人際關系。師生之間的密切交往,是促進學生學習進步的一個強有力的因素。凡是受到教師關心和信任的學生,往往因具有一種良好的心境而提高了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從而獲得教師所期望的學習效果;而受教師冷遇和漠視的學生,則有可能在學習上喪失信心,學習成績不佳??傊?,我們要營造一種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使教學活動做到:師生之間既有追求知識的同頻共振,又有思想交流的情感共鳴;既有教師誘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信息輸出,又有學生對教師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深刻領悟的信息反饋。教師與學生彼此需要心心相印,水乳交融,這是主導與主體相結合的最佳境界。
(三)備課充分,貫徹精講精練教學方式
啟發(fā)是要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智力得到發(fā)展。有時講得好也有啟發(fā)作用,不一定問問題才有啟發(fā)作用。我們聽一個高質量的報告,從頭到尾講下來,對我們有很大啟發(fā),使我們也自然而然地想了很多問題。我們聽一段好相聲,也沒向我們發(fā)問,可它卻啟迪了我們的思維,使我們產生了許多聯(lián)想。一部好電影雖然沒提問,卻給我們以啟示,引起我們深思。所以說帶有啟發(fā)性的講解,雖未向學生提那么多問題但也可以起到啟發(fā)作用,學生邊聽邊想,教師的講引起了學生的聯(lián)想、回憶、判斷、推理,學生能舉一反三,這也是很好的啟發(fā)。這里需要提高講的藝術,講課要留有余地,使學生有想頭,切忌把知識掰碎了嚼爛了喂給學生。講課要讓學生有回味,有思索,有回旋的余地。講要講得發(fā)人思考,引人入勝,學生覺得余音未絕,才會學得有趣味。當然講授也有其優(yōu)點,它是最省時、最便利的方法,因此我們不能一概地反對講。是否妨礙學生主動性的發(fā)揮,關鍵不在講不講,而在怎么講,講得如何。
當然,講授法也有很大的局限,特別是當今科技發(fā)展快,有許多高科技可以用于教學,我們應該及時采用。從講授本身來說,它有其弱點:不利于動手、動口,實踐機會少,因而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長期地由教師講,容易使學生養(yǎng)成只等現(xiàn)成知識的惰性,不利于學生獨立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特別是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我們在精講的基礎上要求精練,要配合以一定的活動,如討論、辯論、動手實驗,等等。
(四)因材施教,遵循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
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的對象,正是處在發(fā)育成長中的青少年兒童,因此,教學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他們認知發(fā)展水平。教師安排學習活動,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按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低到高,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規(guī)律,循序漸進。教師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
只有教師按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施教,學生的主動性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也只有這樣,教師的主導作用才算發(fā)揮得好。